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层动物强制免疫工作是养殖管理阶段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实际推行的基层动物强制免疫方案、工作团队的建设情况以及养殖人员的防疫态度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直接影响强制免疫工作质量、效率,造成免疫效果不理想的情况,无法有效降低疫病发生概率。本文结合常见问题的类型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有针对性的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希望能够实现基层动物强制免疫工作的目标。
关键词:动物;基层;强制免疫
从养殖行业的发展前景上看,通过科学饲养畜禽,可以有效提高行业的经济效益。但由于动物在成长过程中比较容易感染各种病症,而出现停止生长甚至死亡的情况。而且,动物有很大一部分病属于人兽共患病,传播能力强、范围广。因此,各地基层管理部门都会着重针对动物常见病展开防疫管理工作,这就涉及强制采取免疫措施的相关问题。
1 基层动物强制免疫工作存在的具体问题
1.1 基层防疫队伍建设不足
动物的强制免疫工作需要安排专业的防疫人员按照规章制度来完成,但目前很多农村地区在大规模开展养殖工作时,都没有自发组建基层的防疫队伍。同时,由当地政府带头创建的防疫团队存在老龄化的问题,年龄的增长使得其工作效率、工作精细化程度受到了影响。这主要是因为年轻的高学历人才在毕业后不愿意投身到动物防疫工作中,造成了工作团队储备不足的情况。现有团队的组织形式仍需优化,无法形成规模化、程序化的工作模式。而且,人才缺乏主动学习意识,自身的职业素养和专业工作能力有待提升。比如,没有规范化展开无菌操作,对一次性医疗用具没有进行科学的处理,这是拖慢免疫工作进度,影响工作效果的关键原因[1]。
1.2 养殖企业防疫意识不足
落实基层动物的强制免疫工作时,需要养殖人员密切配合。据了解,现阶段很多养殖人员都没有主动学习防疫知识,缺少对防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尤其是在偏远山区进行动物饲养工作的农户,在动物因病死亡后,大多会选择随意丢弃在养殖场周围,甚至有人为了获取利润,将病死畜禽的肉,加工后销售到市场中。在这种落后的、错误的经营理念指导下,人们不愿意投入资金开展动物防疫工作,遇到动物疫病问题时,不及时上报,反而还存在隐瞒疫情的情况,制约了基础动物强制免疫工作的开展进程。这个问题通常也与国家强制免疫宣传工作的力度不足有一定关联,说明各地区的基层防疫部门仍然需要进一步拓宽宣传教育范围,优化宣传途径。
1.3 工作任务量及难度大
实践表明,基层动物的强制免疫工作具有范围广、流程复杂、任务量大的特点,存在一定的开展难度。比如,常见的口蹄疫、禽流感、小反刍等等,会直接造成养殖场内动物大量死亡的情况。而这类病症目前的治疗效果仍不理想,必须通过提前采取预防措施来降低疾病的发生概率。但由于很多农村地区存在散养户,养殖区域不集中,家禽通常没有固定的圈舍,无法有效捕捉,导致防疫人员无法确认每一只家禽都注射了疫苗。另外,农户在饲养家禽时,还会同步开展农业种植工作,在农忙阶段无法配合防疫人员的工作,这就证明了统一开展强制免疫工作存在不少的阻碍。
1.4 疫苗采购及使用行为不合理
目前,最常见的强制免疫方法就是为畜禽注射疫苗。不同的疫苗对应预防不同的疾病,如何保证疫苗作用的充分发挥,是目前基层防疫人员要关注的重点及难点问题,通常要着重关注疫苗的采购和使用行为是否规范。据了解,很多规模养殖场人员为动物进行疫苗注射工作时,可能会为了节省成本,选择采购廉价的、来源渠道不明的疫苗。在存储疫苗的过程中,没有控制好储藏室的环境温湿度。使用疫苗时,没有检查疫苗是否在保质期内,也没有观察疫苗的性状是否发生了改变。还存在交叉使用注射器、随意增加或减少药物用量的现象[2]。
1.5 强制免疫工作的经费不足
畜禽种类多、数量庞大,这使得强制免疫工作开展过程中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但很多基层防疫部门没有过多的资金,经常因为启动资金不足导致强制免疫工作被迫中断。而大部分疫苗需要在规定时间内打完2~3针,才能起到良好的防疫效果。因此,如何合理筹集并科学分配资金,发挥资金在基层动物免疫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是防疫人员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1.6 集中强制免疫与程序免疫无法协同
新时期,可以在基础动物免疫环节中使用的方法有很多,比较常见的主要是强制免疫和程序免疫。如果能促进这两种免疫工作的协同开展,可以显著提高免疫效果,解决防疫难题。然而,实践表明,动物的强制免疫工作有严格的时间要求,工作任务安排较满,无法加入程序化免疫的环节。比如,在国内口蹄疫、禽流感、动物瘟疫等疾病发病率较高的情况下,涉及对畜禽幼崽注射多种疫苗进行强制免疫的问题。此时,同步开展程序免疫工作,可能会导致强制注射的疫苗实际注射时间提前或者延后,无法在最佳时间内完成免疫任务,容易提高疫苗副作用的发生率。
2 科学解决动物强制免疫工作难题的对策
针对普遍存在的基层动物免疫工作现状,要推动养殖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高动物机体免疫能力,降低动物因病死亡的概率,必须有序完成以下几项工作任务:
2.1 大力推进防疫队伍建设进度
在科技和信息技术发展进步的当下,虽然可以使用高科技手段来减轻防疫压力,但实际的强制免疫工作仍然要依靠专业人才来完成。因此,基层防疫部门应合理提高岗位用人门槛,重视起人才的主体地位,主动安排人才学习强制免疫的相关知识,并对人才进行素质教育,引导工作人员增强岗位责任意识,端正工作态度。一方面,应采用奖励激励机制,定期对工作态度良好、工作能力高的防疫人员进行物质和精神嘉奖,调动人员参与防疫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鼓励广大受众群体自发组建防疫小队,配合专业人才共同对区域范围内的动物饲养管理情况展开监督,管理强制免疫工作的开展情况。关键应邀请村干部参与动物强制免疫工作,提高工作效果。
2.2 开展防疫重要性宣教工作
很多受众群体在饲养畜禽时都缺乏防疫意识及能力,防疫态度不端正。基于此,各地应借助传统媒体、网络新媒体,定期开展宣传教育工作。传统媒体中电视、广播、报纸都具有权威性特征,发布的强制免疫信息更容易受到人们的关注。而网络渠道传播范围更广,传播形式多样,方便人们丰富相关知识体系。现阶段,很多宣传人员都会深入基层农村,面对面的对农户进行教育指导,由此来将强制免疫工作渗透到日常畜禽养殖环节中,保证免疫工作的顺利开展[3]。
2.3 建立规范化的免疫管理体系
基于免疫工作的开展难度大,为提高工作的规范性,管理部门应当结合强制免疫工作的具体流程,建立责任监督管理机制,并强化免疫管理体系。首先,要收集动物疫病的相关资料,及时发现新病情,找出疾病的传染源和传播渠道,建立应急管理机制,有序开展强制免疫和疫病管控工作。关键要针对无法治愈的畜禽进行无害化处理,避免疫病大规模的扩散。其次,政府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及时总结现有基层动物强制免疫工作的经验,分析工作的优缺点,科学给出新的管理政策,核心通常要放在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的环节上。最后,要推广相互监督管理机制,在安排防疫人员执行强制免疫管理规定时,不仅要让养殖户之间相互监督、相互管理,还要让养殖人员监督防疫人员的工作规范性,由此来提升防疫效果。
2.4 专项加大疫苗采购及使用管理力度
提升动物免疫力,达到防疫目的的方法是注射疫苗,疫苗可以分为灭活性和弱病毒性,前者的副作用小,不良反应少;后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高,但免疫效果更好。挑选疫苗时,要考虑到畜禽的日龄、体重、身体状况。同时,要着重做好采购管理工作,首选国家指定的购药渠道,保证疫苗的来源正规。在接收疫苗时,要核对疫苗的生产批次,检查包装的密封情况。注意检查运输疫苗的装置是否具有冷藏功能,避免因为温度的变化导致疫苗失效。此外,要针对疫苗使用过程进行操作规范性的管理。基本规定是:先检查畜禽的身体健康状况,了解畜禽是否在近期内接种过疫苗或使用过兽药等情况,综合判断是否可以开展强制免疫工作。注意要对畜禽进行称重,计算不同畜禽适宜的药物注射量。实际注射时,对每只畜禽使用一次性的医疗用具进行注射,完成注射任务后应做好免疫记录,避免重复注射或者出现遗漏的问题。
2.5 政府应提供资金补贴政策
针对基层动物强制免疫方面的不足之处,政府应当提供资金补贴。首先,由各省份的财政部门承担当地动物免疫工作的经费。其次,要做好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分配管理工作。最后,党和国家要出台相应的政策,为基层动物强制免疫提供补助。可以从疫苗采购环节入手,对按照国家规定,在正规渠道采购指定疫苗的养殖企业、防疫部门提供减免采购费用的福利,由此来减轻当地开展免疫工作的经济压力,确保人们愿意主动开展动物免疫工作。此外,如果因为注射疫苗、落实免疫工作导致出现副作用,造成动物死亡,政府还要提供死亡补贴,并应从完善免疫基础设施的角度给予资金支持,真正让新时期的强制免疫工作再无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 韩佳佳,漆雯雯,赵文年.浅谈基层动物强制免疫疫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疆畜牧业,2023,39(3):41-43.
[2] 李焴仙.隆阳区动物强制免疫疫苗管理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当代畜牧,2023(3):111-113.
[3] 刘建新.基层动物强制免疫和抗体监测工作的认识与思考[J].湖南畜牧兽医,2023(2):28-29.
收稿时间:2024-12-20
作者简介:蒋奉霖(1988—),女,兽医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动物疫病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