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上午,正在进行巡检的合肥热电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合肥热电”)智能供热平台值班人员发现,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紫荆花园的站房出现压力1级报警,结合历史数据曲线图,确认报警原因为循环泵停运故障。合肥热电立即派维修人员到达现场,不到15分钟,该站房便恢复了正常供暖。
短时间内解决故障,离不开智能热网的帮助。它是一种将先进信息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与传统供热网络相结合的新型供热系统,可以极大提升供热效率、优化能源利用并改善用户体验。
“这张‘网’可以让供热管理从被动变主动,满足不同用户的供暖需求。”合肥热电设计研究院院长汪育超对笔者说。如今,这样的“网”已在全国多个城市铺开,为千家万户送去更贴心的温暖。
合肥热电在合肥市铺设了长度为620多公里的地下蒸汽管网,管道大部分被埋在地下,这给运营管理带来了很大困难。
过去,技术人员开展运维工作主要依赖个人经验,或在问题出现后再解决。如今,智慧热网的智能感知技术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
该技术利用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震动传感器等感知设备,可以实时监测蒸汽管道的流量、温度、压力、震动等数据,并将这些运行参数清晰呈现,使运维人员一目了然。
智能热网还具备实时监测与智能分析功能,可以及时判断参数是否异常、设备运行是否平稳,一旦发现问题,可以迅速进行针对性调整,极大提升了供暖安全性。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居民供暖系统一旦出现故障,用户只能拨打公司热线反馈。随后,我们安排技术人员前往排查,维修工作基本依赖检修人员的经验。这样耗时不说,可能还解决不了问题,用户体验很不好。自从引入智慧热网,情况完全不一样了。现在,我们能提前发现并解决故障隐患,真正做到让用户无后顾之忧。这张‘网’每分钟都能够采集到成千上万条实时数据,用户端的运行情况一目了然。”合肥热电总调度室主任李磊介绍。
一旦蒸汽压力出现些许异常,智能热网都会立即自动报警。基于此,工作人员就能在问题发生前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实现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服务的转变。
这不仅极大地提升了供热服务的及时性和可靠性,也显著提高了用户的满意度。
当寒潮即将到来,智慧热网的多源数据采集技术,会从气象部门获取历史气象数据和实时气象预报数据,涵盖气温、湿度、风速、降水等多个气象要素。同时,它能够通过分布在供热区域的物联网设备,采集室外温度变化、热网运行实时数据,并从用户端收集用户用热习惯数据等。
之后,智慧热网会利用数据融合技术,将来自不同数据源、不同格式、不同时间尺度的数据进行清洗、转换和集成,形成统一的数据集,以便后续分析处理,消除数据中的噪声和不一致性,为深度分析提供高质量的基础数据。智慧热网还会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海量的供热相关数据进行存储、管理和分析,例如分析不同气象条件下热负荷的变化规律,以及用户用热习惯与室外温度的相关性等。
最后,智慧热网的智能算法优化技术会利用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等智能优化算法,根据预测的热负荷需求和实际供热能力,对蒸汽供应量、压力值等供热参数进行优化计算,制定出最优的供热调度方案,确保在满足用户用热需求的同时,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成本控制。
调度员会依据上述供热调度方案调整蒸汽供应量和压力值等,确保在极端寒冷的天气下,用户家中也能温暖如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