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在保障区域粮食供给和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提高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是实现粮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百色市右江区是广西重点粮食生产基地,探索适合当地的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具有重要意义。为给右江区乃至广西其他区域的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提供技术支撑,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以右江区实际情况为切入点,从品种选择、育秧管理、秧苗移栽、扩行减苗、施肥管理、水分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探讨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关键词 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广西百色市右江区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02.019
百色市右江区位于广西西部,地处珠江流域西江水系上游,地理坐标为东经106°07′~106°56′、北纬23°33′~24°18′,总面积3 717.7 km2;属低纬度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年均气温22.1 ℃,无霜期357 d左右,降水适中且分布不均,年均降水量
1 115 mm,6—8月降水量占全年的75%左右。2023年,右江区粮食种植面积1.56万hm2,粮食总产量7.25万t,
其中稻谷产量3.61万t。右江区不仅是广西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也是我国大西南通往东盟市场的重要通道。因此,探索适合右江区气候条件的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对稳定区域粮食供应链、提高农民收益、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意义重大。
1 右江区水稻生产概况
右江区作为广西重点粮食生产基地,高度重视水稻生产。2023年,右江区水稻种植面积6 400 hm2,建有水稻高产攻关示范片15片(总面积253.33 hm2)右江区通过采取示范带动、科技指导、网格化服务等措施,不断提升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水平[1]。2024年,右江区打造9个早稻高产示范片。右江区农业农村部门通过开展网格化技术服务,实行“三级三包”责任制,将生产任务分解至乡镇、村屯和农户,做到与地块、季节、品种相结合,进行精准计划和精细化管理。广泛宣传惠农政策,对接种植大户和散户,充分调动农户积极性。指导农户优化品种配置、稀播育秧、增密增穗等,并组织2 066.7 hm2次病虫统防统治,为丰收奠定基础。以龙景街道为例,江凤村晚稻平均667 m2产量达538.23 kg,同比增长13.45 kg;福禄村水稻示范基地推广种植旱优78新品种,配套病虫害绿色防控,667 m2产量达539.4 kg[2]。
2 右江区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2.1 品种选择
右江区属低纬度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温暖湿润,需要选择适应当地气候条件、抗病虫害且高产优质的水稻品种。对于早稻,可优先选择荃优丝苗、畾优1068、旱优78等品种。荃优丝苗生育期短,抗性强,是优良超级稻品种;畾优1068产量高、米质好,耐热性较强;旱优78抗旱性好,适应性强。对于晚稻,中浙优8号、兆优5431、旱优78等品种更为合适。中浙优8号耐热性强,抗病性较好,结实率高;兆优5431分蘖力强,耐密植,高产;旱优78除具备上述优点外,还具有较好的抗旱性。以上品种不仅产量高、品质优,而且能较好地抵御高温、病虫害等不利因素,适合在右江区推广种植。
2.2 育秧管理
育壮秧的核心目标是培育根系发达、茎秆粗壮、长势均匀、无病虫害的健壮秧苗。根据不同的插秧方式,采取不同的育秧模式。对于机插秧,以工厂化集中育秧为主,每667 m2大田应准备20~22张机插秧硬盘,杂交稻每盘播种量控制在75~100 g,常规稻每盘播种量控制在100~125 g。为确保秧苗品质,机插秧每667 m2可适当增加2~3张硬盘秧。对于抛秧,建议以塑盘播种育秧为主,可选用434孔或353孔的大孔塑盘。对于434孔塑盘,杂交稻每盘播种量为25~30 g,常规稻为40~60 g;对于353孔塑盘,杂交稻每盘播种量为23~25 g,常规稻为38~50 g。通常每667 m2
需要准备55~60张434孔秧盘或60~65张353孔秧盘,并配套使用壮秧剂,促进秧苗根系生长。在大田育秧环节,农户应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对于早稻,注重防寒保温,可进行简易遮阳遮雨;对于晚稻,则需要覆盖无纺布或遮阳网,防止日晒雨淋及鸟、鼠为害。严格把控秧龄、株高等指标,待秧苗根系数量超过13条、茎秆粗壮、秧龄超过35 d、秧苗高度在13~17 cm后再进行移栽,为后续高产打下坚实基础。
2.3 秧苗移栽
右江区水稻种植主要分为早、晚两季,早稻应在3—4月完成插秧,晚稻则应尽量提前到6月下旬或7月上旬插秧,利用高温高光条件加快秧苗分蘖和孕穗。若采用抛秧移栽,一般在早稻秧龄20~30 d、晚稻秧龄15~25 d,叶龄在3.5~4.5叶时进行作业;若采用机插秧移栽,一般在早稻秧龄15~20 d、一季稻和晚稻12~15 d,苗高12~20 cm时进行作业。移植密度方面,对于抛秧移栽,一般行距控制在25~
27 cm,株距控制在12~15 cm,每667 m2栽秧量控制在6万~8万株。对于机插秧移栽,行距为30 cm左右,早稻株距控制在10~12 cm,常规稻每穴移栽4~6株、杂交稻每穴移栽2~3株;晚稻株距控制在10~12 cm,常规稻每穴移栽3~5株、杂交稻每穴移栽2~3株。右江区水稻秧苗移植方式以人工插秧为主,部分区域采用机械插秧。插秧深度控制在1~2 cm,浅栽有利于促进分蘖。移栽完成后,及时进行适量浅水覆盖,促进秧苗根系尽快生长。
2.4 扩行减苗
右江区气候条件温暖湿润、土壤肥沃,水稻分蘖力较强,易出现基本苗过多的状况。因此,在移栽后20~25 d需要进行一次扩行减苗,适当扩大行距,一般扩为25~27 cm。每667 m2基本苗数量控制在8万株左右。这不仅有利于降低种植密度,也有助于改善稻田透光性和通风性,为后期分蘖孕穗创造有利条件[3]。注意合理掌控减苗强度,留存适宜的基本苗数量,既可增加有效穗数,也有利于维持叶面积指数在合理水平,确保光能被充分利用。扩行减苗后,水稻植株间的养分、光照等生长要素得到明显改善,生长状况更加有利,最终将实现提高结实率、增加穗粒数和粒重的目标,从而达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水平的目标。
2.5 施肥管理
2.5.1 基肥
合理施用基肥可为水稻生长奠定坚实基础。针对右江区水稻生产实际,农户应在耙田整地前施入足量基肥,每667 m2推荐施用量为农家肥500 kg、尿素9~10 kg、钙镁磷肥18~25 kg、氯化钾8~12 kg。这不仅可补充作物生长所需的氮磷钾等主要养分,还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和持水保肥能力。基肥施用时间通常为插秧前7~10 d,需要根据当地气候及土壤情况,科学确定具体施用量。对于肥力偏低的田块,可适当增加无机肥施用量;对于有机质含量较低的田块,则需要额外增施充分腐熟的农家肥或秸秆肥等,每667 m2施用量为150~300 kg。
2.5.2 追肥
移栽后5~7 d内要及时追施分蘖肥,每667 m2施用尿素4~5 kg,促进秧苗及时分蘖,为后期实现多穗多粒奠定基础。水稻幼穗分化初期,需要追施穗肥,每667 m2施用尿素3~4 kg、氯化钾4~6 kg,促进植株分蘖和次穗发育、提高结实率和籽粒充实度。在齐穗期,及时追施粒肥,每667 m2施用尿素1.5~2.5 kg,补充孕穗后期所需氮素,增加实粒数和粒质量。后期,可在灌浆初期飞喷0.3%的磷酸二氢钾溶液和植物生长调节剂1~2次,进一步提高结实率和粒质量[4]。施肥环节中,要注意保持营养平衡,避免某一时期营养过剩或缺乏,并保持田间适度湿润,促进肥料吸收利用。
2.6 水分管理
移栽后,应保持田间浅水层状态,为秧苗根系提供适宜生长环境,提高秧苗成活率。返青期后,改为间歇浅灌,控制次数,避免水分过剩。分蘖末期,进行5 d左右晒田,抑制徒长、促进根系发育。若遇大风低温(17 ℃以下),增加灌水至10 cm以上,维持合理水温;一旦气温回升,则及时抽排至正常水位。孕穗期至灌浆期是水稻对水分需求最大的时期。此时建议间歇深水灌溉,保持15~20 cm水层,确保产量形成。同时,避免长期连垄漫灌,防止影响通气造成水稻生理营养失调。收获前10 d左右,及时全面断水,以利籽粒充实、脱青、坚实等。但要把控好断水时间,防止过早或过晚影响结实率和粒质量。加强田间沟渠、排水设施的配套建设,做到内外沟配套相通,保证排灌便利。科学进行水分管理既可满足水稻不同时期的需水特性,又能调控田间小气候,有利于健壮植株、高效积累物质,是右江区打造高产模式的基础性技术措施。
2.7 病虫害防治
2.7.1 监测预警
右江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病虫害发生发展较为严重,必须高度重视并做好监测防控。右江区可在全区范围内布设田间诱捕器和测报点,对主要病虫害实行专业化统防统治。同时,会同气象、植保等部门加强病情测报和预报,建立完善的病虫害监测数据库和决策支持系统。结合实测数据与气象因子,运用专业模型软件,科学预估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趋势、为害程度等。监测预警信息要及时以微信群、广播等形式向农户推送,指导其开展重点防治。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采取应急防控措施,切实把疫情控制在蔓延之前,为水稻生产创造安全高效的生态环境。
2.7.2 综合防治
右江区需要采取多种措施相结合的方式防治水稻病虫害。在越冬代螟虫蛹期,对冬闲田和绿肥田进行连片统一翻耕,而后灌深水浸没稻桩7~10 d,同时配合放鸭灭虫,有效减少虫源基数。在右江区气候条件下,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等害虫发生规律明显,可在始蛾期集中连片设置性信息素诱控装置,平均每2 000 m2设置一套智能喷施装置,在傍晚至日出期间每隔10 min喷施一次。同时,设置干式飞蛾诱捕器,每667 m2设置1套,诱捕器底端距离地面50~80 cm,随植株生长及时调整高度。在害虫主害代蛾始盛期,释放稻螟赤眼蜂进行生物防治,每代放蜂2~3次,每次间隔3~5 d,每667 m2每次投放8 000~10 000头,均匀设置5~8个释放点。对于难以完全依靠生物防治的病虫害,需要适度实施化学防治,但必须严格把控用药时期和剂量。在二化螟卵孵化高峰期,可选用20%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防治,或使用18%茚虫威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喷雾防治;当纹枯病病丛率达到20%时,可喷施40%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防治[5]。针对稻瘟病,在初见病斑时,可喷施3%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防治,对于发病严重田块,7 d后进行第2次用药。为避免产生抗药性,应注意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在使用化学农药时,建议单剂与复配制剂交替使用,并且应严格遵循安全间隔期规定,在确保防治效果的同时降低农药残留风险。同时,应密切关注病虫害发生动态,适时调整用药方案,实现科学、合理、高效的病虫害防控。
2.8 适时收获
右江区应根据作物生育进程,科学确定收获适期。早稻一般在7月中下旬成熟,此时籽粒呈金黄色,内里变硬,籽粒含水量在22%~26%时为最佳收获期。晚稻则多在10月中下旬达到上述适收标准。在实际作业中,要密切关注籽粒颜色、硬度、含水量等指标的变化,结合气象预报选择晴好天气收获。若遇连阴雨天,需要控制水位避免籽粒发芽渍谷。如果7 d内仍无法收获,可先对部分成熟区块进行收割。收获时应合理调节收获高度和脱粒机圆盘转速,减少籽粒破碎和产生裂纹。尽量避开湿凉时段作业,并且及时完成人工收割,防止籽粒过久留田。
3 结语
右江区通过实施优化品种选择、育秧管理、秧苗移栽、扩行减苗、合理施肥施药、科学水分调控及病虫害综合防治等一系列技术措施,可最大限度发挥当地区位优势,实现水稻高产高效栽培。右江区应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加大技术投入力度,提高种植精细化水平,持续推广标准化规模经营,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同时,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倡导绿色环保种植理念,打造优质品牌,不断提升区域农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为实现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右江融媒.平均亩产634.8公斤!右江区晚稻高产示范片测产结果喜人[EB/OL].(2023-11-06)[2024-
12-10].https://www.i-yj.cn/617/617mbtw/ mbtwdt/xzjd/826660.shtml.
[2] 右江融媒.右江区:科技下乡助丰收,共筑粮食安全线[EB/OL].(2024-11-12)[2024-12-10].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yMTc5OTU4OQ==amp;mid=2247665693amp;idx=4amp;sn=d3480a3d0e524590236e342f66badbb4amp;chksm=e9671af786d6a11d8ae116c9690e51cb1ae2a4b0a2cd235917cae5aa6deb39a6073ca2bdfe3eamp;scene=27.
[3] 杨周明.水稻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4(10):141-142.
[4] 邱福云.水稻高产栽培关键技术研究[J].粮油与饲料科技,2024(1):67-69.
[5] 梁业刚.广西水稻高效高产栽培技术及推广模式研究[J].河北农机,2024(1):46-48.
(责任编辑:张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