摘要:本文以四川省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保护区野生动物疫病监测防控工作开展情况,结合实际提出加强保护区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建议,以求更有效地对疫源疫病进行监测与防控,同时构筑好人兽共患病一体化防控的第一道防线。
关键词:野生动物;保护区;动物疫病;监测;防控
野生动物生活在复杂生态环境中,接触和携带的病原种类广,是自然疫病的“传染源”“储存库”,其中包括不少人兽共患病病
原[1]。如果不能有效预防和及时处置,不仅危害野生动物健康,还可能向畜间和人群传播,威胁养殖业健康发展和造成公共卫生安全事件[2]。对保护区内野生动物疫源疫病进行监测与防控,既维护了野生动物种群健康,也建立了病原外溢的第一道防线。四川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丰富野生动植物资源,本文以该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对野生动物疫病监测防控体系进行探析。
1 老君山保护区野生动物种类
保护区内有国家Ⅰ级保护动物2种,分别是四川山鹧鸪和林麝;国家Ⅱ级保护动物5种,分别是黑熊,斑林狸,猕猴,青鼬和斑羚;省级重点保护动物5种,分别是赤狐,豹猫,香鼬,毛冠鹿和大鼯鼠[3]。中国特有兽类12种,分别为长尾鼹,长吻鼹,川西长尾鼩,纹背鼩鼱,小麂,岩松鼠,复齿鼯鼠,高山姬鼠,安氏白腹鼠,川西白腹鼠和中华绒鼠。这些野生鸟类和兽类可能携带和感染自然疫源性疫病,包括狂犬病、禽流感、弯曲杆菌等,也有传播新发传染病的潜在可能。
2 老君山保护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现状
目前,四川老君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主要包括:进行野生物种记录、分布统计、种群监测,监测野生动物的非正常死亡、行为异常等,对保护区的动物传染病、人兽共患病等疫源疫病开展防控、监测和流行病学分析。这就需要一套安全有效的科学防控体系,来实现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的专业化[4]。
3 老君山保护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实施
根据历年资料和每年巡视监测情况等,分析保护区内野生动物分布活动规律,确定监测物种和监测区域(分为重点区域和一般区域),采用主动监测与被动监测等方式开展监测工作。
主动监测:第一,监测对象:根据保护区内野生动物种类和分级制定相应监测方案。从种类看,鸟类包括迁徙鸟类和非迁徙鸟类,兽类包括食肉目,食草目,啮齿目和翼手目等;从分级看,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四川山鹧鸪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鹇,红腹角雉,黑熊等)等;以珍稀野生动物为监测核心,结合同区域内野生动物疫病一并监测。第二,监测区域:一是鸟类主要在迁徙通道、季节聚居地等,兽类主要在取食地、水源地等;二是发生过重大疫病的区域及周边地区。第三,监测方法:一是在野生动物迁徙通道和种群活动集中等区域,确定若干观测点,固定记录和观察,记录野生动物的种类、数量、活动状态和栖息生境;二是按照老君山的生物环境特点,结合野生动物的活动习惯,规划若干巡查路线,定期路巡[5-7];三是进行采样检测。第四,监测频率:一是每7~15 d进行一次线路巡查,二是在迁徙期,繁殖期,季节交替期对重点路线和重点区域开展监测。第五,监测病种:包括基础疫病、新发传染病、外来病和抗生素耐药菌。基础疫病鸟类以禽流感和新城疫为主,兽类以狂犬病、犬瘟热、小反刍兽疫等为主;新发传染病包括冠状病毒,虫媒病毒等;外来病包括西尼罗病等;抗生素耐药菌包括头孢菌素类,多粘菌素类,四环素类,喹诺酮类等。
被动监测:和主动监测相比,在监测对象、区域、方法、频率、病种等都具有一定随机性。一是工作人员在日常巡护,救助等过程中,发现野生动物存在异常情况,进行相关记录和检测。二是加强宣传和信息收集,向民众大力宣传野生动物发生异常的报告方式和疫病防控、动物保护相关知识,一旦遇到民众报告,即刻派工作组到现场开展调查、检测和处置,并形成记录[8]。
4 老君山保护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风险评估
从全球趋势来看,病原体重组变异加快,致病力增强,并且在全球人类活动、动物流动频繁的情况下容易发生跨宿主感染情况,导致再发、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当下面临的生物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保护区内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包括鸟类、兽类、啮齿类等动物,野生动物种内和种间交流频繁,容易出现毒株变异情况。
一是通过对保护区内野生动物再发、新发传染病的种类和分布的研究,寻找影响野生动物安全的致危因子,评估野生动物的健康风险程度;二是通过对野生动物源抗生素耐药菌的研究,评估环境中耐药大肠埃希菌等的扩散程度和范围,分析野生动物与人和家畜交流的频繁程度。三是为保护保护区内珍稀野生动物的生态安全,建立以珍稀野生动物保护为核心的疫病监测和风险评估体系。利用核酸检测、高通量测序等方法监测珍稀野生动物及其同域内其他动物的疫病病原和抗生素耐药菌的种类与分布,分析其流行病学,揭示疫病和抗生素耐药菌的传播规律,为珍稀野生动物疫病管理提供参考。
5 老君山保护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中存在的问题
5.1 防控平台能力建设不够
随着老君山保护区工作的稳步进行和周边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区域内野生动物种类相比以前有所增加。而保护区工作人员受到的专业防控培训少,掌握的疫源疫病监测防控操作技能不足,同时在监测开展中也存在仪器设备老旧或者不具备等现象[4]。因此,需要从硬件和软件(专业知识和现场操作)两方面共同提升保护区的防控工作专业性,为有效预防野生动物源疫病打下坚实的基础。
5.2 疫源疫病本底资料不清
保护区存有多年的档案资料,但目前已无法充分展示区域内野生动物物种多样性的现状。为了解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种类、分布,监测保护区内外来病、人兽共患病等,更好地制定防控策略,迫切需要进行本底资料更新工作[8]。
5.3 疫源疫病分级研究滞后
疫源疫病在不同动物种群的表现特征和致病力不同,发生季节、区域和原因也不一致,目前保护区在这方面研究较少。因此需要在摸清野生动物疫源疫病本底的同时,对不同野生动物(特别是珍稀野生动物和其他动物)进行分级流行病学调查,同时制定和完善应急防控分级实施方案,以适应当前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工作的需求。
6 加强老君山保护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的建议
6.1 扩大对野生动物保护和疫源疫病防控的宣传
培训
充分利用网络自媒体、“村村响”“坝坝讲”“赶场摊”等多种宣传培训形式,宣传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和培养疫源疫病防控意识。特别是要针对老君山保护区附近民众广泛宣传和培训,告知其不要接触和食用死亡动物,有异常及时报告等,营造良好的野生动物保护和疫源疫病防控氛围[4,9]。
6.2 完善保护区-高校、保护区-科研单位合作机制
保护区地域复杂,野生物种丰富,目前,保护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工作缺乏完善的设备设施,难以满足监测需求。因此完善保护区-高校、保护区-科研院所合作模式,借助高校、科研院所先进设备、人员、技术储备等优势,形成“保护区管保护,科研单位抓监测”的合作机制,实现保护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的有效化、专业化。
6.3 提升疫源疫病的检测技术分析水平
动物疫病检测的新方法新技术不断发展,将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宏基因组技术与野生动物的监测防控工作结合起来,利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对野生动物的粪便、羽毛等样品进行检测,分析野生动物病原的种类与分布,通过病原的全基因组测序和遗传进化分析,阐明病原的遗传变异规律,进一步监测各类动物传染病、人兽共患病等,完善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风险评估机制,从而提升保护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监测水平。
结语
本文分析了老君山自然保护区的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情况,从扩大宣传培训、完善合作机制、提升分析水平三方面提出工作建议,以求更有效地对疫源疫病进行监测与防控,为保护区内野生动物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同时,构筑好人兽共患病一体化防控的第一道防线,保护家畜和人类健康,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参考文献:
[1] 凌化矾.安徽省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现状与对策[J].安徽林业科技,2024,50(2):46-49.
[2] 谢佳涵.动物防疫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J].畜禽业,2021,32(1):51+53.
[3] 张斌,粟建荣,高红.四川鞍子河自然保护区生态区位优势浅析[J].四川林勘设计,2011(4):49-51.
[4] 苗雨飞,王圆圆,陈彩霞,等.雾灵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体制建设[J].中国动物保健,2023,25(5):131-132.
[5] 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及技术规范:DB42/T 978-2014[S].
[6] 刘志立.鸟类迁徙规律及其相关模型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6.
[7] 谢远崧.广东省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预警体系科学化管理的研究[D].陕西:西北大学,2008.
[8] 宗春淼,王巧燕,罗杰斯,等.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兽类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建设研究[J].林业调查规划,2020,45(6):63-68.
[9] 吴明慧.药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现状及对策[J].今日畜牧兽医,2022(7):16-17.
收稿时间:2025-1-12
作者简介:吴玉疆(1986—),男,硕士研究生,高级兽医师。研究方向:动物疫病防控。
通讯作者:胡晓亮(1984—),男,博士。研究方向:野生动物疫病生态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