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市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问题与对策

2025-02-19 00:00:00周晋生曹安琪
南方农业·下旬 2025年1期
关键词:绿色防控病虫害水稻

摘 要 水稻是浙江省金华市重要的粮食作物,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同时金华市发展出稻鱼共生、稻鸭共育等农业模式,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然而在水稻种植过程中,病虫害成为威胁水稻健康生长的重要因素。为提升金华市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水平、促进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生产,分析金华市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实践中存在的生物防治效果不稳定、农药减量增效技术应用不足、抗性品种推广面积有限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优化生物防治措施、推广精准施药与药剂轮换技术、加强抗病虫害新品种选育与示范等对策。

关键词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浙江省金华市

中图分类号:S435.11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02.012

水稻是浙江省金华市重要的粮食作物,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水稻病虫害频发,已成为制约水稻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年来,金华市大力推广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生物防治效果不稳定、农药减量增效技术应用不足、抗性品种推广面积有限等问题[1]。为进一步提升金华市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水平,笔者在分析现有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生物防治措施、推广精准施药与药剂轮换技术、加强抗性新品种选育与示范等改进要点,以期为金华市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1 基本情况

1.1 水稻资源

金华市位于浙江省中部,是浙中地区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金华市气候条件适宜,年降水量超过

1 200 mm,年均气温在16~18 ℃,为水稻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金华市水稻种植面积广阔,目前达到约3.33万hm2。近年来,金华市积极推进水稻生产现代化,不断优化品种结构、提高种植效益。目前,金华市主要种植优质粳稻和籼稻,品种以中熟中粳稻为主,辅以早熟和晚熟品种,常种品种包括浙优18、甬优12、中嘉早17等。金华市注重水稻品种的选育和引进,通过建立育种基地,培育出多个适合当地种植的优质高产品种。同时,金华市积极推广绿色生态种植模式,如稻鱼共生、稻鸭共育等生态种养模式,不仅提高了水稻种植的经济效益,还显著提升了生态效益。此外,为保护水稻种质资源,金华市建立水稻种质资源库,收集保存了超过100个地方特色品种和野生稻资源。金华市还重视水稻产业链的延伸,发展精深加工,打造了一批知名大米品牌,如“兰溪香米”“婺州香米”等,提升了当地水稻产业的整体竞争力[2]。

1.2 水稻病虫害类别

金华市水稻病虫害种类繁多,严重影响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常见病害包括稻瘟病、水稻白叶枯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等。稻瘟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易发生,可为害水稻的叶片、茎秆和穗部[3]。水稻白叶枯病是由细菌引起的病害,主要表现为水稻叶片出现白色或黄白色条纹,严重影响光合作用,导致水稻减产。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近年来引起关注的病害,其发生与白背飞虱的迁入密切相关,可导致水稻矮化和减产,严重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虫害包括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螟虫等。稻飞虱是水稻种植中最主要的害虫之一,包括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稻飞虱不仅直接吸食水稻汁液,还可传播病毒病,尤其是白背飞虱,是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重要传播媒介。稻纵卷叶螟幼虫卷叶为害,可造成水稻叶片枯黄,严重影响水稻的生长。稻螟虫包括三化螟和二化螟,以幼虫蛀茎为害,导致水稻“枯鞘”或“白穗”,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金华市水稻病虫害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如台风过后的高温天气容易导致病虫害暴发。为有效防治病虫害,金华市采取多种措施,包括加强病虫害监测预警,利用先进的监测设备和数据分析技术,及时掌握病虫害发生动态;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利用天敌和微生物防治病虫害,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实施农业防控策略,通过合理轮作、种植抗性品种等措施,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通过采取以上措施,金华市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病虫害的发生,减少了对水稻生产的影响。

2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生物防治效果不稳定

金华市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过程中,生物防治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金华市已引进和推广多种生防天敌昆虫,如赤眼蜂、土鳖、草蛉等,以及多种微生物制剂,如白僵菌、绿僵菌、苏云金杆菌等,在抑制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害虫种群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然而,受生防天敌繁育技术不成熟、施放时间和方法不科学、天敌与害虫的互作机制不明确等因素影响,实际防治效果往往不够理想且稳定性差。以赤眼蜂防治稻飞虱为例,尽管实验条件下寄生率可在80%以上,但大田放飞后的寄生率通常仅为30%~40%,远未达到要求的防控水平;而白僵菌等微生物杀虫剂对温湿度的要求极为严格,露天环境下很难发挥最佳效力[4]。此外,不同区域内水稻品种、栽培方式和小气候的差异,使得生防效果因地而异,缺乏足够的一致性和可预测性。种群生态调控不到位,天敌昆虫难以在稻田内安全越冬,造成生物防治的可持续性不足。生物农药在储运和使用中容易失活变质,品质参差不齐,也严重影响了防治效果的有效性与稳定性。

2.2 农药减量增效技术应用不足

农药的过量使用,不仅增加了水稻生产成本,还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构成了潜在威胁。为实现农药减量增效,金华市近年来大力推广水稻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技术,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受传统观念和技术能力的制约,不少地区的农药减量增效工作仍流于形式。例如,在推行“一喷三防”(每生育期喷施1次广谱性农药,防治3种以上病虫害)等粗放管理策略时,农户普遍存在盲目增加农药用量的现象,而非根据病虫害发生规律和监测预警结果优化施药次数和剂量。此外,在水稻穗期使用噻虫嗪、吡虫啉等单一化学农药防治稻飞虱时,一些地区667 m2的施药剂量为8~10 kg,远超国家标准的上限,不仅造成农残超标,还极易导致害虫的抗药性增强[5]。此外,现代定量施药装备如无人机在水稻绿色防控中的应用仍十分有限,尚未充分发挥其精准打靶和减量增效的优势。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不完善,测报信息的时效性和覆盖率有待提高。

2.3 抗性品种研发推广力度有限

培育和种植抗性品种是实现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的重要途径。多年来,金华市高度重视抗性品种的选育和应用,先后推广了一批抗稻瘟病、抗稻飞虱的水稻新品种,在减少农药使用量、提高水稻抗逆性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受育种周期长、技术难度大等因素制约,真正意义上的广谱、持久抗性品种仍十分匮乏。目前金华市推广的抗性品种大多仅对1~2种病虫害具有抗性,如主栽的甬优12、嘉优8号等水稻品种虽对稻曲病表现出抗性,但抵御稻瘟病的能力较弱且抵抗程度有限,难以满足生产需求[2]。抗病性基因的稳定性也有待深入研究,以抗稻瘟病基因Pi2、Pi9为例,尽管其对我国稻瘟病菌群体普遍表现较强的抗性,但已有研究表明,含Pi9的抗病品种经过3~

4年的连续种植后,其抗性即有可能丧失[1]。同时,不同类型抗性基因的聚合利用程度不够,基因的互作效应有待进一步挖掘。此外,抗性品种往往因区域适应性差而难以推广,甚至出现高抗品种的单位面积产量显著低于常规感病品种的现象。转基因抗虫水稻品种的研发应用虽取得突破,但在环境安全性评价和产业化推广方面仍存在诸多阻碍。

3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改进对策

3.1 优化生物防治措施

为提升金华市水稻病虫害生物防治的效果和稳定性,优化生物防治措施非常重要。

针对当前赤眼蜂等天敌昆虫大田防治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可从两方面着手改进。1)加强优势天敌的选育和繁育工作,通过定向驯化和人工选择,提高天敌的环境适应性和搜索能力,增强其对害虫的嗅觉趋性和捕食偏好。2)优化天敌施放技术,根据天敌与害虫的生态习性,合理安排施放时间和频次,采用切块放置、机械喷施等方式提高天敌的分散均匀度和覆盖率,并配合植被管理为天敌创造有利的栖息环境。

在茬口管理方面,注重益虫越冬场所的构建,减少冬季农事操作对天敌昆虫的干扰,最大限度恢复和保护天敌昆虫种群,为来年水稻生长季的生物防治奠定基础。同时,建立完善的水稻病虫害测报预警体系,及时监测天敌种群消长动态,据此优化天敌施放时机和剂量,力求使天敌与害虫种群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同步,最终达到天敌对害虫的最佳控制效果。

针对微生物农药防效不稳定的现状,应着力改进生防制剂的生产工艺,优选高活性菌株,改良发酵培养基质,增加产品中的有效活菌数并提高产品的毒力。在制剂构型方面,可借鉴纳米载体、缓释微囊等现代药物制剂技术,赋予微生物农药更强的耐热耐紫外性能,延长其半衰期,提高防效持久性。

3.2 推广精准施药与药剂轮换技术

金华市在推广农药减量增效技术方面,可从精准施药和药剂轮换两方面加以改进。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盲目增加农药用量、过度依赖单一药剂的问题,植保部门应加强对农户施药技术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其对农药合理使用的认知水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农户采用无人机等智能装备开展精准喷雾作业,通过可变量喷雾和定点靶向施药,在减少农药使用量的同时提高防治效果。在选择农药时,应优先考虑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现代生物农药,并结合病虫害发生规律、药剂作用机理等因素,制订科学的轮换施用方案,避免长期单一用药导致的抗药性问题。例如,在防治稻飞虱时,可轮换使用吡虫啉、高效氯氰菊酯等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延缓抗性的产生。同时,加强水稻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基层植保员的作用,及时将监测信息传递给农户,引导其根据病虫害发生动态和经济阈值科学确定施药时间和频次,避免过早、过晚或过量施药。为提高统防统治的覆盖面和到位率,可探索建立集中育秧和统一施药的新机制,实行育秧基地托管和植保专业化服务,从源头上减少农药使用量。针对水稻关键生育期的重大病虫害,如稻纵卷叶螟和稻瘟病,可制订和推广标准化的绿色防控技术模式,明确各生育期的施药时间、剂量和次数,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植保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积极参与统防统治,形成群防群控的良好局面。此外,加快先进施药机械的研发和推广,提高喷雾效率和附着率,从装备和作业水平上破解农药减量增效的瓶颈问题。

3.3 加强抗性新品种选育与示范

当前,金华市水稻抗性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仍面临诸多挑战,为扩大抗性品种的种植面积,政府和科研机构应加强协作,在人才、资金、平台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重点突破广谱抗性、持久抗性等关键技术瓶颈。1)在品种选育过程中,要注重抗性基因的聚合利用和协同作用机制研究,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现代生物技术手段,精准鉴定和筛选多基因聚合的优异抗性种质,提高抗性品种对多种病虫害的综合防御能力。2)考虑不同区域水稻品种的差异性表现,因地制宜开展抗性鉴定和新品种选育,针对性地改良当地主栽品种的抗性水平,提升新品种的区域适应性和稳产性。对于已成功选育的抗性新品种,如浙优18、甬优12等,要通过建立核心示范区和典型样板田的方式,集中连片推广种植,以点带面扩大抗性品种的覆盖率。3)在品种选育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新成果,根据智慧农业平台积累的大数据资源,对区域气象、土壤、种植制度等信息进行分析挖掘,为抗性品种的定向选育和应用提供精准指引,促进水稻绿色优质高效生产。4)引导种子企业加大抗性品种的繁育推广力度,建立健全的种子质量标准体系和市场监管机制,为优质抗性品种的规模化种植提供有力保障。5)围绕抗性品种高效持续利用这一目标,可探索构建“育繁推”一体化发展新模式,鼓励各产业链主体形成紧密合作、利益共享的命运共同体,促进品种选育、繁殖、推广与种植各环节的有机衔接,加速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4 结语

金华市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推广应用中还面临诸多挑战。未来,金华市应围绕生物防治、农药减量、抗性育种等关键环节,加强技术创新和模式探索,注重抗性品种、绿色防控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因地制宜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水稻绿色生产新格局。只有多措并举、标本兼治,才能真正实现水稻病虫害防控的减量化、生态化、可持续发展,为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萍.吉林通化市水稻栽培及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要点[J].农业工程技术,2024,44(7):66-68.

[2] 杨秀安.水稻栽培及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要点[J].广西农业机械化,2023(2):25-27.

[3] 赵阔礼,吴敏,周勇.浅谈水稻栽培及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要点[J].种子科技,2023,41(10):100-102.

[4] 疏航.探究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有效应用及推广[J].河南农业,2023(14):7-9.

[5] 禤健.新时期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研究:以Y地为例[J].种子科技,2023,41(20):126-128.

(责任编辑:刘宁宁)

猜你喜欢
绿色防控病虫害水稻
什么是海水稻
春季葡萄苗病虫害咋样防治
今日农业(2021年7期)2021-11-27 13:44:48
水稻种植60天就能收获啦
军事文摘(2021年22期)2021-11-26 00:43:51
夏季玉米主要病虫害有哪些
今日农业(2021年12期)2021-10-14 07:31:06
三招搞定花卉病虫害
中老年保健(2021年5期)2021-08-24 07:08:52
一季水稻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1:52
水稻花
文苑(2019年22期)2019-12-07 05:29:00
水稻绿色防控高效栽培技术
大竹地区绿色防控技术在水稻上控制害虫的思考与探索
浅谈马铃薯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