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牛病毒性腹泻是一种在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疾病,主要是由牛黏膜病毒诱发的传染性疾病,因此也将其称为牛黏膜病。本文分析了牛病毒性腹泻的发病机理、诊断方式以及治疗手段,以期可以有效降低疾病的产生概率,对于疾病的治疗、干预以及处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牛病毒性腹泻;发病机理;诊断;治疗方法
牛病毒性腹泻感染范围较为广泛,在反刍动物中比较常见。牛病毒性腹泻属于一种普遍型的疾病,在感染之后容易降低产奶量,影响经济效益。该病具有广泛流行的特征,必须对其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明确其发病机理、诊断方式以及治疗手段,有效推动我国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1 牛病毒性腹泻的发病机理
牛患病毒性腹泻后会产生不同的临床症状,可根据其症状表现以及发病程度分为四种类型。
1.1 黏膜病
黏膜病常发生在犊牛以及青年牛中。犊牛以及青年牛一旦受到感染,在7~9 d会出现较为严重的腹泻、脱水等症状,通过检查可以发现,病牛自患病至死亡,白细胞数呈现下降趋势。黏膜病的发病率相对较低,但整体的死亡率相对较高[1]。
1.2 急性黏膜病
牛在发病后最明显的症状就是出现初创型口腔糜烂,同时伴随严重的腹泻以及脱水等症状,部分病牛体温会升高到41~42 ℃。观察牛群,如果发现牛出现精神萎靡、食欲减退、反刍停止等变化则表明牛已经受到感染;部分病牛会在牛鼻腔中出现浆液,在口腔中则会出现流涎等现象,而牛眼睛则会出现结膜炎,伴随咳嗽等变化,通过检验发现病牛的白细胞逐渐减少。在发病后的2~3 d,则会出现黏膜充血以及溃疡等变化;病牛会反复腹泻,出现粥样粪便,粪便中会出现血液斑点。一旦发病1~2周就会死亡,而部分病牛则会在出现显著症状的一个月之后死亡。
1.3 慢性黏膜病
部分牛受到感染后会出现急性黏膜病等症状,但并不会出现死亡,而是逐渐转变为慢性黏膜病。病牛受到感染后则会出现食欲减退、消瘦以及间歇性的腹泻等症状。部分病牛会出现慢性蹄叶炎、鼻镜糜烂等症状,如果不及时处理则会严重降低奶牛的产奶量。
1.4 腹泻
病牛发病时体温会略微升高,通过检验会发现病牛的白细胞会出现数量减少的趋势,其中单核细胞数量会出现增多问题。病牛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萎靡、食欲下降等症状,逐步演化为腹泻,粪便也呈现稀粥样,颜色为灰白色;通过肉眼观察可以发现伴随着片状的肠黏膜;牛口鼻分泌物显著增多,一旦奶牛出现腹泻等症状,产奶量会显著降低,如果怀孕母牛出现腹泻等症状则会流产。
2 牛病毒性腹泻诊断方式
2.1 检验内容
对病牛进行诊断时要观察发病现象,并通过血清学、病原学等方式进行进一步诊断。此类疾病在病症初期非常显著,一旦发病则会快速传播,可通过临床观察的方式进行分析,了解其具体症状。由于牛病毒腹泻的临床症状与牛瘟以及口蹄疫等类似,因此无法通过临床诊断的方式进行确诊。在实际处理过程中主要是采集病牛血液,鼻拭子或者组织器官样本等方式进行实验室诊断。
此外还可以通过病毒分离法、ELISA试验检测抗原等方式进行处理,也可以应用免疫组化等方式进行活检,要根据实际状况对其进行检测。
2.2 血清学诊断
通过提取病牛的血液样本参数,利用多种方式进行检测可以确定病情的具体变化。在血清学诊断中主要是通过琼脂扩散、酶联免疫吸附法、中和试验[2]等多种方式进行处理,通过观察检查结果,对异常数据以及病状状态进行集中处理,确定病牛的临床症状、疾病类型等。
2.3 病原学诊断
根据要求及时采集病牛血液标本,然后进行样本的处理分析,并且要接种牛源细胞。然后对采集到的样本进行病原学培养,对其进行深入分析,确定是否为病毒性腹泻症状。
3 牛病毒性腹泻治疗方式
总的来说,山东省牛病毒性腹泻疾病的疫情呈现平稳发展的态势,出现重大疫情的概率相对较低,但在局部地区还存在隐患,要持续关注并分析低致病力的毒株呈现的流行态势,是影响牛群繁殖性能的关键因素。
3.1 中药复方治疗效果分析
中药治疗效果显著,可以根据实际状况应用中药剂进行治疗、防控。在应用中药复方治疗中主要将泻火止痢、凉血解毒、清热燥湿作为基础原则,根据实际状况做好药材药性配合工作,可以用白芍散、白芍汤以及相关组合配方的方式对其进行干预性治疗。其中白芍散主要应用白芍、车前子、金银花、大黄、地榆炭、滑石、白头翁、茯苓、甘草;白芍汤则主要包括赤芍、木香、黄连、茯苓、大黄、甘草、黄芩、金银花、连翘、白术;组合配方包括了黄芩、枳壳、秦皮、厚朴,以及石榴皮、栀子、诃子、大黄、生地、丹皮[3]。这些中药材配置则可以清热解毒,缓解牛的热毒湿邪等症状,达到治疗病毒性腹泻的目的。
3.2 西药治疗
急性病症无需特殊的治疗,只要重视环境管理、隔离以及规范化管控,就能有效避免蔓延。如果出现病毒性腹泻则要对其进行标准化处理,及时隔离,避免在运输中出现传染以及干扰。可利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并根据具体状态确定治疗的手段。
利用西药对严重患病牛进行治疗主要是通过静脉以及肌肉注射的方式进行。静脉注射就是将氨苄西林、10%的葡萄糖以及环丙沙星、黄色素注射液充分混合后,每天注射一次,连续治疗2~3 d即可,也可以应用同类药物。病牛如果存在严重的脱水、电解质紊乱等不同程度的症状,要及时补充水分以及电解质。同时,饲喂适量的磺胺片、碳酸铋片,口服给药,一天3次,连续用药4~7 d即可。
对于急性感染的病毒要及时做好肠胃清理。对于已经出现排泄稀便的初期感染,可以用硫酸镁以及人工盐300~400 g、鱼石脂15~20 g进行内服治疗。如果止泻效果不理想,可以用锰酸钾液一次性内服进行干预,根据实际状况每天1~2次即可。此外,还可用磺胺脒40~60 g以及碳酸氢钠40~60 g进行消毒处理,根据实际状况添加水分,每天应用1~2次[4]。如果已经出现了显著的病症,要对病牛进行隔离,降低刺激,根据实际状况用抗生素实现预防性处理,同时做好环境控制以及管理,避免细菌与病原体滋生诱发感染;对于受到感染的幼年牛必须及时补充含糖盐水等电解质。其中盐水用量为1 000~2 000 mL、8~18 mL的海达注射液、维生素C2~4 g,然后用200~400 mL的5%碳酸氢钠混合静脉注射,每日1次。对于已经感染的牛,则禁止应用皮质类固醇,避免牛出现糜烂、溃疡等变化。如果病牛食欲逐渐变好则可以应用适量比例的阿司匹林进行降温。
3.3 接种疫苗预防
为了避免出现大规模的腹泻问题,疫苗接种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手段。接种的疫苗通常有灭活疫苗和减毒活性疫苗。在饲养过程中主要对两月龄的犊牛实行接种处理,每年进行一次;对于怀孕的奶牛则要慎重。目前,我国疫苗在畜牧养殖中应用广泛,效果显著,但是对于变异病毒导致的病毒性腹泻目前无法通过疫苗进行预防,因此要重点研究重组活载体疫苗和DNA疫苗,以提高免疫效果。
3.4 优化养殖环境
如果病牛出现反复性的感染,病程持续时间会比较长,因此更要重视环境、卫生、饲养等日常管理工作。除了要进行疫苗防疫,还要定期进行环境消毒,合理控制场内的温湿度。养殖过程中要做好牛舍清洁工作,及时清理牛舍排泄物,避免食槽和水槽受到污染,做好排泄物的无公害处理。合理控制饲养的密度,定期开窗通风,避免因为温度、密度以及消毒不充足等因素导致的病毒大范围传播。可用1%的漂白粉溶液对饲养环境和饲养器具进行消毒清理;在疫情严重阶段要根据实际状况适当增加消毒的频率。在引入种牛时,要根据检疫程序进行标准化处理,对其进行一个月的饲养隔离,符合要求之后方可合群。
3.5 增强免疫力,提高繁殖能力
合理的饮食结构可以有效提高牛只的免疫能力。在饲养中要做好饲料配置以及处理,保障营养供给充足,方可提高牛群的抵抗力。定期在饲料中添加微生物、益生菌以及矿物质等相关元素,这样不仅可以增强抵抗力,也可以为牛群的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为了避免出现交叉感染等问题,在饲养中必须要做好自繁自养,做好全天候的消毒管理,合理控制传播途径。
3.6 动态评估,智慧管控
对牛病毒性腹泻现状进行综合评估与分析,分析牛群养殖中的风险以及潜在隐患问题,识别潜在的风险隐患,做好风险数据化控制,根据实际状况制定完善的管理措施。根据国家及地方疫情管理标准进行基础管理,重点把控牛舍环境、饲料等各个环节,实现规范化管理。通过智慧化监控系统、传感器以及探测器等各个系统,对养殖环境、牛群动态、饲料喂养、环境消毒等进行详细分析,采集基础信息数据可有效应对突发性的变化,降低牛病毒性腹泻的感染概率。
结语
牛病毒腹泻是一种在养殖中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具有速度快、死亡率高的特征,该病对于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对此,为了有效降低影响,避免经济损失,应合理防控牛病毒性腹泻疾病,要做好日常养殖管理和疫苗管理,通过中西药结合等多种方式进行诊断处理,方可有效推动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晓影.牛病毒性腹泻的诊断与防治措施[J].吉林畜牧兽医,2024,
45(08):85-87.
[2] 裔开华.牛病毒性腹泻的危害与防治[J].吉林畜牧兽医,2024,
45(08):151-153.
[3] 李吉平.肉牛病毒性腹泻的流行现状及诊断防控[J].中国畜牧业,2024,
(15):111-112.
[4] 康主草.牛病毒性腹泻的发病机理、诊断及治疗方法[J].今日畜牧兽医,2021,37(03):104.
收稿日期:2024-12-20
作者简介:冯忠杰(1976—),男,本科,中级畜牧师。研究方向:畜牧兽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