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4日,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非遗版”春节涵盖了全国众多国家级非遗项目,南京秦淮灯会、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无锡“泰伯庙会”等多项江苏国家级“非遗”项目参与申报。
南京秦淮灯会是流传于南京地区的民俗文化活动,主要集中在每年春节至元宵节期间举行,是中国唯一一个集灯展、灯会和灯市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型灯会,也是中国持续时间最长、参与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民俗灯会。自1985年至今,秦淮灯会已连续举办了38届,成为展示南京本土传统文化的平台与窗口。
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始于明,盛于清雍正、乾隆年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因年画集聚于苏州桃花坞大街区域,故得“桃花坞年画”之名,系中国五大木版年画之一,与天津杨柳青年画齐名,并称“南桃北柳”。2006年,桃花坞木版年画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无锡“泰伯庙会”起源于吴地先民的祭祀信仰,在历经社会变迁后,逐渐发展成为融祭祀仪式、民俗巡游、非遗展演、农贸集市、文化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民间集会活动。庙会现场会有舞龙灯、踩高跷、抖空竹等民俗表演和民俗巡游。2014年,“泰伯庙会”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是无锡诸多庙会中最具历史渊源和社会影响力的庙会之一,乡间流传有“正月初九拜泰伯,稻谷多收一二百”的民谣。
除了传统年俗项目,此次申遗还有科研机构的参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位列其中。紫金山天文台为此次申报工作提供农历知识、编算等方面资料。春节的日期并非由民俗决定,而是依据中国独有的农历——一种阴阳合历来确定的。这种历法不仅考虑了太阳的运行周期,还兼顾月亮的月相变化。每年春节的具体日期,是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以北京时间为标准计算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