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笛演奏常用技巧的练习与运用(中)

2025-02-18 00:00:00王昌俊
乐器 2025年1期
关键词:舌面音孔长音

(接上期)

3.三吐

三吐就是单吐与双吐的一个结合。三吐练习需要单吐和双吐稳定扎实,吐音、库音力度均匀一致再去练习。三吐练习往往出现的问题是气息接续不上,吐音不清晰、没有颗粒感等。三吐练习有三种节奏型,一是前八后十六,二是前十六后八,三是三连音(三连音很多时候用单吐替代,略)。

(1)前八后十六换气点是在第一个音后面。即“吐、吐库”或“哒、哒噶”这个节奏。要求在单吐完吸一口气,即“吐”,吸气,再吹“吐库”,或者“哒”,吸气,再吹“哒噶”。在换气点及时吸气,三吐可以想吹多久吹多久,听不出吸气痕迹,三吐音就会有灵动感和跳跃感。如果没有抓住换气点及时吸气,速度一快就会上气不接下气,三吐音就会拖泥带水,没有灵动感和跳跃感。如果在换气点吸气总是感觉停不下来来不及做,要留下来反复练习,不能省略吸气点吸气这个关键而直接往后吹。

(2)前十六后八换气点是在第三个音后面。即“吐库吐”或“哒噶哒”这个节奏,三吐完再吸气,即“吐库吐”吸气、“吐库吐”吸气,或者“哒噶哒”吸气、“哒噶哒”吸气。

这两种节奏型的三吐听上去像是一口气连续吹下来的,实际是在第一或第三个换气点不断吸气演奏的。在吸气点吸气不是刻意主动吸气,主动吸气就会影响吸气速度,而是条件反射的自然被动吸气。这两种节奏型中的前八后十六实际运用较多。

演奏一些流行歌曲的时候,为了把同名音分开,可以灵活运用“舌”的点击或“指”的点击,通过吐音、颤音、叠音、打音的切换,抒情音律更加优美。

(二)剁音

剁音是手指全开用力往下“剁”,比如剁排骨、剁辣椒等,直截了当、直上直下、干脆利落,又称垛音。剁音是不跟旋律音准走的特殊音,剁音练习往往会发音不亮,声音发哑等。

剁音练习一般不是手指“剁”的力度不够,而是“剁”之前没有把全开的音用吐奏吹响,落指的音没有及时收力吹爆。剁音要求全开上方的音,要用一定的气息冲击力加吐奏吹响并且稳住,再用力“剁”下去,如果全开没吹响手指提前“啪”一下下去,仿佛一脚跺空或跺偏了,声音就“剁”不出亮的色彩,剁下去同时要有一个收力的动作,不然也会声音不够明亮。

剁音练习要保持手指松弛,声音吹响的力度与手指剁的力度高度集中。剁下去手指一般不立即回弹,稍作顿留收力,似乎要把这个音给“剁”实了。

剁音在传统北曲中运用较多。

(三)花舌音

花舌音是输出气息经过口腔时冲刷抬起的舌头,被气流冲刷的舌头开始颤动,颤动的舌头又产生反作用力,将输出的气息掀起快速波浪流,波浪流气息输入笛腔产生颤动音。花舌音主要是舌尖舌面保持松弛状态的可控性练习,是在吹奏的时候,舌面抬起时舌尖保持放松状态,不能用力,任由输出的气流冲刷而颤动。

花舌音练习一般从前花舌开始(舌尖颤动称之为前花舌,舌根颤动称之为后花舌),前花舌是以舌尖翘起顶住上颚,用连续打嘟噜的方式练习气息冲击舌尖触发弹舌。前花舌练习往往会出现的问题是,舌尖始终不接受翘起保持放松的指令,舌尖处于紧张状态一直跟着舌面用力不能触发弹舌。针对前花舌练习的瓶颈,推介花舌音练习从后花舌入门。后花舌练习,一是模仿“打呼噜”激活舌根颤动带动舌面颤动;二是将舌面颤动运用到笛子上吹奏。

1.模仿“打呼噜”激活舌根颤动

打呼噜分两种,一是向外呼气打呼噜,二是向内吸气打呼噜。如果向外呼气打呼噜,找不到气息冲击舌根带动舌根颤动的感觉,可以用向内吸气打呼噜(吸气舌面振动,在乐器笙和口琴里面称之为吸花舌)。

练习打呼噜时不用注意舌头放在口腔什么位置,也不用舌尖翘起来练习放松,开始打呼噜舌头可能是“躺平”的,随着“呼噜”声越来越频繁持久,舌头根部慢慢会被喉咙震动的气息“激活”有微微的颤动感,找到舌根微微颤动感,再抓住它持续练习。

开始舌根颤动可能会有一点喉音,先不用管喉音,不用想舌尖是否放松,重点是气息触动舌根,把舌根颤动感保持住,维持这个吹气或吸气打呼噜状态,做到呼气、吸气都让舌根颤动。重复打呼噜几百次,把舌根颤动幅度频率放大,这时候舌面会产生微微的发力感。持续练习后,舌根和舌面颤动幅度越来越大(不是“小舌头”在颤动)。通过舌根颤动频率练习,舌根控制性肌肉力度加强,舌面舌尖的力度控制会慢慢放松下来,随着舌根的颤动而颤动,任由气息的冲刷而起伏,舌尖舌面不再执着“对抗”气息冲刷,熟练以后舌根、舌面、舌尖都可以颤动起来。

2.将舌面颤动运用到笛子上吹奏

从容易吹响的中音3开始练习,先把中音3吹响,再将舌面抬起慢慢加进去,运用后花舌吹奏。开始舌面受气息冲击颤动时,往往吹不响或声音时有时无,是由于嘴唇紧张和舌面震动幅度比较大,出去的气息冲击力比较大,容易把嘴唇冲散,破坏掉正常吹奏时的风门形态,气息没有精准投射笛子边棱上。要在加舌面颤动时,稍微加一点点力集中稳住风门形态。

通过后花舌的反复练习,加入舌面颤动把中音3吹奏成花舌音,说明口风得到了控制和保持,再慢慢拉长吹奏时值。达到花舌音与长音的音量音质保持一致。对着镜子看正常演奏的风门和花舌音风门要一致,并保持住这个风门状态的口劲肌肉记忆,再拓展到中音区123的练习,先吹吐音或库音,把中音123花舌音跟长音音质保持一致,维持这个状态反复练习。要随时能找到舌头颤动感,要在舌面抬起的时候气息力度集中,风门形态不被冲散,把中音吹得非常稳定。

花舌音练习中的低音下不来不饱满,高音上不去吹不响,没有颤动感,是风门形态没有保持好,要比正常吹花舌加两分左右的力度保持风门形态。

前、后花舌音哪一款练习方法更适合,要结合舌头条件来选择,前花舌是口腔闭合状态声音略显单薄;后花舌是口腔打开状态,音域更为宽泛厚实,张力更好。

后花舌运用的口腔打开技巧,是自然放松状态下很“豪放”地闭嘴打哈欠,口腔内壁处于立起状态,像是口腔里含了一口水,吹奏时保持这个口腔状态,下巴不要收回去。口腔打开时,前花舌会自动切换到后花舌,口腔闭合时,后花舌又自动切换到前花舌。口腔打开,后花舌震动幅度没有前花舌大,大笛子演奏用前花舌筒音往往吹不响。花舌音越往低音区,口腔打开越大;越往中区或高音区,花舌位置越往前移,口腔渐于闭合。前、后花熟练以后,可以根据演奏曲目需要自由切换(花舌音通常在比较舒适的中音区)。

赵松庭的《早晨》运用花舌音技巧,用连续附点十六分节奏型,描述了百鸟争鸣。花舌音在传统北曲中运用较为广泛,冯子存编曲《喜相逢》片段中运用的花舌,既可以表达欢快热情,又可以倾诉凄凉悲愤、难舍难分等。

(四)滑音

滑音是通过手指与音孔的离合,或口风与吹口角度变化而产生的渐变音。滑音可分为指滑音和气滑音。

1.指滑音

指滑音是手指慢慢离开或慢慢闭合音孔,手指在音孔上滑动产生一种渐变音。每次滑动是手指离开或闭合音孔一点点地有效移动。指滑音练习往往会手指粘住音孔原地打转,或手指滑动不离开音孔,或突然离开音孔都没法产生滑音效果。指滑音包括上滑音、下滑音、复滑音、压揉音和多指滑音。

(1)上滑音。上滑音是手指往斜上方推慢慢离开音孔,由低音往高音走,气息由缓到急做一个渐强。以全按5为例,5―6往前推一下为上滑音,配合气息的渐强。6―7,7―1也是一样慢慢离开音孔。上滑音孔时可以向前推也可以向左右侧滑动,只要手指是慢慢离音开孔都可以去“滑”,怎么顺手就怎么滑。高音5的上滑音指法比较特殊,是按住高音4的指法同时推滑下把位食指与中指。

(2)下滑音。下滑音是手指往回勾慢慢闭合音孔,由高音往低音走,由上滑音原地返回。如3―4慢慢抬高,半音孔气息渐弱,下滑4―3其他手指把它收起来,慢慢上去再慢慢下来。

(3)复滑音。复滑音是把手指上、下滑音做一个迂回。以全按做2的指法,以6―1为例,6―1上复滑、1―6下复滑,复滑音的时候可以断着做,转一下再连在一起,两个滑音交替让声音产生一个旋转复滑。

还可以不通过手指滑动音孔也可以产生滑音效果。上滑音是手指慢慢抬起离开音孔,下滑音是手指慢慢下压闭合音孔,复滑音是手指直接抬起再直接下压音孔慢慢地连着做,由音量的渐强到渐弱的渐变音变化产生复滑音效果,这种手指直上直下慢速离开再慢速闭合音孔的复滑音,适合在抒情舒缓的曲目中运用,比如《山丹丹开花红红艳艳》。复滑音在新派竹笛曲目和流行歌曲里用得较多,传统曲目《牧民新歌》《牧笛》等也有大量运用。

(4)压揉音。压揉音是手指在音孔上反复压揉。以全按为2的降7为例,上把位中指靠向食指双指并拢,手指自然放松微微贴上去露出一个半音孔(半孔按多少需要听辨),手指缓缓向上做一个上滑向上拐弯,再做一个下滑向下拐弯,再做一个上滑、下滑的复滑,声音拐弯呈“呀咿-呀咿”打了个圈的感觉,然后把这个练习慢慢加快。以全按作2的降7(按半孔)为例,手指往上去一点为降7,先做一个上滑再做一个上下滑,然后在音孔上反复揉滑手指。压揉音运指是模仿提琴和二胡等弦乐的揉弦的音效。压揉音是手指揉笛孔而不是扣笛孔。

(5)多指滑音。多指滑音是两个或三个手指并拢往前推再往回勾。常用的多指滑音6―1和上面的2―4,上面的2―4就是全指的6―1,都是慢慢离开音孔。

滑音高音吹不响往往是长音练习功底不够好,腰腹支撑感不足,高音控制不住。

2.气滑音

气滑音又称气变音,是通过口风与吹口角度的切换,气息由正常-弱-正常的变化吹出单音音高的渐变音。气滑音是感觉一个单音在原地绕一圈打了个滚的音,是气息角度变化产生音高的变化,将谱面记载的一个音吹出变化的音高,吹出一个带拐弯的音。比如全按作5的中音5,正常吹只能吹出强弱变化,做不了滑音,通过口风与吹口的角度切换,再结合气息力度变化,就可以把中音5吹出绕弯的感觉。

气滑音有时候配合气震音一块运用。在气震音感觉不是最理想的角度变化音时,加上气滑音就可以用手指滑动,弥补指滑音无法达到的气变音效果。

气滑音还可以结合指滑音一块运用。常见于一些戏曲和民歌里。比如《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每一个音照谱吹音太准显得生硬刻板,就没有中国音乐地域特色的韵味了,通过加入气滑音和指滑音,气息由正常-弱-正常音高变化,声音处于游离状态再做一个平衡,它的陕北民歌韵味就出来了。

气滑音适用于节奏舒缓偏抒情的曲子,秦腔系列作品经常用到,是北曲音乐表现的粗犷、豪放、明快中展现的一种生动细致和委婉。传统的北曲滑音与南曲赠音,是由方言特色音韵提炼升华运用到笛子表演艺术中的演奏技巧,比如陕北方言的滑音腔,苏州方言的赠音调等。

三、南北曲通用技巧长音、历音、气震音、循环换气

南、北曲通用技巧侧重“气”的练习,气的练习包括长音、气震音、循环换气,主要是气息稳定性、可控性和持续性练习。一般以曲笛演奏。通用技巧中的长音一般著述将其单立前置,作为竹笛基础练习的开篇。

(一)长音

长音是吹奏音准、节奏、音色稳定的时值约6秒以上的音。长音的气息输出似一条平线。长音是练习气息稳定性、持续性、可控性的重要方法。在吹长音时身体自然放松,面部微微侧向笛头,保持松弛的手型和规范的演奏姿势。长音练习往往出现的问题是轻轻吹笛子吹不响或者有喉音,声音发闷、沙哑、炸裂、漏气,高音尖锐刺耳,中音不明媚,低音不低沉不浑厚,低音偏高,高音偏低,中音忽高忽低等。

长音练习一要建立规范的发音方法;二要加入规范的音准节奏、音质要求。

1.发音练习

发音练习一是要规范风门形态与吹口位置;二是要规范吸气方法;三是要规范气息发力方法。

(1)风门形态与吹口位置。嘴角保持微笑放松,找到念一个“鱼”字的风门形态,风门呈细小的米粒状扁平椭圆。风门形态需要口劲来维持,口劲是维持风门形态的力度,口劲要求富有弹性,控制好风门,而不要盲目用力将风门紧绷。将笛子吹口正对天花板(笛尾略低),用一面镜子观察,将笛子吹口与“鱼”的风门呈一条竖线对齐。上下嘴唇相对并拢,笛子吹口轻轻贴在下唇线中间线,不要贴下唇太多也不能太少,贴下唇线太多,风门压住了吹口,高音容易吹响,但中音偏暗,低音不容易吹响;贴下唇线太少风门远离吹口,声音不灵敏高音不好吹,容易气息跑偏漏气。笛子不要用力压下唇,用力压嘴唇容易打滑吹口跑偏,声音发暗或吹不响。风门宽度不要超过吹口前沿边棱,超过边棱会漏气。风门形态与口劲控制和吹口位置是概念化描述,由于个体差异,无法具体量化。如果轻轻吹笛子吹不响,就是风门与吹口位置没有调整好,而不是气息力度不够,需要参考概念化描述,因人而异建立规范的风门形态与吹口位置,并形成习惯性肌肉记忆。

(2)吸气练习。吸气时感觉自然吸气状态,潜意识里怎么吸气就怎么吸气,可以嘴巴吸气,鼻子吸气或口鼻同吸。比如正常说话或歌唱,不用想着怎么去吸气,而是在放松状态下不知不觉地自然进气。吸气之前用哈哈大笑或用力“嗨嗨嗨”,把身体气息全部吐完排空再保持一下,进行一个深呼吸,这个时候身体是放松的,气息条件反射,自然沉入丹田完成快速吸气,快速吸气是条件反射不知不觉的自然吸气,是先呼后吸有呼才有吸,而不是刻意用力吸气。由主动吸气变为被动的自动吸气,体内气息会扩充充盈很多,吸气充足时腰腹有向外扩张的感觉。

(3)气息发力练习。呼气自然进气后,腰腹有气息充盈感和自然发力的收缩感。气息发力是用附耳说悄悄话的感觉,由丹田发力和腰腹收缩轻轻吹奏,气息缓缓推送出去,吹出的气息有一种被拉扯出来的感觉。笛子很容易吹响,稍微加一点力度就可以发音,保持气息力度适中,一分力度发一分音,过大或过小都不能有效发音[7]。把笛腔当成声带,气息力度放大缩小根据哼唱的感觉去控制。气息发力位置就是笑到肚子疼的那个“疼点”,是哈哈大笑瞬间的腹部发力点(肚脐正下方约二公分,称之为丹田)。找到这个稳定的气息发力支撑点,用趴着吸气肚子有微微发力感,横膈膜弹力控制呼吸,做一个保持的肌肉记忆。用全开轻轻的气息吹响一个音,配合气流速度的变化,把声音的质感吹出来,再通过气息发力吹奏一段熟悉的旋律听辨音色的变化。气息发力有喉音,大概率是低头吹笛子气流不畅所致,也不要先有气息声再有笛声。

参考文献:

[7]王鹤.论竹笛口风、口型与气息控制[J].中国音乐.2005.(4)117-120.

猜你喜欢
舌面音孔长音
论客赣方言中见母读为端母的音变过程
论阮音孔的改制与变迁(下)
乐器(2022年12期)2022-03-14 13:32:28
刷牙要刷舌头
科教新报(2020年14期)2020-04-07 17:49:54
舌头也应天天“洗澡”
华声文萃(2019年10期)2019-09-10 07:22:44
探究陶笛发音频率与开放音孔组合总面积的关系
物理通报(2018年7期)2018-07-13 08:51:32
经常刷舌头会破坏细菌平衡
保健与生活(2018年3期)2018-01-27 23:07:58
浅谈圆号长音演奏技巧
法语长音符号的使用
法语学习(2016年2期)2016-04-16 15:50:09
Ship or She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