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的用香文化源远流长,香料作为中国古代文人墨客日常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物品,对中国古代的文化和民俗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辐射到了周边的地区与国家。传统香文化在古代同茶文化、酒文化一样兴盛,但在如今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大部分人对中国传统香文化却一知半解。“香”在中国古代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涉及医药、艺术、宗教祭祀、文学等多个领域。古人在开展祭祀祖先、占卜祈福、吟诗作画等活动时,除了有茗茶相伴,还必不可少的就是焚香。因此,中国传统香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沉淀与发酵,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需要现代社会的继承与发扬。
一、中国传统香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数千年的用香历史造就了源远流长的香文化,中国香文化是在香料的采集、加工、使用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香料最早是在药材中提取出来的。自丝绸之路开通后,西方的香料逐渐传入中国,与中国传统的香料相融合,逐步发展成了如今中国人所认识和熟知的香文化。
早在远古时期,中国古代的先人们便利用焚木生烟的方式来祭祀天地,这是后代用香火祭祀的开端。中国最早使用香料的记录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那时的人们在祭祀的过程中便燃烧柴木、香蒿,以及供奉香酒等。香蒿在那时也被看作是美好之物的象征,如《诗经》中就有焚烧香蒿的记录。古人将香蒿比作君子,赞颂其美好的德行和品质。战国时期出现了制作较为精美的熏炉,熏香的文化风尚在这一时期得到流行,也为后世熏香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古代兰、柏等带有芳香气味的植物广受推崇,上到士大夫文人,下到普通百姓,都有佩戴香囊和香草的习惯,同时他们还利用香草来装饰房屋,用香料来沐浴净身。由此可见,在先秦时期香料就被人们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但是此时香料主要从本土的植物中获取,来源较为单一和局限。
秦朝建立之初统一全国,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秦朝末期经历了严重的战乱,阶级矛盾激化,社会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庞大的秦帝国仅存在了十五年便崩塌了。随后,刘邦建立了西汉。西汉建立之初,国家和百姓都十分贫困。为了改善这种穷困的局面,朝廷采取了大量恢复生产和发展的措施,轻徭薄赋,休养生息,使阶级矛盾得到缓和,社会经济也得到恢复,国力日渐强盛。中国传统的香文化便随着汉朝日渐强盛的国力发展到了一个高潮时期。在汉代,香料的使用多在王室贵族中流行。一方面,上层社会的贵族人士利用熏炉来对室内、衣服、被褥等进行熏香,以此来彰显身份;另一方面,他们在宴会娱乐的过程中也会使用熏香来烘托氛围,提高兴致。汉初对外贸易并不发达,贵族所使用的香料大多来自本土的香草,但是随着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后丝绸之路的开通,连接了中亚、西亚、南亚等地区,边陲和西域所流行的香料被传入到中原内陆地区。原产于海南、越南等热带地区的沉香和来自印度、缅甸等东南亚地区的青木香都是丝绸之路开辟后传入内地,并广泛受到王侯贵族的喜爱,也逐渐在平民百姓中流传。熏香在汉代进入了宫廷礼制的范围内,蔡质在《汉官典职仪式选用》中有所记载:“伯使从至止车门还,女侍史洁被服,执香炉烧熏,从入台中。”尚书在向皇帝禀奏要事时,要有女侍史在一旁执香炉熏香。汉代儒学、道家学说以及中医药学流行,皇帝贵族、儒家学者、道家圣人都讲究修身养性,而熏香既可以平心静气,又可以净化心灵,因此在汉代广为流行。
历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简史》中说道:“从两汉到魏、晋,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转关。其要点,在破除古代的迷信,而从事于哲理的研究。”东汉瓦解之后,传统的封建儒学礼教受到强烈的冲击,人们渴望从思想的禁锢中解脱出来,因而促使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学术思想争鸣的新局面,特别是魏晋时期玄学思想的出现以及佛教、道教的发展,极大地冲击和削弱了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香文化在继承前朝宫廷礼制用香的基础上,文人用香和佛、道两教用香也较为普遍。佛教在南北朝时期广泛流行,而香料被视作是诵经打坐时非常重要的助力,因此香料在佛教中受到重视。道教的众多经典著作中也对香的使用有明确的记载,东晋著名的道家学者葛洪所著的《抱朴子内篇》中写他在炼制丹药时需要焚烧香料,认为人生来喜爱香气,因此芝兰、郁金、苏合等香料的价值如同珍宝一样。这一时期,“香”进入了文人士大夫的生活和创作中,文人用香越来越普遍,逐渐出现了赞美用香的文化作品。
隋唐时期以强盛的综合国力为支撑孕育了多元灿烂的民族文化,传统香文化在这一时期逐渐变得精细化和系统化。在隋唐之前,传统香料的来源多是本土的香草,丝绸之路开辟后所传入中原地区的香料价格比较昂贵,难以大规模和大批量地使用。但是隋唐时期强盛的国力、稳定的政治状况、多元的民族文化融合,以及发达的海陆贸易,都促进了香料的运输和大规模使用。与汉代相比,唐代宫廷礼制中用香更为普遍和考究,重要的宫殿和政务办公场所要设置案台和香炉,皇室的丧葬仪式中也要焚香。根据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的记载,唐代在科举考试的过程中也要焚香,他写道:“礼部贡院试进士日,设香案于阶前,主司与举人对拜,此唐故事也。所坐设位供张甚盛,有司具茶汤饮浆。”文人墨客对香的喜爱更是溢于言表,唐代诗人留下了大量咏香颂香的诗歌,如李白《望庐山瀑布》中所写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白居易《后宫词》中所写的“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王维《春日上方即事》中所写的“北窗桃李下,闲坐但焚香”。
宋朝经济实力雄厚,重文轻武的国策虽然使得宋朝军事科技力量较为薄弱,但是造就了兴盛的文化,因此香文化在这一时期也发展到了鼎盛。宋朝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繁荣,在沿海的泉州、杭州等地设置专门负责海外贸易和税收的市舶司,香料便是当时重要的贸易货物之一。宋代文人墨客用香不再是个体的兴趣,整个文人阶层需要香文化来展示审美情趣、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焚香所象征的纯净平和、独特高雅与文人所追求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理念相符合,因此用香逐渐发展成一种文人群体的身份认同和象征。随着宋朝文化的世俗化和平民化,除了文人用香之外,香料也被广泛运用到市民阶层,如婚宴、茶楼、酒馆等宴会和娱乐场所,街巷上出现了专门制香和卖香的店铺,香出现在市井生活的方方面面。
明清时期继承了宋元繁荣的香文化,并在此基础上保持平稳发展。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受到明清时期“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有所衰退,朝廷管控民间贸易的力度较大,香料的进口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但是明朝实行朝贡贸易,鼓励海外国家向明廷进贡,国外的香料便通过这种方式进入明朝各地的市场。明清时期所流行的小说中就包含大量关于香的描写,如明代吴承恩《西游记》中所写的“步觉幽香来袖满,行沾清味上衣多”,还有清代曹雪芹《红楼梦》中所描写的大观园是名副其实的“香园”,许多人名中涉及“香”,如香菱、袭人、金桂等,地名如稻香村、蘅芜院、藕香榭等。清末,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致使朝廷官员腐败不堪,社会发展停滞不前,传统文化被八股取士所禁锢,各国列强向中国市场倾销大量鸦片,这些给传统香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冲击。进入近代,社会政局动荡,战乱频仍,清政府陆续签订了大量不平等条约,中国人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威胁,众多知识分子和仁人志士无心修身养性,他们将所有的重心转移到寻找救亡图存的道路上,中国传统的香文化逐渐走向了没落。
二、中国传统香文化的特征探析
第一,“香”被应用到社会文化的多个领域。纵观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传统香文化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但无论在哪个朝代,传统香文化都被中国人应用到各个领域中。中国古代的民间传说中认为神食人间香火,焚香可以使寺庙更神圣,上香可以净化心灵,因而“香”便成了人们在宗教祭祀和祈福时所必不可少的环节,一直延续到当今社会。此外,“香”也被认为是民俗节庆中的神灵,比如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春节,许多活动都与“香”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家谱或族谱面前设置案台焚香,供奉祭品,亲朋好友登门拜年时手持香进行祭拜。端午期间,中国人为驱恶避邪而佩戴香包,熏艾叶,用香汤沐浴。在中医药学领域中也少不了“香”的身影。中国古代的香料源自香草,“香”与“药”之间本身就不可分割,《神农本草经》中记录了365种药材,其中便包括大量芳香药物。中国古代常出现瘟疫等传染病,人们便通过熏燃药草来除秽驱邪,预防疾病。唐代医者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记载燃烧“太一流金散”“雄黄丸”“白芷”“菖蒲”等药材来预防传染疾病,净化空气。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也蕴含着香文化,中国人在品酒和品茶时十分重视香气的作用,以香气来判断酒和茶的品质,同时在许多中式糕点美食中会加入香料,以此来改善色泽和口感。由此可见,传统香文化与宗教文化、医药文化、节庆文化和饮食文化之间互相交融,相互影响,共同汇聚成中国灿烂的传统文化。
第二,传统香文化的发展衍生出新型的器具。香具是古代人用香的工具,一般可以划分为香炉、香鼎、香囊、香壶等种类。汉代出现了专门用来焚香的香炉,即博山炉。博山炉一般用青铜材质铸成,大多刻有铭文,制造工艺精湛,造型精美,多为皇家贵族所使用。熏香文化的盛行推动了博山炉的发展,而博山炉的使用也进一步反哺了中国传统的香文化。唐代出现了更为精美的香炉,香炉的形制也更加丰富多样,工艺更为精细。到宋代随着香料的大规模使用,香文化的发展达到了高潮。宋代瓷器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历朝历代的瓷器制造技术,呈现出了新的繁荣景象,无论青瓷、白瓷还是彩瓷都有很大的创新,因而也出现了用于熏香的瓷炉。由于宋代瓷炉的制造价格相对较低,加之宋代市民文化的繁荣,香炉不再只被上流贵族所使用,大量瓷炉进入到寻常百姓的生活中。明代出现的宣德炉是中国古代第一次用黄铜所制造的香炉。宣德炉的铸造过程十分严谨,明朝宣德皇帝要求精炼铜料十二次,同时加入金、银等贵重金属,器型精美多样。宣德炉是中国古代工匠智慧的结晶,不仅实用价值极高,同时承载了中国传统的香文化,开启了后世制造和使用铜香炉的先河。除此之外,香囊、香袋等小巧雅致的器物也深受中国人的喜爱,一直延续到现代社会。
第三,中国传统香文化走出国门。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内部之间相互交融,也与海外文化之间相互渗透。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博采众家之长;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在对外交往中辐射和影响着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中国传统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深深地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隋唐时期的中国在经济和文化领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外文化交流频繁,都城长安成为当时国际知名的城市。日本遣唐使前往中国交流学习,带回了大量中国香料,模仿中国人的用香方式。唐朝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弘扬佛法,为日本人带去了佛教的同时,也带去了中国的香文化、茶文化以及医学文化。中国传统的香料和药材传入日本后,熏香和燃香等用香方式也被日本人所推崇,传统香文化与日本本土的民族文化相融合,逐渐形成了自成一派的日本香道文化。
三、中国传统香文化的复兴与思考
“香”有其特殊功能,传统香文化贯穿在古代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是生活情趣的代表,也是经济发展水平的象征。但是随着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加重,经济建设遭受重创,贵族阶层以及知识分子对香文化的追捧和喜爱逐渐冷却,中国传统香文化逐渐走向衰落。与此同时,西方科学技术的进步使许多新的香料、设备和技术应用到制香过程中,研制出了香水和精油等新型的用香方式。西方科学家将精油应用到医学临床领域,逐渐成为一门系统的科学体系,即“芳香疗法”。“芳香疗法”是用精油按摩人体经络和穴位,植物精油渗入到皮肤内以达到舒缓和疗养的目的,这种疗法的原理与中国传统的经络医学相一致,因此在中国的美容院、养生所等场所广为流行。
中国传统香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也是当代中国文化创新发展的根基。因此,我们要深入挖掘中国传统香文化的精髓与内涵,结合现代社会的审美与需求,促进中国传统香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中国传统香文化走向大众生活,焕发新的生机,走出国门,接轨国际,向世界传递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中国人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