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相声为例谈人工智能与传统创演模式之间的差异

2025-02-17 00:00:00刘文赟
曲艺 2025年2期
关键词:人工智能创作情感

相声,作为中国曲艺艺术的重要代表,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以其幽默风趣的语言、巧妙的情节设置和生动的表演,成为大众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能让人捧腹大笑,还能反映社会现实、传递价值观念。然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崛起,相声创作领域也出现了新的参与者—人工智能。这引发了人们对人工智能创作的相声作品与传统创演模式的相声作品之间差异的关注和思考。在传统创演模式的相声创作中,作者和演员凭借着对生活的敏锐观察、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创作出了无数经典作品。而如今,人工智能的出现为相声创作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但其与传统创演模式之间的差异也逐渐显现出来。

一、情感深度与共鸣

(一)传统创演模式中的情感深度

人类是情感的动物,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都能成为创作的源泉。在相声创作中,传统创演模式者能够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内心感受和对人性的洞察融入作品,使相声充满真挚的情感,从而打动观众。

例如,马季的经典相声作品《一个推销员》,通过对虚假广告的讽刺,反映当时社会的一些不良现象,同时也表达了对消费者权益的关注和对诚信经营的呼吁。这种情感的表达并非凭空捏造,而是基于马季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和对人民群众生活的关心。通过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和肢体动作,将这种情感传递给观众,引发观众的共鸣。在表演过程中,马季身着藏青中山装,头戴蓝色小帽,一手挂一只黑色小袋,一手握着“宇宙牌香烟”,一登场就“笑果”十足。“宇宙,宇宙,香烟新秀”等台词也成为不少观众心中的经典。有意思的是,这则本是讽刺虚假广告的相声,却让不少商家看到了商机,“宇宙牌香烟”的商标也很快被抢注。甚至大多数观众都认为这段相声的名字就叫《宇宙牌香烟》,而不记得作品原来的名字《一个推销员》。

牛群、李立山表演的相声《巧立名目》主要针对公款吃喝、巧立名目等各种腐败现象进行揭露和批判。其中“领导,冒号”这句台词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它形象地讽刺了某些领导的特权思想和行为方式。作品通过幽默诙谐的方式,让人们对这类不良现象进行反思,起到了一定的警示作用。即使在今天,虽然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其中所讽刺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仍具有普遍性和警示意义。

(二)人工智能创作中的情感局限

相比之下,人工智能由于没有真实的情感体验和生命经历,难以在相声作品中表达出深刻的情感。虽然它可以通过学习大量的文本数据,模拟出一些情感的表达方式,但这种模拟往往是表面的、程式化的,无法触及情感的内核。

例如,某款人工智能创作的相声中提到“我今天很高兴”,但仅仅是这样简单的表述,没有具体的情境和细节来支撑,无法让观众真正感受到高兴的原因和程度。而传统创演模式者可能会说“我今天高兴得像中了彩票一样,走路都轻飘飘的,看啥都觉得美好”,通过形象的比喻和细腻的描述,让观众更能体会到那种喜悦的心情。

二、文化底蕴与社会洞察

(一)传统创演模式中的文化传承与社会反映

相声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艺术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信息。在传统创作过程中,能够自觉地将传统文化元素、地域特色和社会现实融入到作品中,使相声成为文化传承和社会观察的重要载体。

以侯宝林的相声作品《关公战秦琼》为例,他巧妙地运用了历史典故和民间传说,通过对军阀无知和蛮横的讽刺,反映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在作品中,侯宝林对历史人物的形象和性格把握得非常准确,对传统戏曲文化的理解也十分深刻。这种将历史文化与社会现实相结合的创作方式,不仅让观众在欢笑中了解了历史,也感受到了社会的变迁。

再如姜昆的相声《如此照相》,以幽默的方式揭示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荒谬现象,反映了那个特殊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思想困惑。姜昆通过对当时一些特定场景和行为的夸张描述,让观众深刻地认识到了那个时代的特殊性。这类作品充分体现了传统创演模式者对社会的敏锐观察和深刻反思,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和文化价值。

(二)人工智能创作中的文化理解不足

人工智能在文化底蕴和社会洞察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虽然它可以通过学习大量的文化资料和社会数据,了解一些表面的文化现象和社会问题,但却难以深入理解文化的内涵和社会现象背后的本质。

例如,作为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传统艺术形式,《杂学唱》《黄鹤楼》这类以学唱为主的柳活、腿子活,对演员的基本功有较高要求。人工智能可能只是简单地介绍京剧的行当、唱腔等基本知识,而无法通过现身说法来讲述一个作品中的人物性格,也不能展现出戏曲唱腔背后的传承精神和文化魅力。

在反映社会问题时,人工智能也往往只能从数据和模式的角度出发,缺乏传统创演模式者那种基于亲身经历和情感体验的深刻见解。比如,对于就业难这一社会问题,人工智能创作的相声可能只是列举一些相关的数据和现象,而传统创演模式者可能会通过讲述一个求职者的亲身经历,让观众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就业压力带来的焦虑和无奈。

此外,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文化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差异,人工智能在处理这些多元文化时,可能会出现误解和偏差,难以准确把握文化的精髓和社会的多样性。

三、创新与灵感

(一)传统创演模式中的创新火花与灵感迸发

人类的创造力是无限的,灵感往往来源于生活中的点滴瞬间、偶然的联想和独特的思维方式。在相声创作中,传统创演模式者能够打破常规,创造出全新的幽默形式和表演风格。

例如,近年来兴起的脱口秀,通过运用相声当中的包袱结构和语言技巧,以当代社会热点、流行文化、网络语言为话题,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他们善于捕捉时代的热点话题,运用年轻人熟悉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创造出新颖的作品。这种创新是对时代变化的敏锐捕捉和对观众需求的准确把握,体现了人类在创新方面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二)人工智能创作中的模式化与创新瓶颈

人工智能的创作主要基于对已有数据的学习和分析,遵循一定的算法和模式。这种创作的方法暂且称之为“大数据”创作法,一些较为经典的作品也是基于这种模式创作而成的。例如,《贼说话》改编自《被贼》,《三怪婿》改编自《残疾婿》,《扒马褂》改编自《圆慌》,而这些故事的原文都收录在成书于清代的《笑林广记》。因人工智能计算模式,像《笑林广记》这类资料都可能成为它创作数据的百分之一。虽然它可以通过对大量资料和相声作品的学习,生成一些看似新颖的内容,但这种创新往往局限于已知的模式和框架内,难以真正突破传统,创造出具有颠覆性的作品。

例如,某款人工智能创作的相声在包袱设置上,可能会重复使用一些常见的套路,如谐音梗、误会法等,缺乏新颖性和独特性。而传统创演模式者可能会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包袱形式,比如通过角色的反转或者情节的意外发展来制造笑点。

此外,人工智能在创新过程中也容易受到数据偏差和局限性的影响,导致创新的方向和效果受到限制。如果训练数据中缺乏某些类型的创新元素,人工智能可能很难生成与之相关的创意作品。

四、灵活性与应变能力

(一)传统创演模式与表演中的随机应变

笔者始终认为相声等曲艺形式是需要演员和观众共同来完成的表演形式。在相声表演现场,情况瞬息万变,观众的反应、现场的氛围等因素都会影响表演的效果。成熟表演者能够根据这些变化,灵活调整表演的节奏、内容和方式。

比如,在相声表演中,当观众对某个包袱反应不强烈时,演员会立即调整表演方式,增加解释或补充新的笑点,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如果现场出现意外情况,如话筒故障、观众打断等,成熟演员能够凭借丰富的经验和机智的应对,将其转化为表演的一部分,化解尴尬,保持表演的连贯性和趣味性。而这种“现挂”的能力更是证明一个演员水平高低的重要评判标准。

此外,人类演员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演出场合和观众群体,对作品进行适当的修改和调整,也就是“把点开活”。比如在农村演出时,使用更贴近农民生活的语言和题材;在年轻人较多的场合,增加一些流行文化元素;在部队演出时,多上演一些爱国主义题材和歌颂英雄模范的作品等。按需供应,会较大程度地保证演出效果,而这种判断需求提供节目的能力是靠经验积累练就的。

(二)人工智能创作与表演的僵化

相比之下,现阶段人工智能创作的相声作品在表演过程中缺乏灵活性和应变能力。由于其表演是按照预设的程序和算法进行的,在面对观众反应不佳的情况时,无法根据观众的表情和反应及时调整表演内容和节奏。

如同眼下一些软件文字朗读功能,只是能读出这个字的读音。而相声的语言是生活化的语言,不是没有情感的字音播报。一个字的读音是固定的,即便这个字是多音字,单个字出现的时候也是相对固定的调值。但是组合成一个词语的时候就会出现语流音变的现象,读音也随之发生变化。在组成一句话的时候,在字的读音不变的情况下,由于逻辑重音的不同,所表达的意思也是差别巨大。情绪、感情、态度、心情都会通过演员对作品的理解和把握上加以组织的语言表述传递给观众,这种语言表述也会和演员的情绪变化而产生细微的变化,不可能绝对一致。而目前人工智能刚恰恰能做到绝对的一致,也正因如此显得呆板、固化、没有情感。

五、语言的丰富性和个性化

(一)传统创演模式中的语言魅力

人类的语言是丰富多彩、充满个性的。不同的相声演员有着独特的语言风格,如“这事我明白!”—侯耀文的幽默俏皮,“我想死你们了!”—冯巩的亲切自然等。他们能够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方言俗语、俏皮话等,使相声语言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

同时,传统创演模式者还能够根据角色的性格和背景,创造出符合其特点的语言。比如在塑造一个老北京胡同里的大爷形象时,会使用地道的北京方言和独特的说话方式,如《新夜行记》中的醉鬼。在表现一个知识分子时,则会运用较为文雅和严谨的语言,如《楼道曲》中的方片嘎哒。另如《怯拉车》《怯洗澡》《学四省》等作品中的怯口、倒口的方言运用,都令演员刻画的人物显得更加丰满立体、富有张力。

此外,演员在语言表达中还会融入情感、语气和语调的变化,通过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幽默感。

(二)人工智能创作中的语言局限

人工智能生成的相声语言相对较为单一和模式化。虽然它能够学习和模仿不同的语言风格,但往往只是表面的模仿,缺乏真正的个性和灵魂。以时下流行的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为例,通过人工智能把声音换成了陈建斌饰演的雍正、李扬配音的孙悟空等,也有人把一首歌能过人工智能换成多名歌星的声音来组合完成演唱等,都是这种状况。尽管音色令人熟悉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但多数与表达内容违和,毫无情感,有矫揉造作之嫌。

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人工智能可能会显得生硬和机械,无法像传统创演模式者那样灵活自如地运用比喻、夸张、双关等手法,创造出富有创意和趣味性的语言表达。

比如,田连元在表演中有一段非常有特点的“风赞”:“这阵风真不善,刮得天昏地又暗,刮得大树连根倒,刮得小树也不见。南湖里水北湖里过,东湖里水西湖里窜。南山鸟北山飞,东山鸟碰西山。这阵风刮到阴曹地府,刮到阎王爷的森罗殿。刮得大鬼碰小鬼,刮得牛头碰马面。这阵风刮到天上去,刮到玉皇大帝的凌霄殿。王母娘娘赴蟠桃,嘎嘣刮断了捆腰线。王老二家有个小子正推磨,连人带磨一阵风,刮到云南交趾国嘎嘎县。回头撞到了山海关,扑通掉进了渤海湾。”这段表演生动形象,画面感极强,并且包括包袱笑料,令人捧腹的同时还有身临其境之感。而人工智能可能只会说“这阵风非常大,呼啸而过,飞沙走石”这种平淡的描述。

而且,由于人工智能缺乏对情感和语气的理解,其生成的语言在语调上往往比较平淡,无法通过声音的变化来传递情感。

六、主题的深度和广度

(一)传统创演模式中的主题多元与深度挖掘

传统创演模式者能够从多个角度探讨各种主题,不仅有轻松幽默的生活琐事,还有对人性、道德、伦理、社会问题等深层次的思考。

例如,马三立的《开粥厂》在带来欢乐的同时,也反映了社会贫富差距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品中通过对主人公夸张的吹嘘和幻想,揭示社会现实中的不平等和人们对富裕生活的渴望。

牛群、冯巩的《小偷公司》以夸张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官僚主义的弊端。相声通过对一个虚构的小偷公司内部管理混乱和效率低下的描述,影射现实中一些机构存在的官僚主义问题,引发了观众对社会现象的深入思考。

此外,传统创演模式者还能够通过相声作品探讨哲学层面的问题,如生命的意义、人与自然的关系等,使相声具有更高的思想价值。

(二)人工智能创作中的主题局限

人工智能创作的相声作品在主题的选择和挖掘上相对较为狭窄和浅显。由于其主要基于数据和模式进行创作,往往更倾向于选择常见和易于处理的主题,如日常生活中的小幽默、简单的情感表达等。对于复杂的社会问题、人性的深层次剖析以及哲学思考等主题,人工智能可能难以胜任。即使涉及这些主题,也往往只是表面的描述,无法像传统创演模式者那样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例如,某款人工智能创作的相声主题是“上班路上的趣事”,主要围绕一些常见的交通拥堵、同事之间的小玩笑等展开,缺乏像姜昆的《着急》中主人公对工作压力、职业发展、孩子教育等更深层次问题的思考。

七、综合比较与未来展望

通过以上多个维度的比较可以看出,人工智能创作的相声作品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如快速生成大量内容、遵循一定的模式和规律等。虽然在情感深度、文化底蕴、创新能力、灵活性、语言特色和主题深度等方面,与传统创演模式的相声作品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但是人工智能完全可以作为一种辅助工具,从以下几个方面为相声未来的发展提供灵感、素材和技术支持。

(一)拓宽传播渠道

传统的相声表演往往受到场地和时间的限制,观众数量有限。而通过网络平台,人工智能则可以瞬间触达全球的观众。近期有许多体制内外的演员能通过直播说相声获利,甚至拓展到直播带货,创造可观的经济利益。无论是在社交媒体上的分享,还是在视频网站上的播放,都大大提高了相声的曝光度。

此外,新媒体平台的互动性也为曲艺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观众可以通过评论、点赞、分享等方式参与到曲艺作品的传播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传播效应。一些热门的人工智能曲艺作品甚至能够引发网络热议,吸引更多人关注曲艺这一艺术形式。

(二)创新表演形式

人工智能的应用为相声表演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创新形式和视觉效果。“虚拟演员”的出现让表演不再局限于真人演员的舞台呈现。他们可以通过虚拟形象展现出更加奇幻、夸张的表演风格,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冲击。为马三立捧哏,与王凤山搭档,都能通过人工智能成为现实。“智能舞台”的运用则打破了传统舞台的限制,每个人都可以站在舞台上表演,也能够根据作品的需求实时变换场景和效果,营造出更加丰富多样的表演环境。

同时,人工智能还可以与其他技术如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等相结合,为观众带来更加沉浸式的体验。例如,观众在观看表演时,可以通过佩戴特殊设备,感受到虚拟角色与现实环境的融合,增强表演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三)激发创作灵感

人工智能的数据分析和创新能力为传统曲艺创作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创意。通过对大量相声作品的分析,人工智能可以发现一些潜在的创作规律和趋势,为创作者提供启发。例如,它可以揭示不同题材在不同时期的受欢迎程度,帮助创作者选择更具市场潜力的创作方向。

此外,人工智能生成的一些新颖的表演形式和艺术风格也能够激发创作者的想象力,促使他们尝试将传统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作出更具时代特色的作品。

(四)引发传承担忧

尽管人工智能为相声的发展带来了诸多好处,但也引发了一些关于传承的担忧。一方面,部分人可能过度依赖人工智能技术,忽视了对传统技艺和文化内涵的深入学习和传承。例如,年轻一代可能更倾向于借助人工智能生成的作品来了解相声,而不愿意花费时间去学习传统的表演技巧和文化知识。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生成的作品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冲淡相声的独特韵味。相声的独特魅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其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演员在表演中所展现的个人情感和艺术修养。如果过度依赖人工智能,可能会导致相声失去其本质和灵魂。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期待看到传统创演模式者与人工智能更好地结合,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推动相声艺术的创新与发展。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复播的《名家书场》通过人工智能修复,使得一些名家、名作珍贵的历史影像以高清的方式重新呈现在观众面前;北京曲艺团利用人工智能参与创作的曲韵雅集《北京的声音》与观众见面,并取得良好反响。这都为人工智能与传统创演模式相结合发展,建立新的创作、表演、观看三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成功案例。同时,我们也应该重视对传统创演模式能力的培养和保护,传承和弘扬相声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所蕴含的独特价值和文化精神。

总之,相声作为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无论是传统创演模式还是人工智能的参与,都应该以满足观众的精神需求、传递正能量和促进文化传承为目标,不断探索创新,为人们带来更多的欢乐和思考。

(作者:吉林省辽源市艺翔曲艺社负责人)

(责任编辑/邓科)

猜你喜欢
人工智能创作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失落的情感
北极光(2019年12期)2020-01-18 06:22:10
情感
2019:人工智能
商界(2019年12期)2019-01-03 06:59:05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人工智能与就业
IT经理世界(2018年20期)2018-10-24 02:38:24
《一墙之隔》创作谈
数读人工智能
小康(2017年16期)2017-06-07 09:00:59
下一幕,人工智能!
南风窗(2016年19期)2016-09-21 16:51:29
创作随笔
文艺论坛(2016年23期)2016-02-28 09:2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