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市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策略探讨

2025-02-19 00:00:00杨荣
南方农业·下旬 2025年1期
关键词:农业种植病虫害防治

摘 要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数量供给的关键环节,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从系统层面优化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有效遏制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分析当地病虫害防治面临的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不健全、病虫害防治缺乏综合性、绿色防控技术应用不足及农民防治技术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完善监测预警体系、优化综合防治模式、加大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力度、提高农民防治技术水平等策略。

关键词 农业种植;病虫害防治;内蒙古巴彦淖尔市

中图分类号:S43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02.008

巴彦淖尔市位于内蒙古西部,介于北纬40°13′~42°28′、东经105°12′~109°53′,总面积约6.5万km2,地处阴山山地与黄河流域交汇处,地形较为复杂,气候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7.4~8.8 ℃,年平均降水量174 mm。近年来,巴彦淖尔市农业生产实力不断增强,农业在巴彦淖尔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1]。然而,病虫害的威胁一直是制约当地农业提质增效的突出难题。由于气候条件的特殊性,加之防控手段有待完善,巴彦淖尔市农作物病虫害种类多、危害大、传播快,给农作物生产带来严重损失。因此,构建系统完备的防治体系,加强巴彦淖尔市农作物病虫害防控,对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 巴彦淖尔市农业概况

作为内蒙古西部的农牧交错地区,巴彦淖尔市农业生产条件较为特殊。该市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向日葵等经济作物。近年来,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业结构调整,巴彦淖尔市农业生产能力逐步提升。2023年,该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6.39万hm2,同比增长0.7%;粮食播种面积37.69万hm2,同比增长1.5%;经济作物播种面积38.71万hm2,同比基本持平。粮食总产量达294.5亿t,同比增长1.2%。特别是小麦产量达23.5亿t,同比增长48.5%;油料产量94.0亿t,同比增长23.1%;番茄产量149.0亿t,同比增长31.2%。新建高标准农田0.87万hm2,改造提升5.33万hm2,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8.28万hm2,农业生产条件持续改善。

2 巴彦淖尔市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现状

巴彦淖尔市农业生产中面临多种病虫害的威胁,主要有小麦锈病、麦蚜、玉米螟、玉米红蜘蛛、向日葵螟、向日葵菌核病、黄萎病等。其中,小麦锈病和麦蚜常年发生面积在1.33万hm2左右。2023年,巴彦淖尔市玉米红蜘蛛发生面积高达26.52万hm2次,向日葵菌核病和黄萎病发生面积分别为2.80万hm2和3.13万hm2。此外,地下害虫、蝗虫、草地螟、黏虫、棉铃虫等也是主要农作物病虫害。针对不同病虫害类型,巴彦淖尔市采取了多种防控措施。在化学防治方面,根据预测预报及时施药;在农业防治方面,大力推广深翻晚种等种植技术;在物理防治方面,应用诱捕灯和黄板捕虫;在生物防治方面,投放青虫菌等制剂。同时,加大监测力度,建立多个病虫害测报点,安装性诱剂诱捕器,以便及时掌握病虫害动态。巴彦淖尔市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防控手段仍较单一,缺乏科学统筹,加之农民防治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地区病虫害防治形势依旧严峻,亟待进一步完善防控体系,提高防治综合实力。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不健全

目前,巴彦淖尔市的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还不够完善,存在一些薄弱环节。1)市级监测预警能力有待加强。虽然建立了一些测报点,安装了一些诱捕设施,但监测站点分布不够密集,覆盖面有限,监测数据采集不够完整;监测手段和技术装备相对落后,缺乏先进的遥感、物联网等监测手段,难以实现大范围、高精度的监测[2]。2)基层预警监测工作投入不足。部分县(区、旗)和乡镇对病虫害监测缺乏足够的重视,预警能力较弱;农技人员短缺,缺少专业的监测人才。同时,预警信息传递不畅,预警信号无法及时传达到田间地头。此外,病虫害监测预警与决策间缺乏良好的衔接机制,决策部门难以根据监测预警结果及时制订防控措施和应对方案。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滞后,已成为影响巴彦淖尔市病虫害防治工作的突出短板。

3.2 病虫害防治缺乏综合性

巴彦淖尔市当前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着防控手段单一、缺乏系统性和综合性的问题。化学防治依然是农作物病虫害的主要防治手段,过度依赖农药使用,导致农药残留、环境污染、害虫抗性增强等隐患日益凸显。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环保型防控技术应用还比较有限。农业防治措施在实际防控中发挥的作用较小。科学管理措施如合理密植、秸秆覆盖、轮作等在田间推广应用不够,与化学和物理防控手段未能形成良好衔接配合。部分地区的防控工作存在应急性强、被动防守的倾向,缺乏周期性、前瞻性的综合防控体系。同时,由于防控策略缺乏统一规划和顶层设计,各防控环节分割式推进,综合防控效能难以充分释放。防控的时间节点、防控重点、投入力度等无法做到科学统筹和有机衔接,最终影响了防控的整体实效。

3.3 绿色防控技术应用不足

在巴彦淖尔市的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还不足,环保型防控措施在整体防控体系中所占比重较小。生物防治技术推广缓慢,虽然有投放青虫菌等生物制剂的做法,但总体应用范围和种类都很有限,远未充分挖掘生物防治的潜力。缺乏针对主要病虫害的高效生防产品,也制约了生物防治在防控体系中的作用发挥。物理防控手段应用较为单一,除了常规的黄板诱捕、灯光诱杀等简单物理措施外,巴彦淖尔市在利用先进的无人机航喷、光学诱杀等新兴物理防控技术方面还存在较大欠缺。物理防控手段单一影响了防控的精准性和针对性。同时,农艺防控措施落实不到位。部分地区在作物选种、密植管理、轮作规划等环节存在管理疏漏,未能最大限度发挥农艺措施对病虫害的综合防控作用。

3.4 农民防治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农民防治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是制约巴彦淖尔市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又一重要因素。农民对病虫害防治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很欠缺,对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危害程度、传播途径等专业知识了解不足,难以有效预判防控时机,做到未雨绸缪。同时,农民对防治技术缺乏系统学习,掌握的防治手段单一陈旧。农民的防治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部分农民为了追求眼前经济效益,存在滥用化学药剂的行为,忽视了环境保护和健康防护;也有少数农民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对自身防控的主体作用认识不足,整体主动性不高。此外,缺乏持续规范的技术指导服务,农民难以及时掌握和应用最新防控理念和手段。农民防治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已严重影响巴彦淖尔市病虫害防控的整体实效。

4 优化策略

4.1 完善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

完善巴彦淖尔市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是提高病虫害防治水平的关键一环。1)从市级层面着手,巴彦淖尔市应充分发挥监测预警中心的作用,加大投入力度,引进先进的遥感、物联网等监测技术,提升监测站点的覆盖密度和精度,构建起立体化、网格化、智能化的监测网络。同时,健全预警发布和信息共享机制,确保及时准确获取并下传病虫害动态。2)在基层一线,要加大投入力度,为乡镇和村组配备专业的农技人员,确保田间地头监测力量到位[3]。合理规划布局,扩大站点覆盖面,强化基层信息采集能力,保证监测数据的完整性。同时,优化信息化手段,畅通上下传递渠道,使基层诉求高效上达、监测预警指令顺畅下达。此外,健全互联互通的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决策与监测的双向协同。例如,监测预警结果要及时反馈至决策层,为制订防控策略提供依据;决策部门制订的防控方案也要及时分解落实,指导一线开展针对性防治工作。

4.2 优化病虫害综合防治模式

优化巴彦淖尔市病虫害综合防治模式是实现精准高效防控的必由之路。巴彦淖尔市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病虫害发生规律,因地制宜制订综合防控方案,合理运用化学、物理、生物、农艺等多种防控手段,发挥综合优势,做到全链条无缝防控。在田间地头一线,要统筹兼顾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的关系,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要合理分工,避免简单替代。同时,注重物理防控与农艺措施的辅助作用,灵活运用黄板诱捕、高温杀虫、科学密植等多种手段,形成立体综合管控体系。从时间节点看,要构建周期性、连续性综合防控体系,做到重视预防与事中治理并重[4]。在农作物生长前期,加大农艺措施和物理手段的投入力度,阻断病虫源头;在农作物生长期,结合测报预警及时实施化学、生物治理;在农作物收获后,再采取一定的清理消毒措施,为下一生产周期的安全生产提供保障。同时,加强各防控环节的统筹协同,实现决策、监测、执行的高效衔接,确保防控策略的系统性、连贯性。不同防控手段要在同一部署下协调配合、相互衔接,形成系统合力,最大限度提升整体防控效能。

4.3 加大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力度

结合巴彦淖尔市的气候条件和病虫害种类,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应重点加强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及农艺防控等方面的技术推广。在生物防治领域,要加大研发力度,开发针对小麦锈病、玉米螟、红蜘蛛等主要病虫害的高效生防产品,扩大产品种类和应用范围。同时,完善供给保障,加强生防制剂的生产供应,保证田间防控用量。在物理防控方面,要加快无人机防治、光学诱杀等新型绿色防控技术在当地的推广应用,充分发挥其精准高效的优势[5]。在农艺防控上,要加大种质资源的筛选和优化力度,选育抗虫抗病品种;推广深翻晚种、秸秆还田等综合农艺措施;合理规划作物种植布局,实施高效轮作;建立科学的密植模式,加强田间管理。同时,开展技术示范,提高农民对绿色防控技术的认知度;加大扶持力度,降低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成本。只有从多角度持续发力,在生物、物理、农艺等方面均取得突破,不断夯实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基础,才能真正构建起巴彦淖尔市病虫害绿色防控的综合防线。

4.4 提高农民防治技术水平

巴彦淖尔市要从多方位着手,全面夯实农民的防治理论基础和实操技能,切实增强他们的防控主体地位和能力。1)持续加大农民专业培训的力度,建立常态化、制度化的培训机制。针对性地开展病虫害识别、综合防治技术等方面的培训,传授科学系统的防治知识;邀请专家学者对农民进行现场指导,让新技术新理念可以直接在田间地头落地生根。同时,积极创新培训形式,采用理论和实操相结合、请农民当教师进行互教互学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模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培训不断提升农民的防控意识和防控能力,让农民牢固树立绿色防控理念,主动运用农艺、物理、生物等多种技术手段,形成精准高效的综合治理能力。2)优化科技服务体系,为农民持续提供优质高效的防控技术服务。充分发挥农技人员和乡村农技协会的作用,增加监测预警频次,及时发布防控指南;采取现场指导、视频直播等方式,为农民提供随时随地的一对一技术支持。同时,完善宣传平台,畅通知识传播渠道,让最新防控技术理念和措施高效下沉到农民手中。只有持续培训和精准服务双管齐下,持续提升农民防治能力和水平,才能构筑起坚实的农民主体防线,为巴彦淖尔市病虫害防控工作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5 结语

完善病虫害防治体系、优化防控模式、加大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力度、提高农民防治技术水平是巴彦淖尔市实现农作物病虫害精准综合防控的关键所在。巴彦淖尔市应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构建起系统完备的监测预警体系,建立健全决策、执行、反馈的协同机制,有效整合化学、物理、生物、农艺等多种防控手段,充分发挥各种技术手段的协同优势,并通过持续的政策扶持和技术培训服务,切实提高农民的防治主体地位和能力,使病虫害防控工作行之有效、持续开展,为农业生产营造良好环境,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杨青.巴彦淖尔:沃野田畴绘新景[N].巴彦淖尔日报(汉),2024-04-08(1).

[2] 常留存.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种子科技,2024,42(6):82-84.

[3] 冉一茜,张熙.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与农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探讨[J].农业灾害研究,2023,13(12):13-15.

[4] 刘淑娴.有机农业种植中病虫害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J].种子科技,2023,41(16):111-114.

[5] 段跃刚.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及病虫害防治的策略[J].河北农机,2023(6):76-78.

(责任编辑:刘宁宁)

猜你喜欢
农业种植病虫害防治
如何实现农业种植的预算管理
试论农业种植中生物技术的合理运用
现代化新技术在农业种植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不同农业种植方式对土壤中硝态氮淋失的影响
浅谈农业种植中生物技术的应用
未来英才(2016年15期)2017-01-12 02:32:40
浅谈四川地区果树病虫害防治误区及对策
浅谈无公害蔬菜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
玉米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策略对策
园林病虫害科学防治的有效措施浅谈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