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肺结节作为肺癌发生前的主要病变,从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理念出发,对肺结节进行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是防治肺癌的重要关口。中医络病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体系中独树一帜的存在,其理论严密、临床疗效可观,可在中医临病肺结节时提供补充性思路。本文从中医络病学角度出发辨治肺结节,指出痰浊、瘀血贯穿肺结节病变的始末,主张肺结节治疗应标本兼治,病证结合,因人制宜,并列举通络散结法验治肺结节常用药物及典型医案,以期为中医络病学相关理论及方药在临床防治肺结节时提供依据。
[关键词]"肺结节;络病理论;通络散结;络息成积
[中图分类号]"R249.2/.7""""""[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9701.2025.02.026
肺癌作为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及致死率常年居高不下,患者面临预后差、5年生存率低等问题,对肺癌进行早期诊断及干预显得尤为重要[1-3]。研究表明绝大多数肺癌患者早期可无明显临床症状,其早期表现主要以CT检查提示肺结节为主[4]。因此,对肺结节进行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是防治肺癌的关键一环,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肺癌的发生率。对lt;5mm的微小肺结节,西医多建议定期行胸部CT检查观察病情进展而不做特殊处理,不仅易错失肺癌治疗的最佳时期,且随着时间推移及患者负性情绪影响将加速肺结节增大、增多、密度变实甚至导致结节性质改变[5]。近年来,研究显示中医药治疗肺结节疗效确切[6-7];但对肺结节的病因病机及具体治则治法,研究观点不尽相同。邹洋主张将中医络病学相关理论方法应用于肺结节临床诊疗,现将邹洋辨治肺结节经验总结如下。
1""病因病机
肺结节病变局限,病程进展缓慢,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溯源各中医文献典籍未见其明确记载,多数医家依据其临床特点将其归属于“肺积”“积聚”“咳嗽”等范畴,并多以肺积作为肺结节主要的中医诊断[8]。邹洋基于对中医络病学的认识,结合临床辨治肺结节及肺肿瘤的相关经验,认为肺结节与肺肿瘤在中医病因病机上相互关联,在疾病进展上相互承接,二者是肺络病变的不同阶段,主要区别在于病灶大小、病情轻重、良恶性质的不同,并由此阐发对肺结节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肺结节病在肺络,其基肺结节机变化可用络息成积加以概括。当外界邪气,如空气中病原微生物、烟雾、粉尘增加,即外感六淫邪气增多,自口鼻而入,首犯肺脏,治节失宜,加之患者长期抽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致使肺宣发肃降功能失常,机体血液运行及水液代谢障碍,血滞为瘀,水停生痰,痰浊、血瘀与吸入肺部的有害物质,相互搏结,混居肺络,结聚成形,气机阻滞,肺络病成,日久发为结节[9]。如患者存在先天不足、后天失养、情志不畅、饮食不节等个体化内因,内外相因,日久深入细小络脉,邪气深入难出,络气虚耗、败瘀凝痰胶结络道,加之不及时对肺结节干预及治疗,则可痰瘀日久蕴毒转变为肺恶性肿瘤,此之谓内外相互作用致使肺结节下一步进展的直接动因。
深析其内因,正气亏虚是肺结节发病的根本。《灵枢·百病始生》记载“虚邪之中人也,留著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著孙脉,或著络脉”[10]。正气亏虚、脉络运行不畅,可产生瘀血等有形之邪停留络中,以此理论观肺结节的发生、发展过程,正气本虚,肺脏功能低下,气、血、水等不能正常运行,产生瘀血、痰饮、水湿等有形实邪,阻滞肺络,酿生癥积,结节变生,故气耗络损和因虚致实的病理过程推动肺结节的疾病进展,也是导致部分肺结节后期瘀久成毒转为恶性肿瘤的主要原因。
基于以上认识,邹洋认为肺结节的发生、发展以正气亏虚为本,痰瘀阻络为标,络息成积是其基肺结节机变化,其中痰浊、血瘀贯穿肺结节病变的始末,二者既是发病的关键,也是导致肺结节下一步进展的主要原因。
2""临证治疗
络病治疗的根本在于保持络脉通畅,故络以通为用为络病治疗的总原则[11]。邹洋认为,从中医络病学角度辨治肺结节应注重畅宣肺络这一治则,一方面要荣通肺络,另一方面则应化痰消瘀以畅肺络,而后根据络病病机灵活辨证,选用活血通络、化痰通络、补虚通络、辛散通络等诸法,并将这些治疗方法加以结合,祛除肺络致病因素,使肺络畅通,络病自复,结节自除。
2.1""治病之本——扶正补虚,荣养通络
正气不足,肺虚络损是肺结节形成的关键,故肺结节的治疗当以扶正补虚、荣养通络为根本,治当扶助正气祛邪外出,补养肺气荣通肺络,扶正与祛邪并举、荣养与通络兼施,同时把握中庸,避免大量应用补益荣养药物而助邪生长。肺结节病程日久,治疗时使用解毒、消癥、破血、清热类攻伐祛邪之药势必在一定程度上伤及人体正气,使邪气留滞肺络,日久则复伤正气,故肺结节治疗时用药宜平而不峻,缓缓图之,且应格外注意顾护正气。《临证指南医案》记载“大凡络虚,通补最宜”[12]。运行气血,渗灌濡养是络脉的基本功能,气血充足,阴阳调和,络脉得以养护则功能正常发挥。若络虚不荣,失于濡养,功能失常,当通补最宜,即应用荣养和络之补益药结合通络散滞之化痰消瘀药,以补为体,以通为用,寓通于补,通补兼施,切忌滥补,以免脏腑气机阻滞,此即络虚通补之要义。
2.2""治病之标——化痰消瘀,清肺通络
《黄帝内经》记载“盖络乃经脉之支别,肺之经脉,……即其间见之络脉,乃肺之络”,论述肺络是由肺经支横别出,遍布肺脏的网络系统。肺络作为肺的基本组成单位,具有“易滞易瘀”、“易入难出”、“易积成形”的络病学病机特点[10];其功能与肺的生理特性密切关联,即当肺络受损时,肺正常的生理功能也会受到影响。邹洋认为肺结节病变本质在于络脉不通,治宜畅宣肺络。临床应用上,常以三法宣通肺络:一则化痰通络,因肺为贮痰之器,痰浊易停留于肺而阻滞络道,息而成积,故临病肺结节时应化痰以宣通肺络,痰化络清,结节自消;《丹溪心法·痰》记载“大凡治痰用利药过多,致脾气虚,则痰易生而多”[13]。故临证以痰药治疗肺结节时,应顾护脾胃,把握停药时间节点,不宜久用攻积、涤痰之药,以免伤及脾脏,致痰液滋长。二则逐瘀通络,肺结节主病在痰,然痰久结于络,脉络痹阻,必然导致血行滞缓,加之肺络细小,易滞易瘀,或肺虚留滞,因虚致瘀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则肺络瘀血易成,故当逐瘀通络,瘀消血行,结散络通;三当解毒通络,痰瘀互结,郁久腐化,酿生毒邪,痰瘀毒相互交结,故化痰消瘀畅肺络的同时,应不忘清解肺络潜藏毒邪,一方面,邪毒渐去则病去大半;另一方面可及时截断病势,防止肺结节因毒致变,恶性进展。此外,肺为华盖,居于人体之上焦,中医有补上治上制以缓的原则,结合肺结节病位在人体上焦,加之胶着难愈的特点,对初次就诊的患者常变汤为丸服用,并应适当延长丸剂用药时间,缓缓图之,以期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2.3""病证结合,因人制宜
中医理论指导下的病证结合理念强调疾病与证候之间的相互关系,既要辨病又要辨证,通过明确肺积之病,治疗肺积之证确立相应治则治法,从而对肺结节进行正确的施治;诊治肺结节时,一方面要抓住络气虚、络道瘀、络凝痰、气滞等核心病理因素,另一方面应据各证型采用不同的治则治法,如虚证应扶助正气;气滞证应调理气机;痰瘀互结证应化痰祛瘀、通络散结等,对症更要对证。此外,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患者的体质及临床证候特点进行辨证论治。若平素情志不遂,易情绪低落、敏感者,可症见咳嗽、善太息、胸胁胀痛、月经不调等,舌质淡或淡暗、苔薄白、脉弦等,此类属气机郁滞,治疗应先调气病,以理气解郁为主,而后进一步化痰消瘀,辅以益气扶正,同时注重患者情绪疏导,避免思虑;若嗜食肥甘厚腻者,多表现为胸闷不舒、咳嗽、痰多、体胖、大便黏腻,舌苔腻、脉滑之症,其以痰病为先,辨别其痰之寒、热、燥、湿偏重主要从舌之白、黄、润、燥、厚、薄辨别,此类患者重在治痰,化瘀、理气则次之,以理肺运脾化湿、化痰祛瘀散结为主要治法,同时嘱忌食油腻肥厚之物;若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元气不足、或年老体虚者,临床主要表现为神疲乏力、气短、易汗出、易感冒等,此乃正气不足、肺络失养,气滞、痰凝、血瘀结聚局部形成结节,当调整生活习惯,加强营养及锻炼,治疗上应以扶正益气为主,化痰消瘀散结为辅。
3""用药规律
肺结节痰瘀胶着,日久可变生癌毒,在局部积聚发展成肿瘤[11],邹洋从中医络病学角度出发,选方时注重扶助人体正气,多选用养护正气之品如黄芪、白术、党参等,以达到补虚通络、益气固络之效。另从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理念出发,临床治疗肺癌验方:扶正芪参通络方为立方基础,加减应用具有抗肿瘤活性成分的中药,如半枝莲、莪术、鳖甲、白花蛇舌草、猫爪草等;并灵活加用顾护脾胃之人参、白术、茯苓、党参等。具体用药分类:①荣养通络类:生黄芪30~120g,太子参15~30g,熟地黄15~20g,当归12~15g,白术10~20g,茯苓12~40g等;②化痰散结通络类,如猫爪草各15~30g、法半夏10~18g、全瓜蒌12~30g、苏梗10~15g、陈皮10~15g等;③清热解毒通络类,如冬凌草30~60g、白花蛇舌草15~60g、石见穿、重楼各15~30g、苦参15~20g等;④活血化瘀通络药,如莪术、三棱各10~30g,郁金9~18g,丹参、川芎各15~30g等;结合临床情况,情志抑郁低落者加柴胡9~15g,郁金9~18g,香附9~15g等;纳谷不香者加鸡内金、神曲、谷麦芽各10~20g等;睡眠欠佳者加酸枣仁15~30g,煅龙骨、煅牡蛎各20~30g等;疼痛者予延胡索10~20g,乳香、没药各5~15g等。此外,还须结合肺结节性质、病灶大小、病情轻重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辨证论治,拟定方药,并根据舌、脉、体质量、年龄等调整剂量。
4""经典医案
女性患者,63岁,2023年11月10日初诊。2023年9月10日于医院体检时发现双肺多发结节,最大结节位于右肺下叶背段,为磨玻璃结节,约2.2cm×"2.0cm。现症见:时有晨起觉喉中有痰,痰多色黄易咳出,时有头昏、乏力不适,偶有呼吸不畅,进食生冷感咽痒不适,病来饮食欠佳,精神睡眠尚可,大便偏稀,色黄,小便正常,舌淡红,苔腻,脉滑数。中医诊断:肺积(痰热蕴肺证)。治法:化痰散结通络。处方:人参20g、白术30g、茯苓30g、党参30g、黄芪60g、醋莪术15g、醋三棱15g、皂角刺40g、薏苡仁30g、醋鳖甲30g、葎草20g、盐泽泻20g、仙鹤草20g、白英30g、猫爪草20g、冬凌草30g、浙贝母20g、蝼蛄15g、地龙15g、青皮18g、法半夏15g、石见穿20g、炒鸡内金18g、川芎20g、刺五加20g、甘草6g,共6剂,水煎服,每2日1剂,早中晚各1次。
2023年11月24日二诊。药后复诊,晨起仍觉喉间有痰,咳痰量较前减少,头昏、乏力不适较前好转,饮食稍改善,舌淡红,苔腻,脉滑。在前方基础上加芦根30g清肺热,化痰浊。煎服法同前。
2023年12月8日三诊。药后复诊,偶发晨起喉中有痰不适,痰少易咳出,偶感头昏,觉身体轻快,饮食可,加半枝莲20g、白花蛇舌草40g,进一步加强通络散结之效。煎服法同前。
2023年12月22日四诊。药后复诊,晨起偶发咳痰不适,无明显头昏、乏力,饮食可;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胸部CT检查示:双肺多发结节,最大结节位于右肺下叶背段,为磨玻璃结节约2.1cm×1.9cm,结节无明显进展,患者诸症减轻,与医生商量停药观察,嘱患者门诊随诊,另天气渐寒,嘱患者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受寒。
按语:患者因肺结节就诊,平素晨起咳痰不适,伴有头晕、倦怠乏力、饮食欠佳,为正气亏虚,气血运行无力,痰浊、瘀血等有形之实邪结聚阻滞肺络,肺为贮痰之器,痰随气聚,日久结聚成积,形成结节,晨起咳痰,痰多色黄易咳出,结合舌淡红苔腻,脉滑数,辨为痰热蕴肺之证。肺气虚衰,肺络无以荣养,宣发肃降功能减退,不能为脾布散水谷精微,子盗母气,脾气亦衰,最终导致脾气亏虚,失与运化,则纳谷不香,另脾为生痰之源,运化功能减退,水湿停聚,聚而生痰,上贮于肺,痰凝雍遏肺气,恶性循环,可致使肺结节进一步进展。本患年老体虚,正气不足,浊痰凝聚,故在治疗上应以化痰散结为要,辅以养荣通络,同时兼顾脾胃。采用通络法辨治肺癌之验方:扶正芪参通络方为基础,选用散结通络类药物,如化痰散结通络之法半夏、青皮、浙贝母,化瘀散结通络之醋莪术、醋三棱、醋鳖甲,解毒散结通络之白花蛇舌草,从多角度散结以通肺络。同时注重虫以通络,加用蝼蛄、地龙,利用其灵动游走、走窜通络的特性,加强通络效果。把握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理念,加入多种既有抗肿瘤作用又兼具散结通络效果的中药,如白英、猫爪草、冬凌草等,考虑患者年老,平素纳差,亦防子病及母,加入人参、白术、茯苓、党参健脾益气,扶正祛邪,荣养肺络。患者服药后诸症好转,肺结节CT检查提示病情无进展,说明药物起到整体调整、控制肺结节进展的作用。
肺结节作为肺癌发生前的主要病变,加强其管理对肺癌早诊断早治疗至关重要。邹洋结合多年临床应用体会,提出早期中医药干预手段是肺结节未来治疗的方向,并以传统络病学为理论基点,总结肺结节络病病机及演变的特点,认为肺结节病在肺络,络息成积是其主要病机,络气虚、络道瘀、络凝痰、气滞等因素的恶性循环与肺结节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在治疗上从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理念出发,标本兼治,病证结合,因人制宜,灵活选方用药,防止肺结节恶性进展,以期为中医药治疗肺结节提供更多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 SIEGEL"R"L,"MILLER"K"D,"WAGLE"N"S,"et"al."Cancer"statistics,"2023[J]."CA"Cancer"J"Clin,"2023,"73(1):"1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