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白蚁是一种危害极大的世界性害虫,可对水库堤防、林业生产、房屋建筑等造成破坏,特别是对水库堤防安全构成重大威胁。安徽省滁州市内水库和堤防众多,其中大多数为土坝且容易受到白蚁为害。为进一步了解滁州市水库堤防白蚁的危害,选择对滁州市内47个中小型水库和13个堤防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为害白蚁种类主要有2种,分别为黑翅土白蚁和黄胸散白蚁,其中黑翅土白蚁对堤坝造成的破坏会引发渗漏和决堤危险。滁州市共有36个水利项目发现白蚁痕迹,其中圩堤3条,危害率23.1%;水库33座,危害率70.2%;综合危害率为60.0%。结合危害调查掌握的滁州市水利工程白蚁发生情况,分析白蚁隐患存在的原因,并介绍相关防治对策及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技术。
关键词 白蚁;水库堤防;危害;防治技术;安徽省滁州市
中图分类号:TV698.23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02.038
白蚁会给水利工程造成重大的安全隐患[1]。白蚁会破坏土坝的护坡草本植被,使得土坝牢固性不足;还会在土坝内修筑多个巢穴并修建四通八达的蚁道,甚至能够贯穿整个坝体,一旦水位达到一定高度,水流进入蚁道,导致背水坡出现渗水、管涌、漏洞等现象,且随着水压的不断升高,水库堤坝甚至面临决堤的风险。
滁州市位于安徽省东部,总面积1.34万km2,地形以丘陵及岗地为主,下辖2区、4县,代管2个县级市。滁州市拥有多条河流,如滁河、淮河、来河、清流河等;还有大量湖泊分布,如高邮湖、女山湖等。辖区内有中型及中型以上水库49座、小型水库近千座,丰富的储水量为滁州市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重要保障。滁州市境内水库堤防众多,且气候温润、植被丰富,为白蚁创造了良好的繁殖条件,因此水库堤防的白蚁防治显得尤其重要[2]。
1 滁州市水利工程白蚁发生情况调查
为进一步开展滁州市水利工程白蚁防治工作,首要任务是对水利工程蚁害发生情况进行初步调查,为最终制订白蚁防治措施提供支撑。此次研究对滁州市的47座水库(中型水库5座、小型水库42座)和13处圩堤进行现场勘察,检查范围主要为水利工程主体及周边区域,通过密集排布一组技术人员,对检查区域进行全面筛查。
1.1 检查内容
检查水库时,以堤防的一端为起点,检查到另一端;圩堤检查一般随机选取1 km,沿同一方向进行仔细检查。重点检查区域为水库的背水坡、坝体两端及副坝,以及堤防的迎水坡、背水坡,对发现的泥被泥线、分飞孔、跌窝等痕迹或现象进行详细记录[3]。
1.2 蚁害种类鉴定
观察白蚁种群中兵蚁和工蚁的外部体形和体色特征,对白蚁种类进行基本判断,并将样本送回实验室进行准确的种类鉴定。
2 白蚁种类和为害现状
通过对白蚁种类的调查研究,发现滁州市常见的白蚁主要有2科2属2种,分别为鼻白蚁科(Rhinoter-mitidae)散白蚁属(Reticulitermes)的黄胸散白蚁[Reticulitermes speratus(Rolbe)]和白蚁科(Termitidae)土白蚁属(Odontotermes)的黑翅土白蚁(Odontotermes formosanus)。
通过对滁州市47座中小型水库和13条堤坝进行白蚁为害情况调查,发现共有36处白蚁痕迹,其中有白蚁为害的中小型水库33座,危害率为70.2%;受白蚁为害的圩堤有3条,危害率为23.1%;综合危害率为60.0%。此外,有7个水库同时存在黄胸散白蚁和黑翅土白蚁,具体情况见表1。
3 白蚁隐患存在的原因
3.1 白蚁防治观念不强
在建造和修缮水库堤防时,政府和施工方的白蚁防治意识不足,没有解决原有的白蚁隐患,导致部分隐藏的白蚁继续繁殖,给水库堤防造成严重破坏,出现管涌和渗漏等情况[4]。水利工程项目建造和除险加固前,上级水利部门及白蚁防治所技术人员没有及时通过培训会、交流会给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和施工方讲解白蚁的实际危害,特别是缺乏有关如何利用化学防治手段预防白蚁为害的讲解,导致白蚁对水库堤防的破坏时有发生。
3.2 白蚁防治机制不完善
虽然滁州市每年都会对水库进行检查并及时针对存在白蚁隐患的水库堤防开展防治工作,但目前没有完善的白蚁防治工作方法和技术规程,使得水利工程管理方防治责任不明确。尤其是白蚁防治范围大多局限在工程的迎水坡和背水坡,周围房屋和树林中的大量土栖白蚁未得到有效清除。同时,部分白蚁防治企业专业性不强,为了节省预算只针对白蚁出现的堤坝区域进行施药,而对堤坝上白蚁可能聚集的其他区域未进行药物预防,使得施药区域的白蚁转移并快速繁殖,导致白蚁问题无法根除。除此之外,这些企业在治理白蚁时往往仅采用劈裂灌浆这一种方式,导致清除不彻底,坝体遗留蚁洞隐患,造成新的白蚁为害。
3.3 防治资金投入不足
白蚁防治经费投入力度不足,给实地调查及防治工作的开展造成一定阻碍,导致白蚁为害愈发严重。当地政府缺乏稳定的白蚁防治经费投入机制,水利相关部门作为管理方缺少用于白蚁专项防治的资金,导致无法安排工作人员和正规的白蚁防治公司开展合理有效的白蚁预防工作,增加了水利工程的安全风险。资金的不足还导致防治设备、材料更新缓慢,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无法持续开展等,给白蚁防治工作造成阻碍。
3.4 防治技术落后
目前,滁州市白蚁防治过程中使用的药品种类较为单一,导致防治效果较差[5]。由于长期使用单一药物,白蚁极易产生抗药性,最终导致白蚁为害堤防的情况得不到改善;对白蚁种群状态的监测手段也不够智能,防治人员无法第一时间掌握实际情况,使得防治工作无法及时开展;对白蚁活动行为的观察和对巢穴的定位探测主要依靠人工完成,增加了防治成本,大大提高了白蚁防治难度,给后续开展精准防治工作带来不小的挑战。
3.5 水库堤坝管理力度不足
植物生长期,很多水库堤坝上会生长大量的杂草和杂木,给水库堤坝的日常管理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难度,同时为白蚁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使得白蚁数量进一步增加。每年白蚁繁殖蚁分飞季节,由于其具有趋光性,堤坝上灯光的频繁使用会诱使繁殖蚁通过追寻光源分飞上大坝进而繁殖,导致水库堤坝被白蚁侵害破坏。此外,水库堤坝的管理人员自身白蚁防治水平有限,不能正确识别白蚁为害,不了解白蚁习性,导致水利堤坝白蚁隐患愈来愈严重。
4 白蚁防治措施
4.1 增强白蚁防治观念
滁州市水利主管部门应当深入了解白蚁防治工作的意义,重视白蚁防治工作的开展,尤其应对水库堤防管理方和施工方长期做好白蚁防治指导工作上。特别是在水利工程建造和除险加固过程中,上级水利部门和白蚁防治所工作人员需要通过白蚁科普宣传、培训会等方式,与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及水利工程施工方展开技术交流,提高其在水利工程施工方面的白蚁防治意识和防治技能,形成白蚁防治工作合力。
4.2 建立白蚁防治机制
借鉴外省特别是白蚁防治工作机制较为健全的湖北省、浙江省的白蚁防治工作办法,因地制宜建立起滁州市水利工程白蚁防治办法,制定好滁州市白蚁防治技术规程,明确水利工程建设和除险加固过程中管理方的白蚁防治职责,确定堤坝白蚁的防治范围。同时,提高白蚁防治企业准入门槛,剔除一些技术差、专业性不强的白蚁防治公司,保留有技术实力的优质白蚁防治企业,确保水利工程白蚁防治工作高质量开展。
4.3 落实白蚁防治经费
建立稳定的白蚁防治经费投入机制,特别是需要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在年度修缮费中安排白蚁防治专项资金。设立白蚁防治专项资金,并建立监管制度,明确资金去向。还可以通过与相关公司签订协议等方式达成合作,在不降低防治工作质量的情况下节约成本;或者通过向社会各界筹资,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确保白蚁防治工作经费充足。
4.4 革新防治技术
研发高质量白蚁防治药品,增强其对白蚁的灭杀效果,使得白蚁为害堤坝程度下降。同时,促进智能化白蚁监测设备的使用,以中大型水库和重要流域堤防设施建设为基础,在滁州市各地区的小型水库充分推广现有白蚁自动化监测技术,推动手机APP动态实时蚁情监测技术的同步使用,帮助防治人员及时发现各堤坝的白蚁位置并进行后续防治工作。此外,研究并优化高水平白蚁探测装置,推动智能化蚁患定位技术革新,提高白蚁探测效率,降低水利工程白蚁防治难度。
4.5 加强日常水库堤坝管理
水利工程的日常管理是重中之重,在日常管理过程当中应注意及时清除水库堤防表面的枯草、枯木及杂物,断绝白蚁的喜爱食物来源。在每年的3—5月白蚁分飞时节,减少坝上灯光使用,杜绝外来的白蚁繁殖蚁种群分飞上水库堤坝。滁州市各级水利工程的管理人员应当及时更新自身的白蚁防治知识,做到深入了解白蚁的危害和习性情况,能够在发现白蚁为害后及时上报上级水利管理部门,并邀请白蚁防治所技术人员参与指导,使可能发生的白蚁隐患问题得到良好的处理。
4.6 合理采用防治技术
4.6.1 物理防治
1)挖巢法。挖巢法是一种无污染、无残留、防治较为彻底的白蚁治理方法,但因为依靠人工操作,操作难度较大,同时会破坏坝体的完整性[6]。挖巢时要注重时效性,因为白蚁内部传递信息较快,想要彻底去除蚁巢,必须尽快挖掘以防止工蚁将蚁后运送到安全位置。在挖掘之后由于内部蚁道及副巢存在空腔,会导致大坝整体不够稳固,给大坝留下比较严重的安全隐患,因此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清除浅层蚁巢。
2)灯光诱杀法。该方法主要通过诱杀有翅繁殖蚁达到灭治白蚁的效果,具体做法为在白蚁分飞期的傍晚,人为在距大坝受害处100 m的区域安装大功率白炽灯,在灯下设置3 m2以上的水剂药品防治池,通过灯光诱集使白蚁落入药剂中,从而减少蚁群数量。
3)物理隔离法。主要使用不锈钢网或清水砂进行基础隔断,防止白蚁通过筑巢和修筑蚁道入侵坝体。在后期的除险加固过程中,还可采取在水库大坝草皮下铺1层砂石的方法,有效阻隔白蚁在坝体筑巢。
4.6.2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通过合理利用自然界中的白蚁天敌、植物提取物因地制宜灭治白蚁。例如,蟾蜍、特定种类的蚂蚁等会取食白蚁,可通过对其的合理利用将白蚁驱逐出坝;还可养殖家禽如鸡、鸭等取食坝上的白蚁,控制白蚁种类数量。除此之外,一些中草药植物提取剂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诱杀白蚁[7]。例如,从广藿香中提取的广藿香醇对白蚁有一定的拒食和毒杀作用;肉桂叶精油对白蚁有触杀作用;黄花蒿的粗提取物会使得黑翅土白蚁拒食。
4.6.3 化学防治
1)毒杀法。毒杀法包括劈裂灌浆法、熏烟毒杀法、打孔注药法和粉剂灭治法[8]。1980年起,前3种方法被广泛运用,可有效控制堤坝白蚁的种群数量,但是对环境污染大且消耗人力物力。劈裂灌浆法和熏烟毒杀法是在将毒杀剂混合的泥浆或毒烟随着蚁道浇灌进入白蚁巢穴,从而同时达到灭白蚁与填穴的目的。其中,劈裂灌浆法适用于存在管涌、渗漏等严重安全隐患的水利工程,选用的药剂为20%吡虫啉溶液,孔深主要根据大坝的高度确定,要求若平均孔深在7.5 m以下,则孔距3.0 m;平均孔深在7.5 m以上,则孔距5.0 m。打孔时孔呈梅花状排列,在坝的顶部排2排,排间距1.5 m,每排距内外坡肩距离1 m。灌浆材料由黏土和325水泥混合、并与20%的吡虫啉溶液以1.00∶0.15的体积比配制而成,劈裂灌浆的压力为0.2 mPa。劈裂灌浆能够充填坝体内的空隙,形成有一定厚度的浆液防渗固结体,做到对水库堤防的防渗加固,同时能够将药浆液打入白蚁巢体、蚁道,达到灭杀白蚁的效果。打孔注药法是在堤坝建设或者除险加固前,对地面进行打孔处理,将吡虫啉、联苯菊酯类药剂注入土壤以阻隔白蚁。打孔注药时要保证孔深超过2.0 m、孔间距在1.0 m以内,各孔应排列成梅花状。粉剂灭治法危害较小、效果较好,在目前的水利工程白蚁防治工作中较为常用,粉剂有效成分为氟虫腈,使用电动喷粉器将粉剂喷在白蚁活体身上,通过白蚁间的清洁行为将毒素扩散,最终使得整巢白蚁中毒死亡。
2)饵剂诱杀法。白蚁取食饵剂后,饵剂中的药剂会附着在白蚁身上,通过白蚁相互舔舐清洁的行为相互传递,最终使整巢白蚁接触药剂而被毒杀。该技术诱杀效果明显且对环境危害小,因此也经常被使用在水利工程白蚁防治上。
5 结语
对滁州市水利工程白蚁为害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当地水库堤防的白蚁发生情况仍比较严重,需要进一步加大水利工程白蚁防治力度。基于此,滁州市各地区的水利管理部门应了解当地白蚁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开展合理的白蚁防治工作,有效防治白蚁。各地区政府工作人员和施工方要增强白蚁防治观念,形成白蚁防治工作合力;水利主管部门应该制定并落实好滁州市白蚁防治技术方法及规程,同时剔除专业能力不过关的防治企业;上级水利部门要落实好白蚁防治经费,推动白蚁防治工作的开展;技术部门应当革新白蚁防治技术,促进白蚁防治药品种类多样化、白蚁监测设备应用广泛化、白蚁探测装置定位精确化;各水库大坝要加强白蚁常态化管理,及时上报处理白蚁隐患问题。在以后的工作中,滁州市应加大对大中小型水库和重点大坝白蚁发生情况的普查力度,做到充分了解各水库堤防白蚁为害情况,并逐步将优秀的防治对策和防治技术措施推广到全国范围的各类水库堤防白蚁防治工作中。
参考文献:
[1] 丁珺.凤阳县小型水库白蚁防治措施探讨[J].治淮,2023(11):44-45.
[2] 王平,姜楚,杨铭威,等.湖南省水利工程白蚁防治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水利,2023(15):32-35.
[3] 黄姗姗.水库大坝白蚁区域性综合治理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21,27(11):122-124.
[4] 黄姗姗.堤坝白蚁危害成因及防治技术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21,27(5):100-102.
[5] 陈亮,刘超华,周鹏.浅析水库堤坝白蚁危害及防治措施[J].湖北植保,2018(5):30-32.
[6] 曾吉华,涂业苟.南昌市重点堤防水库白蚁危害调查及治理[J].生物灾害科学,2018,41(3):230-234.
[7] 梁玉勇,程森弟,程正新,等.植物性杀虫剂防治白蚁研究进展[J].应用昆虫学报,2012,49(3):778-784.
[8] 赵红许.水库堤坝白蚁危害调查及防治措施[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6(6):135-136.
(责任编辑:刘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