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猪蓝耳病是生猪养殖场高发的病毒性传染病,因患病猪耳朵等部位皮肤蓝紫发绀而得名。我国高度重视蓝耳病防控,要求全面免疫接种,但病毒变异性强,常致免疫失败。本文基于学习与工作经验,探讨生猪蓝耳病的流行病学、诊断方法及综合防控技术,旨在降低疾病发生率,保障生猪养殖安全。通过有效封锁、隔离、防范及优化防控方案,应对蓝耳病挑战,确保生猪产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生猪蓝耳病;研究;综合防控技术
1 流行病学
1.1 流行特点
生猪蓝耳病即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引起各种疾病的病原体是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从病原分类角度来看,该种病毒属于尼多病毒目、动脉炎病毒科、动脉炎病毒属的成员,在电子显微镜下能够观察到成熟病毒外侧有囊膜包裹,是一种典型的负链RNA病毒,病毒粒子大小为100~200 nm。病毒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全长约15.5 kb,包含10个开放阅读框(ORFs),其中ORF1编码病毒的非结构蛋白,占整个基因组的绝大部分。当前通过对病原的流行种类进行观察可得知,目前该种病毒形成了多个基因型,并且不同基因型之间可发生重组导致病毒变异,新变异毒株可能导致疫苗效力下降和疾病症状的变化。猪是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唯一宿主,不同年龄、品种和性别的猪均可感染,但妊娠母猪和仔猪最易感,感染猪和康复猪是主要的传染源,感染猪可长期携带病毒,并通过呼吸道、精液、胎盘等途径传播病毒。
1.2 发病原因
第一,引种不规范,检疫不到位。
在生猪蓝耳病的流行过程中,引种不规范和检疫不到位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许多养殖场在引进种猪时,未能严格按照相关的检疫程序进行操作,导致病原体随之进入猪群。这种情况在小规模养殖场尤为明显,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和相关技术支持,养殖者往往忽视了引种检疫的重要性。此外,一些养殖场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从非正规渠道引进种猪,这些种猪往往未经过严格的检疫,病原体通过这些种猪传染到本地猪群,造成蓝耳病的暴发和流行。
第二,环境污染严重,病原传播途径多样。
环境污染在生猪蓝耳病的传播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养殖场周围的环境一旦受到污染,病原体会通过空气、水源、饲料等途径进入猪群。例如,养殖场的排泄物和废水处理不当,会污染周围的水源,病原体通过水源扩散,感染到附近的猪群;环境中的病原体还可以通过空气传播,尤其是在密集养殖区,病原体在空气中传播的风险更高;饲料和饮水的污染也为病原体的传播提供了途径,可以直接感染猪群,引发蓝耳病。
第三,疫苗免疫接种不规范。
疫苗接种是预防生猪蓝耳病的关键,但实际操作中不规范的问题较为普遍。首先,部分养殖场在选择疫苗时,未科学选择适应当地的流行病学特点和猪群的疫苗,导致疫苗效果不佳。其次,疫苗的保存和运输条件不达标,疫苗的活性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免疫效果。此外,一些养殖场在疫苗接种过程中,未能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例如接种剂量不足、接种部位不正确等,这些都会使免疫效果大打折扣。更有甚者,有些养殖者为了节省成本,减少疫苗接种频次,甚至完全不进行疫苗接种,使猪群失去了重要的保护屏障,增加了蓝耳病的感染风险。
第四,免疫抑制性疾病影响。
群中一些免疫抑制性疾病,如猪瘟、猪伪狂犬病等,会削弱猪的免疫系统,使其对蓝耳病病原体的抵抗能力下降。这些免疫抑制性疾病不仅影响猪的整体健康状况,还会增加蓝耳病的发病率和传播速度。当猪群处于免疫抑制状态时,即便进行了疫苗接种,也难以产生有效的免疫效果。此外,免疫抑制性疾病还会增加猪群对其他病原体的易感性,形成多种疾病并发的局面,加重了养殖场的防疫负担。
2 临床症状
不同年龄的猪受到病毒感染后,所表现出来的症状会存在一定差异性,母猪一般会表现为繁殖障碍,发情期延长或不孕,屡配不孕,返情率高,妊娠母猪可能出现早产、流产,产出的胎儿多为死胎或木乃伊,产仔数减少,产房小猪仔发病率高。发病期间患病母猪食欲下降或废绝,咳嗽,呼吸困难,严重者可能出现耳、四肢下端发绀,有的母猪双耳、腹侧及外阴皮肤可能出现一过性青紫色或蓝色斑块,流产之后无乳或少乳[1]。新生仔猪主要以呼吸道症状为主,呼吸困难,有时呈腹式呼吸,厌食,腹泻,粪便黄色黏稠,后变稀薄,运动失调,轻瘫,耳朵发红,被毛粗乱,没有死亡的猪群表现为生长发育缓慢,长期消瘦,通常新生仔猪感染病毒后产后1周内死亡率可高达80%甚至100%。种公猪症状较为轻微,主要表现为厌食,呼吸困难,性欲降低,发生死精症,精液稀少,相对密度降低,少数公猪双耳皮肤可能出现变色。育肥猪以轻微呼吸道症状为主,呼吸困难,咳嗽,大多数育肥猪表现为生长发育不良。
3 病理学变化
通过病理学观察,可以发现妊娠母猪卵巢可能萎缩,黄体退化,子宫角、子宫体可能有水肿、出血和坏死,肺脏可能出现弥漫性间质性肺炎,肺泡充满浆液性或出血性渗出物,肺脏周边淋巴结肿大,有细胞浸润和坏死,肝细胞肿胀,可能伴有脂肪变性。新生仔猪死亡之后可以观察到肺脏出现严重的间质性肺炎,肺泡充满渗出物,可能伴有出血,肠道发生炎症,肠道壁变薄,肠内容物异常,淋巴结肿大,有细胞浸润和坏死。种公猪表现为睾丸萎缩甚至出现坏死现象,育肥猪病理变化和新生仔猪大致相同,但病理特征不是很显著。
4 实验室诊断
在进行猪蓝耳病详细诊断过程中推荐采用病原学检测的方法,这样能够及时判定猪群是否受到病毒感染。实验操作过程中需要采集发病猪的肺脏、脾脏、扁桃体、淋巴结等组织样本,按照试剂盒相关要求提取病毒RNA,并进行适当的配置。接下来,配制RT-PCR(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反应体系,并使用荧光定量PCR仪进行反应[2]。选择猪蓝耳病病毒的特异性引物时,确保其与目标基因有高亲和力,在PCR扩增过程中,实时监测荧光信号的强度。在反应操作过程中使用已知浓度的标准品,绘制标准曲线,对于每个样品,记录其CT值(循环阈值),将样品的CT值与标准曲线进行比较,计算出样品的拷贝数,拷贝数高于阈值,判定为阳性;拷贝数低于阈值,则判定为阴性。
5 防治措施
5.1 治疗措施
目前猪蓝耳病缺乏针对性的治疗药物,当确诊养殖场受到病毒感染后,首要工作是加强对养殖场的有效封锁,将患病猪单独隔离并对污染环境进行不间断的清理和消毒,坚持每天上午下午各进行一次消毒处理,环境消毒推荐2%的氢氧化钠溶液或者2%的甲酚皂溶液交替应用。对于没有治疗价值的猪群应该立即将其淘汰进行无害化处理,有治疗价值的猪群可以选择抗病毒预防继发感染的治疗方案。抗病毒治疗可以搭配使用板蓝根注射液和鱼腥草注射液,前者仔猪使用4 mL,成年猪使用10 mL,后者仔猪使用2 mL,成年猪使用6 mL,前者一次给药,必要时间隔2~3 d再使用一次,后者每天给药一次,连续使用5 d为一个周期。为防范细菌感染引发呼吸系统疾病,患病猪可以肌肉注射头孢噻呋注射液,给药剂量一般控制在0.05 mL/kg·bw,间隔三天给药一次,连续使用两次即可。在采用上述药物治疗的同时,也可以搭配使用中成药对症治疗,推荐使用清瘟败毒散以及定喘散,上述两种药物的使用剂量一致,仔猪每头使用50 g,成年猪每头使用100 g,直接口服,每天服用一次,连续服用7 d为一个周期。在上述综合治疗方案的应用下,7~8 d病情能够初步得到控制。
5.2 预防措施
猪蓝耳病是一种高传染性病毒性疾病,对养猪业危害严重。为预防其传播,养殖场需构建完善的生物安全体系。新引进猪群应隔离观察30 d以上,期间进行检疫和免疫接种[3]。养殖场内应采用分区饲养,设配种区、妊娠区、分娩区和保育区,实现全进全出,避免不同阶段猪只交叉感染。实行封闭管理,限制外来人员进入,降低交叉感染风险。根据当地猪蓝耳病流行情况和病毒株,选择合适疫苗。一般使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活疫苗,7日龄以上仔猪每头接种1 mL,后备母猪和配种前母猪每头接种2 mL,通过肌肉注射进行免疫,以有效控制猪蓝耳病的传播。
结语
综上所述,生猪养殖管理中深度应用并不断调整蓝耳病综合防控技术,能规范养殖流程,增强猪群抗病力,抵御病原微生物。需地方兽医部门和养殖户共同参与,根据蓝耳病流行趋势和特点,动态调整防控方案,以顺应防控要求,提升防治和诊断效率,降低发病率和致死率,挽回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 高登峰.对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防治报告[J].中国动物保健,2007(9):122-122.
[2] 魏浩澈,刘杰,王敏,等.规模猪场猪蓝耳病与猪圆环病毒病综合防控实例分析[J].中国猪业,2011,5(12):16-17.
[3] 凌洪权,董春霞,蔺露,梁望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和猪圆环病毒Ⅱ型病混合感染的诊断[J].当代畜牧,2013,42(4):11-12.
收稿日期:2025-01-07
作者简介:彭海波(1974—),男,兽医师。研究方向:动物疫病诊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