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工程最根本的目标是改善和修复黄淮海平原和胶东地区的生态环境,工程建设之前和建设期间,大家对工程有很多质疑。现在再去看,中线工程通水以后,几乎不再有质疑或负面的评价,大家感受到了工程带来的巨大效益。效益体现在如下方面:第一是调水量,10年来,中线净调水量600多亿立方米,受益人口接近1.1亿;第二是工程在生态环境方面的效益,中线通水后,城市的水置换了,不用当地的水了,比如海河有些流域原来没有水,现在有水了,就是利用调过来的水补充进去,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第三是工程对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对我来说,南水北调工程挑战巨大:为了确保有足够的水量安全、可靠、稳定地调向受水区,我们对丹江口水坝加高、培厚,世界上大坝工程加高的案例还不少,但对规模巨大、同时又处于运行条件的大坝进行加高的案例是不多的,最后我们很好地克服了面临的技术挑战;北方水资源的过度利用,使很多河流都受到污染,引水的干渠和沿线的河流有700多条,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调水,为保证水质,工程遇水架桥,引水干渠全线实现“水上立交”,丹江口水库的水即使“走”了1400多千米到北京、天津,当地人也能喝上没有受污染的水。
还有就是工程要穿越黄河,争议非常大,专家在会场争论得面红耳赤。争论的焦点是两个方案:一个是渡槽,另一个就是现在实施的地下穿越。地下穿越被称为“在豆腐里做工程”,为此,我们发明了一个新的隧洞结构来适应高压输水,这在世界上是第一次。
——摘选自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设计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钮新强于新华网《大国院士》栏目的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