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河南省安阳市时首次提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概念,这是秉持历史主动精神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与文明创新的重要指南,也是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中国方案。从文明发展主线的宽广视野出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站在世界文明发展的十字路口上,既代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方向,又实现了对资本主义文明逻辑的超越,对拓展文明发展道路、重塑文明交往格局、变革文明存在形态具有原创性贡献。明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明境界,对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等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文化思想;人类文明新形态;文明境界
[中国分类号]D61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9-0169(2025)01-0036-05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重大命题的提出,正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交汇期与人类文明形态变革的时代转折点,融通了中华文明的传统与现代,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理论路径与实践要求。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理论成果,既赓续了古老的中华文明,又谱写了现代文明的新华章。明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关系、与资本主义文明的关系以及与人类文明变革的关系,对于理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逻辑及其世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代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方向
文明议题始终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核心议题,且与文化紧密相连。文明的跃升始终伴随着文化的重大进步,离开文化,文明也就无从考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1]。如何科学对待文化与文明以及探究二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事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贯通了中华文明的传统与现代,集中体现了其价值立场、突出特性与核心理念。
(一)体现了中华文明的价值立场
中华文明始终具有为人类作贡献的价值立场。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有识之士开始寻找救亡图存之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共同理想而奋斗牺牲。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地把复兴中华文明的重担扛在肩上。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历经苦难,走向辉煌,引领中国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带领中华民族迈出了从文化自卑转为文化自信的历史步伐。1918年,李大钊在《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中写道:“时时创造,时时扩张,以期尽吾民族对于改造世界文明之第二次贡献。”[2]1956年,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指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3]可见,为世界和人类作贡献的追求始终体现着中华文明的立场。文化的进步始终伴随着历史的发展,文化是深层次的国情,它的复兴是相较于政治、经济、社会和生态来讲更为深层次的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4]。而“‘民族’这个概念不是人种学的,也不是地域学的,而是文化学的。在此意义上,所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意味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5]。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必然伴随着一种新文明的出现,这种新文明并非仅仅属于中华民族,而是可以对全人类作出贡献的新文明形态。
(二)延续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文化是文明的精神内核与集中体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概括为五个方面,即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其一是凝练了中国古老文明发展的连续性。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延续至今的伟大古老文明,连续性可谓其最显著的特质。这种特质表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发展道路、国家形态以及语言文字等在文明的发展史上从未中断过。正是连续性的感召,中华文明才能滋养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其二,凝练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创新性。无论是《周易·杂卦》中说的“革故鼎新”,还是《诗经·大雅·文王》中说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都是对传统文化中辉光日新的深度概括。中华传统文明通过不断革新自己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维系着现代文明的整体性,以繁荣强大的文明体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三,凝练了中华文明具有民族大一统的统一性。团结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的文明追求,中国各民族在形成过程中虽各具特色,但始终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征,在几千年的王朝更迭中形成了强烈的共同体意识与文化认同。其四,凝练了中华文明追求世界各国文明和而不同的包容性。中华民族历来秉持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理念,反对文化霸权与强权政治,强调在自身得到发展的同时兼顾他国的利益,始终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而作出中国贡献,为吸收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坚持合作共赢理念、推动建设美好世界提供了文化基础。其五,凝练了中华民族始终追求和平共处的和平性。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而且自古以来就不接受国强必霸的发展逻辑。“协和万邦”“美美与共”等表征和平的文化基因已经深深刻在中国人民的血脉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消除战争,实现和平,是近代以后中国人民最迫切、最深厚的愿望”[6]。这五大突出特性表明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对中华传统文明历史发展规律的传承。从历史中汲取中国智慧,既为中华传统文明注入了现代性特质,又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梳理了文化根脉。
(三)彰显了中华文明的核心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7]。这段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关系,指明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8]纵观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不难发现中国始终秉持“和合”理念来处理国家间的关系。中国古代时期中华民族就崇尚和平友好的外交关系,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的和平主义思想,孔子主张“以和为贵”的道德原则等,这些主张国与国之间用和平方式解决争端的重要理念对今天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仍然有重要影响。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一方面彰显中华传统文明“兼济天下”的天下情怀,体现在强调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落实“三大全球倡议”,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引领人类文明走向整体性进步;另一方面坚持守正创新,牢牢把握“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为自身进行文化再造提供了可能性。
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了对资本主义文明逻辑的超越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坚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建设方向,实现了对资本逻辑的文明批判,超越了资本主义国家提倡的“文明冲突论”“文化殖民论”“文明优越论”。
(一)超越“文明冲突论”
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奴隶社会,匮乏的生产资料不足以转化为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就要求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先进的生产力,于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大量涌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其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使人类对自然力发展的顺应和服从关系彻底被改变,呈现出人的“异化”状态。就像马克思指出的那样,“在我们的各个文明国家里,一切自然要素都成了奴隶”[9]。资本的存在要求一部分人丧失生产资料,只有在这个条件下生产资料的占有者才可以雇佣别人为自己劳动,简单来说,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在对立中发展的,是资本的“文明面”与“野蛮面”的统一体,这种雇佣劳动关系使工人只有在获取最基本的生存资料时才能延续自己的生命,来满足资本家的需要、享受与贪欲。如此一来,资本家对自然界的征服就变成无限的了,成为“异化自然”和“异化的人”的开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在继承黑格尔对劳动是人的本质的思想基础上揭示了异化劳动理论,并提出了不同于“异化自然”的“人化自然”理论,因此,马克思才得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10]的结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强调辩证看待人与自然关系,提出在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坚持社会经济效益,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发展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这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成果,是与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存在方式的根本不同,摒弃了西方发展模式的弊端,实现了对“文明冲突论”的超越。
(二)超越“文化殖民论”
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关注的文明是当时人类文明形态里最高级表现形式的资本主义文明阶段,但同时他们也指出了资本主义内蕴着无法突破的文明桎梏,换句话说,无论资本主义的自身修复能力有多强,它终究不能突破满身的矛盾,并始终无法挣脱其“野蛮面”的镣铐。资本主义有且只有一种维持自身避免走向灭亡的方式,就是将私有制这种生产方式进行全球扩张,以享有自己对经济的操控与政治的霸权,这就有利于资本对自身意识形态的输出以及对全球文化的控制,以便顺理成章、没有一点阵痛的进行资本扩张与殖民。近年来,西方国家不仅在经济、军事和政治方面掌握着霸权地位,还试图通过“文化殖民”这种隐蔽手段来掌握话语权试图达到其资本霸权的目的。例如使用现代媒体手段进行文化宣传与文化虚无主义渗透、传播消费主义思潮进行文化商品渗透、利用学术交流灌输西方国家所谓的“普世价值”与生活方式等等,这些都是“文化殖民”的表现形式。资本主义文化霸权的种种行径充分表明资本主义危机已经无法通过自身变革解决,必须通过向外输出才能延续。马克思认为,文化的产生是在人类的劳动过程中得以确立的。可见,人民是文化得以创造的主体,也是文化发展与传播的主体,文化离开了人,也就谈不上文化主体性的确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巩固文化主体性,以文化自觉而不是文化殖民来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就是巩固文化主体性的过程,同时也蕴含了对资本主义在文化殖民的隐蔽方式下得以滋生的批判,实现了对“文化殖民论”的超越。
(三)超越“文明优越论”
18、19世纪的西方资产阶级片面地认为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是文明的唯一标准,反之则是野蛮。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中提出了西方文明正在从高级文化阶段进入到没落文明阶段的论断,明显也是站在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家的立场,体现的是对资本主义文明前途命运的恐惧和忧虑。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问世后,显然挑战了康德在“永久和平论”中从哲学层面描述的那个世界和平景象,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促进了人类文明之间的对话。随着“西方中心论”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其以资本发展逻辑为核心的实质也被不断揭露。实际上,这是以西方“文明优越论”为核心价值,以种族优越、文化优越、制度优越、科技优越、教育优越等为表现形式的殖民意识形态。不难看出,“西方文明的基本原则就是‘支配’,无论是支配自然还是支配社会”[11]。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总结了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较为成熟的21种文明形态,但世界历史上曾出现过的文明数不胜数,且每一种文明都有自己的独特价值和原创贡献,正是这些人类的智慧结晶构成了文明的多样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差异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傲慢、偏见、仇视,可怕的是想把人类文明分为三六九等,可怕的是把自己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强加给他人”[12]。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强调以文明对话超越冲突,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落实全球文明倡议等重大理念深刻体现了保护文明多样性的实际行动,也说明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从来都是多元、多样、多维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倡导的是“天下大同”“天下一家”“以天下观天下”的共同体意识,推崇的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包容态度,这种理念与西方等级性和单线发展的文明观存在根本对立,实现了对“文明优越论”的超越。
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体现着自觉的中华文明建构
人类文明未来将会向什么方向发展?这是需要世界各国共同解决的重要时代课题。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能够深刻洞察人类文明的主流与本质,就是因其对人类文明进行了整体性把握而非单线式的考察,他们站在各个国家民族、文化、社会、经济等发展角度进行历史考证,从而体现了对文明多元性的坚守。按照中华文明传统,政治体之间即便偶有冲突,但“和”是常态。“化干戈为玉帛”“和为贵”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秉持的基本价值观。
(一)拓展文明发展道路,引领人类文明从单线模式走向多元共生
关于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马克思早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波斯和中国》中就曾预言了这一问题。从一维到多维,是文明进步的基本特征。然而以“西方中心论”为前提存在的资产阶级将多元文化之间的文化互动视为对西方文明的批判思潮。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了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提供了全新选择,也就是提倡各国走适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什么样的道路适合自己,只有本国人民才最有发言权。适合自身国情,也就意味着各国在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中必然基于本国的传统文化、传统文明,而不是陷入教条主义里去走西方国家现代化的老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观强调借鉴吸收一切人类文明优秀成果,这本身就代表了一种新的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发展模式,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资本主义走文明单线模式的观点暴露了西方文明中“普世价值”“文化殖民”“文明优越”的话语体系,这种观点只能将人类文明引向野蛮、封闭与隔阂。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保护世界文明的态度。现代化的前提是文化多元论,但西方国家却为确立其霸权地位,在其现代化理论和实践上试图将人类社会的发展简化为单一模式,把人类文明简化为单一发展模式,这实际上是破坏文明多样性的行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站在整个人类发展大势的高度,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超越了西方的单线文明进步论,必将引领人类文明多元共生的发展道路。
(二)重塑文明交往格局,引领人类文明从冲突对抗走向交流互鉴
文明是各自平等的,人类文明正是因为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文明的差异不是世界冲突的根源,而是世界历史存在的起点,是人类文明得以交流互鉴的起源。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认为文明之间的冲突将是影响下个世纪的关键,沿着文明的断层线必然引发世界性的冲突。这种观点依旧源于对西方文明没落的恐惧,没有正确揭示出西方文明没落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内生的不可调和的矛盾。虽然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等论调不时沉渣泛起,但文明多样性始终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中国共产党站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角度,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向世界发出增进文明对话、在包容互鉴中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真挚呼吁,回答了人类文明互鉴的前提、原则与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13],这也正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中蕴含的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思想,提出要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同世界文明对话,勘破西方的线性发展思维,打破文明之间的隔阂与阻碍,用“平等、互鉴、对话和包容”的新交往格局理解文明的差异性,推动人类文明朝着积极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变革文明存在形态,引领人类文明从各自独立走向文明共同体
历史和现实已经证明,一种文明只有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同时进行文明交融交往交流,才能源源不断地产生生机活力,才不至于使这种文明在历史发展大势中被淘汰。从根本上讲,人类文明的前进方向就是“世界历史”的前进方向。在黑格尔那里,自由是人类的本质,是文明的开端。同样,在马克思那里也有重要的科学论证:“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14]也就是说,只有在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真正的共同体”中,文明的发展问题才能够得到真正解决。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所引领的文明变革是真正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文明形态。新时代以来,中国先后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都是围绕着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而展开的。没有一个国家能够退回自我封闭的孤岛,唯有文明的共生共存才能共同解决人类的问题与挑战,这种共同努力不仅体现了全球化时代化的互联互通,更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追求。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展现出了对人类文明发展方向、发展进程与发展维度的卓越凝聚力,既是对古老文明的崇高敬意,也是对现代文明的有益探索,这就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明境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9.
[2]李大钊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9.
[3]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57.
[4]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2.
[5]何中华.文明的历史含义及其当代启示[J].中国社会科学,2023(6):62-81+205-206.
[6]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1.
[7]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8.
[8]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78.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18.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6.
[11]赵汀阳.天下体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79.
[1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460.
[13]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595.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94.
责任编辑:祁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