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水电工程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区域乃至社会经济发展、保障民生安全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今社会的快速发展更使得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通过合理开发建设水利水电工程,提升工农业等领域的水资源利用率尤为必要。由姜靖、于峰、吴振海编写,现代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与管理》一书,对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与管理方法等进行了全面分析。
全书共7章。第一章介绍水利事业发展状况及水利水电工程基础知识。第二章介绍水利工程施工组织与建设管理,包括项目管理模式、工程施工组织与进度控制等。第三章阐述爆破分类、爆破材料与方法及安全常识等施工建设基础知识。第四章对施工现场的倒流、基坑排水与安全防护进行说明。第五章介绍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具体包括安全因素、管理体系、应急预案以及事故处理等。第六章教授如何建立质量体系对水利水电工程质量进行评定与管理。第七章介绍水利水电工程管理对社会和生态文明的促进作用。
(1) 加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的重要性
结合《现代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与管理》一书可知,加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不仅关系到工程本身质量以及工程效益,还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并对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影响。
确保工程质量。
高质量的水利水电工程能够帮助人类更好地抵御洪水、风暴潮、冰雹及城市内涝等自然灾害,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防线,而对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加以管理与控制,可确保建设过程每一个环节都达到高标准,从而有效提高工程整体质量。如设计阶段,通过不断优化工程设计方案,使其更加科学合理,可帮助人们提前预见并解决很多工程建设可能遇到的技术难题,确保工程结构更加安全可靠。采购优质建筑材料是建设优质工程的重要保障,通过严格把控采购渠道与质量,确保建材符合安全标准,可有效杜绝因劣质材料引发的工程质量安全事故。施工阶段实施严密的质量监控措施,可确保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工艺与质量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执行,从而保障工程质量合格。验收环节则是确保工程项目质量的最后一道防线,按照相关规范对工程进行全面细致地验收,对于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则不予通过并限期整改,可有效提高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质量。
优化资源配置。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涉及多种资源的调配与利用,包括建筑材料与机械设备设施、资金、技术、劳动力等,有效的项目管理可帮助工程管理人员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避免资源浪费,确保资金使用效率最大化,为后续项目开展提供有力支持。如通过预算编制、制定多项支付流程、合同签订等方式来对水利水电工程成本进行管理控制,可有效控制工程的整体造价,防止发生超支、腐败等现象。施工时合理的工期安排可避免不必要的等待时间和返工,使各工序之间衔接更加紧密,最大限度缩短建设周期,降低时间成本。根据实际需要来灵活调整施工阶段的劳动力投入量,既能保证施工效率,又不会造成人力闲置或过度劳累,可大大提高员工满意度。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采购、存储各类建材及机械设备与设施等物资,可在有效减少库存积压的同时提高物资周转率,确保施工所需材料能够及时供应到位。
提升社会效益。
规范化的建设管理和运营维护,可使水利水电工程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公共利益,实现提升灌溉条件、供水供电、防洪减灾等功能。严格管理下的水利工程建设质量更加可靠,可显著改善周边农田灌溉条件,增加农作物产量,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现代化的水电站能为区域居民与工业生产提供清洁可靠的电力来源与稳定的水源供给,满足不同领域生产生活的用水需求。健全的水利系统还可在洪水季节起到调节水流的作用,减轻下游地区遭受洪水侵袭的风险,保护沿岸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部分大型水库和湖泊经过适当开发后,还可成为风景优美的旅游景区,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大规模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往往会创造出大量直接和间接的就业岗位,从工程建设到后期运营管理,涉及多个领域的人才需求,可促进地方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
(2) 加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的途径分析
更新工程建设管理理念与方式。
水利水电工程属于社会公益项目,导致很多人认为工程建设是政府、国家的事,其管理理念与方式因此受到影响而出现偏差,如依赖管理层命令行事的粗放型管理模式、忽视项目建设中的社会经济规律、低价供水理所应当的用水观念等,扭转这些观念势在必行。一方面,水利工程管理人员要改变管理观念,以最大化开发利用水资源,创造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为目标,将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视为一项长期工作,从工程规划设计之初至工程建设与施工及完工后运维管理等多个环节出发,全过程严格遵循社会经济规律,科学优化资源配置,以提高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质量。如规划设计阶段,政府及承建企业应严格遵循设计安全性、经济性及环保性等理念,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技术能力与生态环境等因素,制定更加科学的设计方案。建设施工时,现场施工及管理人员都应严格遵循质量标准,加强施工质量监督,并将生态保护理念贯穿于施工全过程,采用绿色施工方法、清洁能源、先进技术与设备等,努力打造高质量水利水电工程。验收运行后,相关管理单位应强化对供水价格的管理与核算,根据工业、农业、生活等不同用途制定统一水价,并设立相应的调价机制,从而强化成本核算,改变人们的用水观念,实现水利工程经济与社会效益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完善管理体制与相关法律法规。
针对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的不同环节,政府及相关单位应健全管理体制与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每一参与主体的责任与义务,强化法律制度的约束力,从而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提供坚实的法制保障。同时,政府还应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和完善现有法规政策,使之更加符合时代发展需求。一方面,针对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与施工,政府应推行标准化建设,即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确保各个阶段的工作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各地可在这一标准下,根据实际条件制定更为细化的标准细则,以约束当地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这不仅可提高工作效率、降低风险,还能增强不同地区间的经验交流和技术合作。如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合同条例规定,可在工程建设之初便详细说明业主、施工方、发包单位、承包商等单位的主要负责事项,切实保障各方权益的同时便于后续工作有序推进;建筑材料安全标准规定条例则对施工可用建材种类与额度、建材性能标准、建材储存及生产厂家资质证明、试验鉴定结果等进行详细说明,确保高效安全的建材被应用于工程中,以保障工程质量合格;施工时可设立专职质检员进行日常巡查,建立材料使用情况的详细监督记录,并定期邀请第三方检测机构对关键部位和隐蔽工程进行专项检查,确保施工工艺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执行。最终在内部审计、第三方评估、公众参与等多层次、全方位的监督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可得到有效执行。
应用并开发先进信息技术手段。
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BIM(建筑信息模型)、GIS(地理信息系统)等应用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能显著提升工程建设效率与质量,并有效降低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如BIM技术可用于水利工程全生命周期,在设计阶段构建水工建筑三维模型并进行模拟施工,可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设计方案,并提前发现潜在的设计冲突;施工阶段利用BIM来对施工进度与成本进行管理控制,能有效减少施工差错;运维阶段构建BIM模型可为管理人员提供直观的观察视角,帮助管理者更好地规划建筑与水工设施的维护保养工作。同时,人们还会将BIM、GIS及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进行集成管理,构建一体化、智能化管理系统,实现对整个项目建设周期的数据采集、分析和监控,从而提高工程决策与建设管理质量。如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采集关于施工区域地质构造信息、大气环境数据,辅助工作人员完成早期地质勘查任务;施工时引入自动机器人、无人机等自动化工具,辅助工人完成物料传送、巡检等任务;运维阶段利用云计算的强大计算能力来采集、分析数据,实现对水工建筑物、水资源变化的在线监控与精确预测,从而及时做出应对,提高工程运维管理质量。
加强管理人才培养与引进。
为充分发挥管理制度与方式及先进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加强对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人才的技能培训与引进至关重要。这需要政府、教育机构、社会企业等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如政府、企业可定期组织针对水利工程建设不同岗位需求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从业人员对先进设计理念与施工技术、安全管理、质量管理等方面的认知,提升其技术水平与管理、服务意识,从而提高工程建设管理质量。高校等教育机构可对水利工程等相关专业课程进行改革,通过优化课程体系、丰富课堂教学方法、应用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等手段,构建系统化的工程建设管理人才培养体系。所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掌握水利水电工程相关知识,也应掌握最新技术软件工具的实践操作能力,为水利水电工程管理做出贡献。此外,企业还可通过高薪酬待遇、积极举办校招社招、组织行业人才交流会等方式,吸引更多高端人才加入,有效提升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领域的人才素质。
总之,加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至关重要,通过完善管理制度与方式、应用先进信息化技术、大力培养人才等方式可更快实现这一目标,不断提升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质量,从而推动我国水利水电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书评人简介:
杨志平,男,副局长,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水利水电工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