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生物学教学要重视学生的实际体验,注重选取合适的现实情境,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初中生物学科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实践性,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往往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情景教学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能够有效地将抽象的生物知识具象化,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当前,在初中生物教学实践中,情景教学的应用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情境设计不够贴近实际、教学实施流于形式等,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情景教学通过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将抽象的生物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细胞的结构”时,可以将细胞比作一个小城市,细胞器比作城市中的各个部门,这种形象的类比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知识理解。
通过情境创设,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建构知识,形成对生物概念和原理的深入理解。当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探索学习时,知识的获得更加自然和持久。
情景教学强调学生的亲身参与和实践探索,通过实验操作、观察记录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是生物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应精心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光合作用”时,可以通过设计“金鱼藻制造氧气实验”,让学生观察金鱼藻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氧气产生情况,从而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条件。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
教师应善于发现和利用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将其转化为教学资源。如在讲解“病毒”时,可以结合疫情防控实例,设计“校园防疫小卫士”活动。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病毒的特点,制作防疫宣传海报,参与校园防疫知识普及。这种将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既加深了学生对病毒知识的理解,还培养了其社会责任感。在教学设计时,要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使教学内容更具有现实意义。
通过设置探讨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班级交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例如,在学习“生态系统”时,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问题。
在《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一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细胞城市探秘”的情境教学活动。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精心制作的细胞结构动画,将细胞比作一座城市:细胞膜是城市的防护墙,线粒体是发电厂,叶绿体是养料制造工厂,液泡则是储存营养物质的车间。这种形象的类比立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如果你是这座‘细胞城市’的规划师,你认为各个‘部门’应该如何分工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学生们不仅理解了各细胞器的功能,还认识到了细胞内部紧密的协作关系。
在实验环节,我让学生采用洋葱鳞片叶表皮制片的方法进行显微观察。相比传统的直接讲解实验步骤,我设计了“显微镜下的探索之旅”情境:将每个学生比作一位“细胞探险家”,需要通过仔细观察记录细胞的“城市面貌”。这种富有趣味性的设计,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保持了高度的专注力和探究欲望。通过观察,学生们惊奇地发现:原来课本上的细胞结构图在显微镜下是如此生动真实。
这节课的教学效果显著。课堂上学生参与度高,特别是一些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也积极参与讨论。课后测试显示,85%的学生能够准确描述细胞各部分结构的功能并运用恰当的类比来解释细胞结构,比传统教学的掌握率提高了约20%。很多学生表示对生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在组织学生完成细胞结构模型时,各小组由于课堂上的理解和实验的深刻印象,完成的速度很快,质量也很高。
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部分情境设计需要简化以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其次,要更合理地分配课堂时间;最后,要注意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通过及时总结反馈,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才能使情景教学更加完善有效。
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时,要充分考虑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确保情境既能引起学生兴趣,又能促进知识掌握。情境的选择应贴近学生生活,便于理解和操作。
在情景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予其足够的探究和表达空间。教师要善于引导而不是包办,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要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及时了解情景教学的实施效果。可以通过课堂观察、学生反馈、测试成绩等多种方式,全面评估教学效果,并据此改进教学策略。
情景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教师应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情景教学策略,创设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科学合理的情境设计和教学实施,能够有效提高初中生物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山西省临汾市五一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