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旨在探讨肉鸡养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通过对肉鸡养殖场地环境控制、饲料与营养管理、疾病防控以及养殖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分析,揭示了当前肉鸡养殖面临的挑战,如环境污染、饲料资源短缺与品质问题、疾病频发和管理不科学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优化养殖环境、合理利用饲料资源与精准营养供给、加强疾病综合防控以及推进科学养殖管理模式等对策,旨在为提高肉鸡养殖效益、促进肉鸡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肉鸡养殖;问题;对策
肉鸡养殖作为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满足人们对肉类消费需求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和养殖规模的逐渐扩大,肉鸡养殖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肉鸡的生长性能、产品质量和养殖效益,还对生态环境和公共卫生安全构成潜在威胁。因此,深入研究肉鸡养殖存在的问题并寻求有效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肉鸡养殖存在的问题
1.1 养殖场地环境问题
第一,环境污染。肉鸡养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粪便、污水和废气。许多养殖场缺乏有效的粪便和污水处理设施,粪便随意堆放,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导致周边土壤、水体和空气受到污染。例如,高浓度的氨氮和硫化氢等有害气体不仅会影响肉鸡的呼吸道健康,还会对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饲料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未被充分吸收利用,随粪便排出后进入环境,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引发藻类过度繁殖等生态问题。
第二,场地布局不合理。部分养殖场在建设初期未进行科学规划,鸡舍间距过小,通风、采光不良,容易导致病原微生物滋生和传播。同时,养殖场内生活区、生产区和隔离区划分不明确,人员、车辆和物资流动交叉,增加了疫病传入和扩散的风险。
1.2 饲料与营养问题
第一,饲料资源短缺。随着肉鸡养殖规模的扩大,对饲料原料的需求持续增加。我国蛋白质饲料资源如豆粕等严重依赖进口,且供应不稳定,价格波动较大。这不仅增加了养殖成本,还制约了肉鸡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饲料品质问题。一些饲料生产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在饲料配方中使用劣质原料或违规添加物。例如,使用变质的油脂、蛋白粉等,导致饲料营养价值下降,甚至含有有害物质,影响肉鸡的生长发育和肉质品质。
饲料加工工艺不合理,如粉碎粒度不均匀、混合不充分等,也会影响饲料的消化利用率。
1.3 疫病防控问题
第一,疫病种类繁多。肉鸡易感染多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如禽流感、新城疫、大肠埃希菌病、球虫病等。近年来,一些新的疫病不断出现,且疫病的流行特点和致病机制更加复杂,给诊断和防控带来了很大困难。
第二,疫苗使用不规范。部分养殖户对疫苗的种类、免疫程序和使用方法缺乏正确的认识,存在盲目接种或漏种的情况。例如,疫苗的保存条件不当,导致疫苗失效;免疫剂量不准确,影响免疫效果。同时,疫苗免疫后缺乏有效的监测手段,无法及时了解免疫效果,不能及时调整免疫策略。
第三生物安全措施不到位。养殖场的生物安全意识淡薄,缺乏完善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和设施。人员、车辆和物资进入养殖场时未进行严格的消毒和隔离,容易将外界的病原微生物带入养殖场。此外,养殖场内的卫生清洁工作不彻底,病死鸡无害化处理不规范,也为疫病的传播提供了条件。
1.4 养殖管理问题
第一,养殖密度过大。部分养殖户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盲目增加养殖密度。过高的养殖密度会导致鸡舍内空气质量下降、湿度增加、病原微生物传播速度加快,容易引发肉鸡的应激反应和疾病发生,影响肉鸡的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
第二,饲养管理粗放。一些养殖户在饲养过程中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如饲喂时间不规律、饮水供应不足或不清洁、鸡舍温度和湿度控制不当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肉鸡的采食量、消化吸收和生长性能,降低养殖效益。
第三,缺乏信息化管理手段。在现代养殖生产中,信息化管理技术如养殖环境监测系统、生产管理软件等应用不足。养殖户无法及时准确地掌握鸡舍内的环境参数、肉鸡的生长状况和饲料消耗等信息,难以进行精细化管理和科学决策。
2 对策
2.1 优化养殖场地环境
第一,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养殖场应配备完善的粪便和污水处理设施,采用干湿分离、沼气发酵、生物处理等技术,对粪便和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例如,将处理后的粪便制成有机肥料,用于农田施肥;污水经过净化处理后可用于养殖场的冲洗和绿化灌溉。加强鸡舍的通风换气系统建设,安装空气净化设备,降低有害气体浓度。同时,合理控制养殖密度,减少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的产生量。[1]
第二,科学规划场地布局。在养殖场建设前,应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根据养殖规模和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确定鸡舍的朝向、间距和布局。保证鸡舍之间有足够的通风和采光空间,划分明确的生活区、生产区和隔离区,并设置隔离设施和消毒通道,严格控制人员、车辆和物资的流动路线,防止疫病传播。
2.2 合理利用饲料资源与精准营养供给
第一,开发新型饲料资源。加大对国内饲料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如推广种植优质的蛋白质饲料作物如苜蓿、黑水虻等,提高饲料原料的自给率。同时,积极开展饲料原料的替代品研究,如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生产单细胞蛋白,开发昆虫蛋白饲料等,以缓解饲料资源短缺的压力。
第二,提高饲料品质。加强饲料生产企业的监管,规范饲料生产加工行为。严格控制饲料原料的质量,禁止使用劣质原料和违规添加物。优化饲料配方,根据肉鸡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精确配制饲料,提高饲料的营养价值和消化利用率。改进饲料加工工艺,采用先进的粉碎、混合、制粒等设备,确保饲料的均匀性和稳定性。
2.3 加强疾病综合防控
第一,完善疫病监测与预警体系。建立健全肉鸡疫病监测网络,加强对养殖场、屠宰场和交易市场等重点场所的疫病监测。定期采集样品进行实验室检测,及时掌握疫病的流行情况和病原变异动态。同时,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建立疫病预警模型,提高疫病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第二,规范疫苗使用与管理。加强对养殖户的疫苗知识培训,使其正确掌握疫苗的种类、特性、免疫程序和使用方法。严格按照疫苗的保存要求,确保疫苗的质量和有效性。在免疫接种过程中,要做到操作规范、剂量准确,并及时对免疫效果进行监测评估,根据监测结果调整免疫策略。[2]
第三,强化生物安全措施。增强养殖场的生物安全意识,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养殖场人员、车辆和物资的消毒和隔离管理,设置消毒池、消毒通道和隔离舍等设施。定期对养殖场进行全面的清洁消毒,做好病死鸡的无害化处理工作,防止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和扩散。
2.4 推进科学养殖管理模式
第一,合理控制养殖密度。根据肉鸡的品种、生长阶段和养殖环境条件,合理确定养殖密度。一般来说,在保证肉鸡正常生长发育的前提下,适当降低养殖密度,有利于改善鸡舍内的环境质量,减少疾病发生,提高肉鸡的生长性能和养殖效益。
第二,精细化饲养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制度,做到定时定量饲喂,保证充足清洁的饮水供应。根据肉鸡不同生长阶段的生理特点,合理控制鸡舍的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参数。例如,雏鸡阶段温度应控制在32~35 ℃,随着日龄的增加逐渐降低温度;湿度保持在65%~75%为宜。同时,加强鸡群的日常观察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第三,应用信息化管理技术。推广应用养殖环境监测系统、生产管理软件等信息化管理工具。通过传感器等设备实时监测鸡舍内的温度、湿度、氨气浓度、二氧化碳浓度等环境参数,并自动调节通风、降温、加热等设备,实现养殖环境的智能化控制。利用生产管理软件对肉鸡的生长数据、饲料消耗、免疫记录等信息进行记录和分析,为养殖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养殖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和效率。
结语
肉鸡养殖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养殖场地环境、饲料与营养、疾病防控和养殖管理等多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制约着肉鸡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通过优化养殖场地环境、合理利用饲料资源与精准营养供给、加强疾病综合防控以及推进科学养殖管理模式等一系列对策的实施,可以有效地解决当前肉鸡养殖存在的问题,提高肉鸡的生长性能、产品质量和养殖效益,促进肉鸡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有利于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在未来的发展中,还需要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和政策支持,进一步推动肉鸡养殖产业向绿色、高效、智能化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 燕海平,李志锋.当前肉鸡养殖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乡村科技,2010,10:32.
[2] 张英杰.浅谈当前肉鸡的养殖及疫情防治.今日畜牧兽医,2012,7:51.
收稿日期:2024-12-20
作者简介:卢俊鑫(1971—),女,中级职称兽医师,大专。研究方向:动物疫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