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裔文学是美国亚裔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华裔文学批评研究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多元文化运动,自诞生之日起便带有浓重的族裔色彩。美国华裔文学中蕴含着明显的空间叙事特征,它不仅涉及了文学文本解析,还进一步讨论了华裔在美国历史、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生存状况,以及身份找寻的历程。美国华裔文学的空格键探索历程始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在此阶段,美国华裔文学开始形成。21世纪初,随着空间理论的深入和发展,美国华裔文学的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近年来,随着跨学科研究与中国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对美国华裔文学的研究再一次引起学术界的关注。美国华裔文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从主题和社会历史角度的研究,从意识形态和族裔角度的研究,以及从身份认同和女性主义角度的研究。例如,董美含的博士学位论文《90年代后美国华裔女性小说研究》、黄秀玲的《从必需到奢侈:解读亚裔美国文学》、尹晓煌的《美国华裔文学史》等,这部分研究主要关注于美国华裔女作家小说中的女性人物,解读小说中的性别与种族、文化与身份等因素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解读美国华裔文学作品的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与此同时,在研究美国华裔文学的进程中,人们所使用的文学批评理论也同样多样化,比如东方主义、后殖民主义、反叙事策略、女性主义叙事学等。本文通过解析文本中所蕴含的空间叙事特征,进一步挖掘文本所蕴含的深层文化、种族和身份意义,并且展现文本蕴含的美学价值。本文主要从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的环境、语言、结构和读者感知四个方面的空间叙事特点,来解析华裔如何在美国社会中丧失自我的种族身份,他们又是如何进行身份找寻,并最终实现身份重建的。
一、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的叙事环境与种族身份建构历程的关系
在文学文本中,叙事环境不仅是一个地域的代表,同时也是身份的象征和主人公情感的寄托。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地理环境,可以进一步探索文本所具有的身份、心理、情感等多方面的深层含义。
在文学文本中,叙事环境可分为实体环境和虚拟环境。实体环境指的是作品中的具体区域和场所,比如某一地区、街道、房屋、城市、乡村等。而这些地理空间与人物的思想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且具有隐含意义。基于此,这些地理空间便具有了深远的空间意义。虚拟环境主要指虚构的文本塑造出来的虚拟实体环境和主体人物的思维意识有着紧密的关系的心理环境,同样具有空间性隐喻特征。华裔在移居美国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着空间迁移。中国的故乡、黄金之乡、唐人街等地形空间的不断迁移绘制了华裔在美国的空间地图。地理空间在美国华裔小说中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美国华裔作家在作品中对其生存环境的叙述具有深层的空间隐喻性。隐喻性的叙事环境也折射出主体心理空间的建构。分析文本中的地理空间,可进一步解读出华裔如何在辗转流离中抵制空间归属感的丧失,在空间定位中完成族裔历史的挖掘和族裔身份的重建。
二、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的叙事语言与种族身份建构历程的关系
“爱德华·苏贾明确指出了作为叙事主要媒介的语言,在面对叙事的空间化转向时如何对同时并存的空间化事物做出清晰而准确的描述,是空间化叙事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孔真《西方当代空间化叙事理论研究》)华裔文学作者在文本中往往使用可逆性的语言,这种重复且具有空间化特征所谓的话语书写,使得文章具有空间化的意义。
语言的可逆性主要指语言意义和形式的可逆性。意义的可逆性是指“在意义的肯定向度之中增加了一个否定的向度,使意义最终无法完成”(赵奎英《混沌的秩序》);而形式的可逆性是指“通过消解语言的线性限制,在时间向前延伸的向度中增加了一个否定性的向度,它倾向于在时间内部‘征服’语言的时间性”(赵奎英《混沌的秩序》)。在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一些文本采用意象并置和意识流的手法来打破语言的单向性,使之呈现空间化的效果。美国华裔作家通过杂乱无章的意识流和心理描写,使得每个线性的语序都被快速地截断成不同的片段,从而使得读者忘记时间的存在,只能感知当下的瞬间。例如,汤亭亭作品中的碎片化叙事,以及徐忠雄《家园》中碎片化的语言交织成的时空网络,都向读者诉说着华人移民被迫害和被驱逐的历史。
话语重复指打破单一的线性时间链条在向前延伸的时间线条中插入一个或多个不断向后回逆的时间。通过话语重复,叙事文本便呈现了空间化的特征。一些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使用此种叙事手法使得作品如同油画创作一般,一层层地涂颜料,折射出作者意识空间和心理空间的立体色彩。
在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作者使用了一些空间化隐喻特征的词语,使得文本具有深刻的情感空间意义和心理空间意义。这种空间化隐喻特征的词语是文本主人公心理经验的投射。空间化语言的运用,使得具有深层意味和暗示特征的心理空间被传达出来。在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集中出现的冻死、自杀、暗杀、凶杀等关于死亡和残害的意象,建构了一个充满敌意的否定空间以及空间与个体之间的紧张关系。
三、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的叙事结构与种族身份建构历程的关系
在传统的小说中,小说家们旨在塑造典型人物特征,因此小说中文本结构也多以线性顺序来推动故事的发展,表达人物的情感与思想。然而,随着文学的发展,小说的文本结构开始更多地采用非线性的叙事结构来展开故事叙述。通过对多部美国华裔文学作品的文本阅读,笔者发现美国华裔作家在文本结构设置中采用非传统的叙事结构来讲述故事、设置情节、表达意义,从而使文本具有了特殊的空间意义。
(一)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并置手法的运用在华裔种族身份建构中的意义
“并置”这个概念是约瑟夫·弗兰克提出来的一个重要的批评概念,它是指在文本中并列地放置那些游离于叙述过程之外的各种意象和暗示、象征的联系,使它们在文本中取得连续的参照与前后的参照。美国华裔文学作品采用多种并置的手法使文本的叙事结构呈现出共时性的空间化特征。例如,《女勇士》采用的复调艺术手法就是材料并置性安排的结果。这种叙述手法展示出《女勇士》所蕴含的深邃的思想内容,不仅使小说在艺术形式上具有非凡的魅力,也使得其在突出文本主题方面具有重要的结构意义。
(二)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递归嵌入叙事模式的运用在华裔种族身份建构中的意义
玛丽-劳勒·莱恩借用计算机科学领域内的“递归”概念提出了递归嵌入叙事方式。这种叙事方式打破了文本叙事结构的线性流程,使得文本的结构呈现出故事环的从属结构。在《女勇士》中,汤亭亭采用了多层交叉叙事。其中,《无名女子》一篇中便包含了三层叙事嵌套。通过不同层次叙事空间的转换,作者将原本无内涵意义的故事组合在同一个主题之下,使得文本具有了新的叙事含义。这种空间化的结构具有隐喻性的、创造性的特征,表达了复杂的主题和意义。
(三)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循环叙事模式的运用在华裔种族身份建构中的意义
循环叙事模式指的是文本的叙事结构呈现出某种复向重叠的动态交替原则,表现为故事在其开始的地方结束。例如,《沉没之鱼》以华裔名流陈碧碧的死亡之谜开始,中间讲述了旅行团的冒险之旅,最后以揭示陈碧碧死亡的真相结束。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以五个旅行目的地为题,每部分都可独立成章,却又不断重复讲述陈碧碧和朱玛琳这两位华裔女性的身份找寻历程。这种小说的结构形式打破了线性的发展,更具有空间性,对于促进意义的生成和主题的表达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读者在空间叙事中的重要意义
约瑟夫·弗兰克对叙事空间研究的另一贡献在于,他的研究指向语言的空间形式、故事的物理空间和读者的心理空间三个维度。受其影响,后续的研究者从语言、结构与读者感知三个方面展开。“约瑟夫·弗兰克认为,真正去理解和把握一个文本必须运用‘反应参照’的方法,即‘把事实和推想拼合在一起的尝试’。”(孔真《西方当代空间化叙事理论研究》)
读者在空间化叙事理论中是重要的因素之一。也只有读者与文本在进行无限对话的过程中,文学作品的意义才会产生。文学作品的隐喻意义必须由读者的阅读、体验后才能被揭示。因此,对读者的研究对于揭示文本的深层次内涵,显得尤为重要。在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作者运用了情节并置、故事并置、复调等创作手法,比如《女勇士》中的意识流、内心独白,《通灵女孩》中的隐喻、暗示,使得文本的意义在乍一看的情况下变得模糊不清。再加上文本在叙事结构上打破线性叙事策略,采用多重叙事声音、叙事视角,使得文本思维极具跳跃性,读者难以把握。同时,叙事语言的断裂、隐喻等,也大大增加了文本的信息量和阅读的难度。所有这些因素都需要读者对文本进行反复地耐心阅读,并且利用反应参照把握文本的空间性,进而再创造文学文本的空间性,使文本的空间形式从整体中展现出来,进而解读文本的深层含义。
第一,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渗透着对读者的指导意识。美国华裔文学作品具有空间叙事特色,在前三个部分,我们分别讨论了美国华裔文学作品的空间化叙事环境,空间化叙事语言和空间化叙事结构,由此分析出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渗透的关于华裔群体在美国身份找寻的心路历程。其间,具有隐喻性的空间化环境、语言和结构,需要读者利用反应参照,通过反复阅读文本,从整体上将杂乱无章的细节重组为有机的空间体系。美国华裔作家在文本中通过众多方式与读者互动,使得读者能将文本空间重新整合,解读出文本隐含的深层意义。
在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首先作者给予了读者一些相关的提示。例如,在美国华裔文学发展的前奏阶段和扬波阶段,众多华裔作家的小说都具有自传色彩,在小说的序言部分,作者会向读者介绍自己在中国和美国各自不同的成长经历。在《华女阿五》的导语中,黄玉雪就向读者介绍了自己使用第三人称叙事的隐含意义。其次,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具有隐含意义的空间地理位置,作者会通过注释向读者展示这些空间地理位置所具有的隐喻意义。例如,《家园》中出现的“家”“金山”等空间意象词语,凸显了美国华裔文学中常见的“漂泊”和“回家”的母题;《华女阿五》中出现的“米尔斯学院”“船厂”,以及黄玉雪最后回归的“唐人街”,不仅代表了中美两国的文化、思想和意识形态,也暗含了主人公身份找寻的历程。读者通过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这些具有代表性的空间意象,解读文本所体现的深层含义。另外,作者还通过词语发音来向读者提示作品人物的身份变化。在一些美国华裔小说中,有很多广东话拼组的单词,这些词语大多出于初代移民美国的华裔,在他们身上有着浓重的中国色彩。这些词语向读者展示着主人公的身份根源。但出生和生长在美国的二代华裔,他们的叙事话语中更多的是纯正的美国声音,在他们身上彰显着与其父辈们迥异的价值观和身份意识。读者根据这些词语可以在心理上建构不同代际间华裔身份的空间意识,进而比较出华裔在美国的成长历程。
第二,美国华裔文学作品有自己的理想读者。理想的读者指“叙述者希望为之写作”的读者。“对作家而言,理想的阅读是深入脊髓的阅读,而理想的读者则是与作家融为一体的反复读者。”(王安《空间叙事理论视阈中的纳博科夫小说研究》)美国华裔文学作品的理想读者要与作者有高度的契合度。在美国华裔女性作品中,理想的读者应该是能与作者一同感受女性在异国他乡饱受的性别和种族的双重边缘境况。因此,在解读华裔女性身份时,读者应更加关注女性双重身份找寻的艰难历程。而像刘裔昌和赵健秀等男性作家的作品,大多是书写华裔男性在美国的身份找寻历程,以及颠覆美国对华裔男性的固化思维,为坚强、努力、勇敢、朴实的华裔男性形象正名。
综上所述,从环境、语言、结构和读者感知四个空间化叙事因素分别论述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的空间化叙事特点,进一步探讨华裔在美国的身份建构历程,揭示华裔身份的深层意义,对于美国华裔文学作品研究和空间叙事研究都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