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解武威市牛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收集武威市活牛调运数据和走访调研相结合的方式,掌握近年来活牛调入量、调出量、调运用途、调运优势区域等基本情况。走访调研发现武威市牛产业发展还存在规模化程度低、繁育体系不健全、养殖技术落后、缺乏龙头企业等关键性问题。针对问题本文提出行之有效的发展对策与建议,以期为武威市牛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活牛调运;发展对策;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对于肉类食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特别是牛肉这种高蛋白低脂肪类肉食产品越来越受大众青睐[1]。目前,牛肉已经成为改善居民膳食结构的重要选择。武威地处河西走廊东端,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发展牛羊养殖潜力巨大,是甘肃省重要的肉牛养殖基地和养殖优势区域。但与国内肉牛养殖发达地区相比,武威市的牛产业发展还存在较大差距。鉴于此,本文从近年来武威市活牛调运数据分析入手,掌握活牛调运现状,结合日常走访调研结果,分析牛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和问题,并提出促进武威市牛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供武威市牛产业相关管理和从业人员参考。
1 活牛调运数据汇总与分析
1.1 活牛调运数据汇总
武威市三县一区2019年—2023年活牛调运情况,如表1所示。活牛调运用途如表2所示。
1.2 活牛调运数据分析
调运数据分类处理和汇总应用Excel软件,分析和图形绘制应用GraphPad prism 5软件。
2 结果分析
2.1 武威市近五年活牛调运情况分析
近五年武威市活牛调运量(调出和调入)呈逐年增长趋势(图1)。活牛调出量从2019年的12.4万头上升到2023年的19.5万头,年均增长率为11.98%;调入量从2019年的7万头上升到2023年的13.5万头,年均增长率为17.84%。可见,武威市近五年活牛调运量平稳增长,人们对牛肉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
2.2 活牛调运区域分析
近五年武威市各县区活牛调出总量(图2)由低到高依次为民勤县、古浪县、天祝县、凉州区,分别占调出总量的2%、8%、21%、69%;活牛调入总量(图3)由低到高依次为民勤县、古浪县、天祝县、凉州区,分别占调入总量的3%、22%、26%、49%。以上结果显示武威市的活牛调运,调出与调入均以凉州区为主,其他县区可能缺少活牛交易市场及产业链配套不完整。
2.3 活牛调运用途分析
武威市活牛调出主要用途为屠宰和饲养。其中用于屠宰的活牛占调出总量的46.3%,饲养占调出总量的53.7%(图4)。调入活牛主要用于饲养、屠宰和种用,分别占调入总量的58.8%、39.9%和1.3%(图5)。结果显示,武威地区流动的活牛主要是用于饲养和屠宰,而用于种用的只占一小部分,这可能与武威地区缺少牛育种、胚胎、繁殖等方面的先进技术、产学研能力不足有关。
3 存在问题
3.1 规模化程度低,产业培育进程缓慢
武威市的养殖企业大都由养殖户自筹资金设立,以养殖合作社为主,企业发展规模普遍偏小。加之肉牛养殖周期长,企业前期投入多,养殖回报率低,追加投资扩大规模难度大[2-3]。此外,因资金短缺,合作社修建的圈舍比较简陋,缺少无害化处理和消毒等设施设备,生物安全体系建设不完整,不能有效预防动物疫病的发生,增加了养殖过程中动物疫病发生的风险,导致牛产业培育进程缓慢[4]。
3.2 繁育体系短缺,产业链构建不完备
经调查发现,武威市的养殖企业普遍不重视育种工作。长期以来,均以引进国外品种为主,未走出“引种—退化—再引种—再退化”的老路[5]。另一方面企业也没有长远的育种规划,无法实现科学选种,更缺少“育、繁、推”一体化的服务,导致遗传改良进展缓慢。如部分企业虽然探索了良种繁育工作,但因技术水平低、设备落后等原因,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加上对同期发情、胚胎移植、人工授精、卵子高效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基因组选择育种等育种知识和技术的了解应用不到位,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无法形成“种畜场、扩繁场、核心群”一体化的现代牛种业生产体系,致使良种繁育领域发展比较滞后[2]。
3.3 养殖知识缺乏,先进技术应用不足
调查发现本地从事畜牧养殖的农户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缺少养殖经验,对生物安全、疾病防控、饲草营养、品种选育等养殖领域的知识极度匮乏,导致养殖技术落后,养殖水平停留在较低层面。并且从业者缺少了解和学习养殖知识、新技术的机会,关键技术的引进、研究、消化和集成推广工作存在严重短板,科学养殖理念还未普及,制约着畜禽养殖业的高质量发展。
3.4 缺乏龙头企业,尚未形成品牌效应
武威市在肉牛养殖领域缺少大型龙头企业带动,量质均存在短板。现存少数规模企业也未能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未能有效整合资源,带动产业发展,企业之间同质化竞争严重[6]。大多数情况下,公司与养殖户之间只是进行单纯的活牛交易,没有形成利益互助、共担风险的团体,抵抗风险能力明显不足。绝大多数企业销售的产品种类比较单一,加上生产、加工、营销、推广力度不足,更没有形成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的服务体系,导致产品的附加值不高,品牌影响力不足[2]。
4 意见建议
4.1 加大品种选育,做好良种繁育工作
在牛优良种繁育方面,一方面可以引进优质良种,应用高新技术(人工授精、纯种繁殖、冻精配种、胚胎移植等)提升牛的各项生产性能,増强牛的繁殖率,把扩繁增量作为产业发展的基础,加快高档牛肉的生产,推动牛产业的更新换代[7];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地方品种的保护,充分应用地方品种的优良特性,如耐粗饲、抗病力强、适应性好、耐热、肉质好等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品种,持续保持、利用地方品种的优良特性,采取自繁自养养殖模式,来规避引种带来的风险。
4.2 做大产业规模,聚力延伸产业链条
坚持市场导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视龙头企业的培育,让重点企业落地生根,不断延伸产业链条。要结合目前牛产业发展实际,持续引入新技术,加大从业人员技术培训工作,让科学养殖理念深入人心。政府层面要加大扶持力度,以农业政策保险的方式,提高养殖场(户)抗击风险的能力,保障养殖企业的利益,鼓励扩大养殖规模[8]。同时,应以现有龙头企业为重点扶持对象,鼓励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开发牛副产品产业,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鼓励龙头企业将产学研与产供销紧密结合,拓宽与延伸牛产业链的长度、宽度与厚度,提高武威市牛产业的行业竞争力,促进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4.3 提高养殖水平,做好疫病防治工作
人才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应重视畜牧人才队伍建设,发挥人才的引领示范作用。全力整合全市畜牧兽医行业人才资源,建立一支“有技术、下得去、用得上”专业队伍,常态化深入生产一线开展技术服务工作,切实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疫病防治工作是确保畜牧养殖健康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9]。加强对养殖场户的技术培训和宣传,帮助制定应急预案,在引种隔离、药物预防、免疫接种、卫生管理、饲料和饮水等关键领域定期举行专项培训,增强养殖场疫病防控意识和能力,推进疫病防治体系建设。
4.4 培育龙头企业,打造自主创新品牌
积极吸纳社会资本参与入股,并逐步引进、培育几家资金雄厚、市场能力开拓强、能为农牧民提供服务保障、具有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入驻,示范引导本地小微型企业强化自身实力,提高自身规模。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同时,还要增强品牌意识,创新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畜产品品牌,培育和打造企业自主品牌,逐渐形成品牌集群效应[10]。并引导龙头企业实行“企业+合作社+基地+养殖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以市场为导向,鼓励龙头企业与养殖场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提高养殖场(户)经济效益,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叁保,徐丁浩,张瑞门,等.广西肉牛肉羊种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建议[J].中国畜牧杂志,2024,60(04):353-357.
[2 ]王秋东,刘红洋,姜艳雪,等.吉林省双辽市肉牛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养殖与饲料,2024,23(10):128-130.
[3] 赵海燕,续创业,张凯鹏,等.甘肃平凉市饲草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畜牧兽医,2023,(02):83-86.
[4] 梁燕,雷会义,伍昌华.贵州省安顺市肉牛产业全产业链发展路径研究[J].中国牛业科学,2023,49(03):45-48.
[5] 宋德荣,王中贵,彭华,等.贵州毕节市牛羊产业发展的调查与对策[J].养殖与饲料,2021,20(09):141-143.
[6] 武志锋,王志龙,李建伟,等.甘肃省酒泉市牛羊全产业链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养殖与饲料,2024,23(06):107-109.
[7] 朱波,李宏伟,周姵诺,等.国内外肉牛遗传评估体系概况[J].畜牧兽医学报,2021,52(06):1447-1460.
[8] 魏萌,张丽,张一敏,等.我国肉牛屠宰加工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23,45(04):429-436.
[9] 熊学振,杨春.2020年牛羊产业发展状况、未来趋势及对策建议[J].中国畜牧杂志,2021,57(04):232-236+240.
[10] 任智慧,李军岗,张秋云,等.我国地方肉牛品种差异化高质量发展模式探究[J].家畜生态学报,2024,45(08):62-67.
收稿日期:2024-10-07
作者简介:张啸(1971—),女,本科,正高级兽医师。研究方向:动物疫病防控。
*通讯作者:黄福岚(1980—),女,本科,高级兽医师。研究方向:动物疫病防控及病原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