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曲艺人应在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过程中,探索新时代曲艺艺术的价值重构路径,推动其市场化开发。
如何推动新时代曲艺艺术的价值重构与市场开发,是每一位曲艺人都应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的重要课题。202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天津时提出的“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的重要要求,为新时代曲艺艺术的价值重构和市场开发指明了清晰的方向。
相声作为当下受众最广的曲种,在表演与创作上不断推陈出新。其线上投放与线下演出交相辉映,在推动文旅融合与点燃旅游经济方面成果显著。相声的影响力触及社会各个领域,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说,相声传播地域不分南北,受众不分老幼,实现了全国性的普及。因此,相声应当乘此东风,率先迈出新的步伐,进一步引领曲艺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当下,相声已经成为人们重要的娱乐休闲方式,线下演出队伍不断壮大,演出场所持续增多,观众数量稳步增长。线上各类新媒体平台中,不仅有相声从业者开展的演出、教学、带货等直播活动,还有相声爱好者参与的评论、连线和互动等内容。可以说,在新媒体的推动下,相声实现了业态层面和维度上的多元化发展。在肯定相声繁荣发展的同时,我们更应关注其背后潜藏的隐忧,为未来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线下演出需要吸引客源,线上投放需要争取关注,因此线下与线上在争夺流量这一点上,两者达成了共识。新媒体的高普及率与强渗透力,使线上投放为线下演出引流的效果更加显著。此外,线上投放内容若获得较高关注度,还能通过平台收益或受众打赏获取额外收入。因此,“流量为王”逐渐成为一些相声从业者和新媒体UP主行事的座右铭。通过制造话题、引发争论、激起舆论,成为他们获取“名气”、收割流量、牟取利益的常用手段。许多新媒体UP主,甚至一些相声从业者,关注的已不再是相声艺术本身,而是奇闻轶事、坊间闲话等与相声艺术无关的娱乐八卦。相声在一些相声从业者和新媒体UP主手中被工具化,并逐渐在受众心中沦为单纯的娱乐品。
侯宝林大师认为:“相声要反映朝气蓬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风貌。”他还指出:“相声必须给人以引导、启迪和教益。”①应清楚地认识到,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相声具有歌颂、讽刺、传播文化知识、酿造生活情趣的作用”。②相声不仅是一种文化商品,更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相声人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自觉遵循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踊跃投身新曲艺创作和演出。相声人以作品为号角,充分发挥了文艺感召人、鼓舞人的作用。进入新时代,相声肩负起讲好中国故事、促进文化传承发展的使命,展现了以文化人的责任与担当。相声应在守正创新中保持创作热情,积极创作反映新时代新生活的优秀作品。
相声艺术的价值重构表现在表演技艺和演出形式上,根源则在主题立意与思想内容上。表演技艺与主题立意、思想内容的交织融合,是相声创演避免流于形式的关键。唯有如此,演员才能拥有更大的发挥空间。正如有论者所言,“技巧和内容结合好了,犹如插翅的雄鹰,可以任意飞腾。”③相声创作不能固守已有技法,更不能刻板地认为老相声没有的内容,新相声就无法创作。新的生活、新的内容,需要新的方式去表现。周扬同志曾指出,“我们应当向中外一切优秀的文艺遗产学习,但是绝不能让过去的文艺束缚我们的手脚,妨碍我们的创造性”。④因此,新时代的相声创作既要借鉴传统技法,也要从其他表演形式中探索新的表现方法。
新时代缤纷多彩,充满了丰富的内容可供反映与歌颂,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素材。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人民在各个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涌现出众多典型人物。相声应继承优良传统,通过新作品及时反映这个伟大时代,形象生动地表现当下的壮丽现实。通过创作与演出,激励观众攻坚克难、奋斗新时代,收获成风化俗的效果。
同时,在创演实践中,要认真探索如何通过相声歌颂新时代、新人物,应当注意从人民群众的身边事入手。作品要植根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土壤,选取他们最关心、最关注的问题。以世态民情为框架,以民生民意为主线,构建包袱笑料。“‘包袱儿’是从作品的喜剧因素中产生的,它必须合乎生活发展的规律,并通过它表现出生活的真实,才能创造出艺术的真实。”⑤正所谓“寓庄于谐,把严肃的道理置于逗笑的‘包袱’之中,原是相声好段子的特色。”⑥由此,作品中衍生出的一个个捧腹事件、一组组可笑片段、一幅幅诙谐画面,才会让观众感到熟悉且亲切。作品中散发出的真切时代风貌和浓烈生活气息,才会让观众产生共鸣。着力在塑造人物和细致传情上下功夫,努力在构思、剪裁、细节上精益求精,避免直白、粗糙、浅薄和敷衍的陋习。
从相声艺术本身来看,只有紧跟时代步伐,适应时代的要求,使自身成为表现新时代的载体,才能突破粉丝圈、营销圈和炒作圈,从而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许多相声演员和演出团体在大力开拓演出市场的同时,通过低票价演出、公益演出、“文化下乡”等方式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文化惠民演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赢得了观众的口碑。与此同时,我们还需意识到,文化惠民不仅仅局限于惠民演出,更包括通过优秀的作品和演出回馈观众。
一些相声演员和演出团体在流量的驱动下,其创作和演出呈现出粉丝向、玩笑化、短平快的倾向。粉丝向,即作品通过罗列演员和团体的内部梗来取悦观众;玩笑化,即作品通过发怪声、出洋相、做出超刺激举动来博取观众一笑;短平快,即作品为提升剧场翻台率而被缩短时长。这种倾向难以符合文化惠民的要求。
相声应以思想为主导,提升作品的格调,将趣味性和娱乐性融为一体。更要注意,相声应通俗易懂,但绝不庸俗、低俗、媚俗,要庄谐并重。无论如何设置包袱,节目整体应健康、积极、向上。“笑是一种手段,通过笑要达到宣传、教育和娱乐的目的。因此,相声中的笑料必须格调高,必须是健康的、愉快的和耐人寻味的。”⑦不应迎合部分观众的落后趣味。因此,文化惠民更要从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入手。
首先,必须强化对传统作品的加工整理。侯宝林大师曾言:“相声是我们中华民族土生土长的艺术,我们必须继承它、发展它,同时也必须把它总结好,这是我们的责任。”⑧传统节目通过无数演员在长期表演实践中,经过千锤百炼,不断丰富和加工,最终定型。传统相声作品中有些元素或许已远离时代,如果演员表演技法不足,演出时可能会引发观众的违和感,与演出产生隔阂。传统相声作品蕴含了丰富的技巧和对人情世故的精准把握,具有历久弥新的价值。演员应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条件和作品内容实际,进行发展和创造。要结合现实生活对传统作品进行加工与改造,恰当调整表现手法、笑料构成和笑点设置,使传统作品焕发新生。此举不仅能吸引更多观众,还有助于培养和锻炼演员的创演能力。
其次,必须加强对新创作品的打磨与提升。“‘活’并不只是个简单的专用名词,而是有着深刻的含义。它告诉我们艺术创作是一项精密的‘活’,需要手巧心细,经过量体裁衣,穿针引线的过程,才能制作出好‘活’来。从‘活’的优劣里也可以看出做‘活’人的手艺如何。”⑨新创作品既要适应当下的观赏方式,又要根据观众的反馈及时进行调整。虽然观众的欣赏习惯在变化,笑料的构成也在变化,但好相声的标准始终未变。一个好的相声作品,首先需要立场鲜明、观点明确,其次需要情节完整生动、人物刻画细致,还要笑点巧妙、包袱精准。还要努力扩大相声创作的题材范围,力求题材、风格、样式多样化。要契合当下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欣赏模式,巧妙运用小包袱、碎包袱,起到烘托、陪衬和调剂的作用。
再者,要着力对演出技艺进行雕琢与细化。相声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必须通过演员的表演将主题思想和情节故事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相声表演应做到“相”与“声”并重。相声前辈白全福曾指出,相声既有相貌之“相”,也有声音之“声”。演员既要运用语言声调,也要注重动作表情,做到有相有声,其中“相”是辅助内容的,而“声”是表达内容的。⑩侯宝林大师结合自身艺术实践,总结出了理想相声演员的四项基本素养,即学问渊博、知识丰富、见解独到和善于表述。11
以文润城体现了文化对地域发展的滋养作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文艺观赏的品质直接影响着城市的文化形态。相声艺术以幽默、滑稽、风趣、活泼为主要特点,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深刻影响受众。同时,相声形式简便灵活,语言通俗易懂,便于推广与演出,非常契合以文润城的需求与方向,具备广阔的发展空间。
实际上,创作相声可以选择的素材丰富多样。“相声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既可叙事,又可抒情,既长于讽刺,又能歌颂,在广阔的天地里,任相声作者和演员自由驰骋。辛辣的讽刺、含蓄的幽默、机智的语言,以至怪诞滑稽等,只要鞭辟入里都可入相声。”12许多传统和新创相声作品中均蕴含了科学思维、哲学的思辨、文化的精妙、艺术的玩味、古今的逸闻、异国的趣事,乃至诗词歌赋、起居饮食、天南地北等,使观众在欣赏相声的同时,得到性格的陶冶、道德的净化、知识的浸染、趣味的提升。这些作品都注意到了包袱和内容之间微妙的关系。的确,“相声的主要特点是要使人发笑,”但是“一段相声如果只是逗哏,只是惹人发笑,而不能同时给人以启示、教育,甚至不但无益反而有害,那就不对了。但是,一段相声如果只是内容正确,有宣传教育意义,而没有或很少笑料,也就不能吸引读者和听众,算不得一段好的相声了”。所以,“‘笑料’只是吸引读者和听众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如果不加区别,不分好坏滥用,为笑而笑,就势必伤害内容,对读者和听众没有好处,甚至要起相反的作用。这是值得注意的。笑料与内容比起来,当然内容更重要得多,笑料应服从于内容。”13
除了节目的创演之外,当前相声破圈的重要载体便是各类新媒体平台。不可否认,新媒体平台上充斥着有关相声的海量内容投放,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为相声增添了声势。然而,这些内容中绝大部分却显得良莠不齐,甚至让人难以恭维。从新媒体中的相声类投放内容来看,可以从UP主和受众两个层面加以分析。在UP主方面,专业从业者寥寥,业余爱好者众多;真正懂得相声艺术的人少,专注于流量增长的人多;愿意共谋相声发展的创作者少,而饭圈化倾向严重,甚至“党同伐异”的现象普遍。在受众方面,尽管关注相声的人不少,但真正聚焦相声艺术本体的人却稀少;对“角儿”的追捧热情高涨,但对相声技艺本身的关注寥寥;热衷于猎奇故事者众,却鲜有人关心相声事业的长远发展。由此,各种有损相声长远利益的行为层出不穷。新媒体中的相声类投放,非但没有很好地发挥涵育文化的功能,反而滋生了戾气与投机之风,令相声艺术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健康发展蒙上阴影。
相声从业者应将新媒体视为“以文润城”的重要阵地,立足于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的高度,科学合理地规划和投放新媒体内容。新媒体的相声内容投放,不能仅停留在“吸睛”的层面,而应从维护和传承相声艺术的角度出发,引导目前乱象丛生的新媒体生态逐步走向规范,使新媒体相声赛道健康、有序发展。其一,新媒体投放要以相声本体为根。要通过内容建设,引导受众的注意力从无谓的纷争回归到相声艺术本身,真正关注相声这一传统艺术的内核与魅力。其二,新媒体投放要以相声技艺为枝。内容应突出相声表演的专业技艺,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帮助受众了解和认知相声的艺术价值,逐步实现从“看热闹”到“看门道”的转变。其三,新媒体投放要以成风化人为脉。相声艺术本身就具备教育、启迪、娱乐三大功能,在新媒体环境中,更应通过优质内容,引导受众辨别善恶美丑,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涵养中正平和的网络空间。
当前,相声艺术承载着繁荣文化市场、提振文旅经济、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线上线下演出的充分联动,不仅为相声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使相声的关注度持续攀升,正迎来“以文兴业”的黄金发展机遇。许多相声从业者正积极探索,从多维度拓展相声在实体空间和数字平台上的表现形式与传播渠道。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深入分析“以文兴业”的实践路径,为推动相声艺术更好发展提供清晰方向。
一是推动全行业的共同发展。要明确认识到,“以文兴业”所要振兴的是整体文化产业、文旅融合以及相声事业的全面繁荣,而非某个演员或某个团体的名望与收入。任何单独的演员或团体,尽管可能声名远播,也只能作为相声行业的组成部分,无法完全代表、更不能替代相声整体的发展。行业内各方应以大局为重,打破门户之见,摒弃狭隘的竞争心态,真正做到同行如一家,共同为相声的长远发展谋篇布局。
二是注重务实避虚。在新媒体日益深刻影响社会的当下,一些演员借助新媒体平台进行自我炒作的现象屡见不鲜。例如,以惊世骇俗之言吸引眼球,或通过片面点评抬高自身,甚至夸大演出效果以聚拢观众等。这些行为虽能在短期内为演员带来一定人气,但虚名难以持久,与扎实功底相比更显脆弱。一旦热度消散,不仅难以获得长远发展,反而可能因过往的投机行为损害相声整体的声誉。正如侯宝林大师所言:“拿相声搞投机、‘捞外快’不行,否则就会声名狼藉,走入歧途。”14
三是明晰相声的笑。在多重因素的推动下,“相声就是用来搞笑的”这种误解被许多观众奉为圭臬。受此影响,不少相声演员开始迎合这种观念,致使相声日渐玩笑化。对此,侯宝林大师早有明鉴:“有些人认为说相声只是无理取闹,逗人一笑而已。这是他们不了解相声艺术,不懂得使人发笑只是相声这个特定艺术形式的艺术手段,而不是目的。它的目的在于使你大笑以后,能向你说明一个问题,使你得到一些东西,得到一些教育。”观众对相声的误解尚可情有可原,但演员若对此缺乏清醒认知,则实属不该。“遗憾的是,有些相声演员对这一点理解不够,这从他们上台表演时乱出洋相便可见一斑。如果演员在台上仅靠耍噱头、挤鼻子弄眼或怪声怪气的表演单纯追求观众一笑,那就不是真正的相声,而是出洋相。要仅仅为了观众一笑,又何必费心说相声?一个男人穿件花衣服,头上扎个小辫,脸上抹些粉,在台上扭两圈,观众难道不会笑吗?”15侯宝林大师的这些金玉良言,即便在今天,依然振聋发聩,值得每一位相声从业者深思。
四是引导粉丝行为。得益于新媒体的传播优势,许多相声演员迅速提升了知名度,聚集了大量粉丝。然而,粉丝群体的排他性往往导致他们只青睐于自己喜欢的演员,而忽视其他艺术价值。加之各类视频平台的大数据推送,受众不断被强化个人兴趣资源,同时陷入“信息茧房”。这种现象使部分人逐渐将所喜爱的演员等同于相声本身,不仅目光固化,甚至为“维护”心仪演员而在网络上互相攻讦,掀起舆论风波,割裂了相声受众群体的整体性。相声从业者应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长期影响,并积极引导粉丝行为向合情合理、适当适度的方向发展。通过传播正确的相声理念,引导粉丝从单纯追星转向关注相声艺术本身,从而形成更加健康、包容的受众群体生态。唯有如此,才能为“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打下坚实基础,助力相声事业长远发展。
作为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声有它严肃的社会功能—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陶冶情操。”16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并在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价值。广大相声工作者应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的要求,走正道、创佳作、培养人才,从而实现相声艺术的活态传承,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推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持。
①田维贤:《效果和责任—访侯宝林》,《广播节目报》,1983年3月19日。
②薛宝琨:《当前相声创作和表演的一些问题》,《曲荟》,1982年第1期。
③方成:《讽刺·幽默·含蓄》,《广播节目报》,1983年3月12日。
④周扬:《我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道路》,《人民日报》,1960年9月4日。
⑤笑睱:《关于相声“包袱儿”的几个问题》,《天津日报》,1961年6月21日。
⑥高桐年:《大快人心—漫话新相声》,《天津演唱》,1978年第4期。
⑦叶夜:《本市相声演员讨论“笑料”问题》,《天津日报》,1961年7月7日。
⑧侯宝林:《山登绝顶我为峰》,《今晚报》,1984年9月8日。
⑨笑暇:《谈“活”》,《天津工人日报》,1959年6月23日。
⑩白全福:《谈相声表演》,《天津日报》,1980年2月2日。
11田维贤:《效果和责任—访侯宝林》,《广播节目报》,1983年3月19日。
12田维贤:《争做“笑的哲人”》,《广播节目报》,1983年5月7日。
13金明桥:《谈相声的“笑料”》,《海河说唱》,1959年第3期。
14田维贤:《效果和责任—访侯宝林》,《广播节目报》,1983年3月19日。
15王权整理:《侯宝林谈相声演员的修养》,《天津工人日报》,1956年12月22日。
16田维贤:《争做“笑的哲人”》,《广播节目报》,1983年5月7日。
(责任编辑/邵玉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