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女性 发掘女性 留住女性

2025-02-17 00:00:00殷志豪解雨龙
曲艺 2025年2期

夏文兰是当代女相声演员的代表,她与丈夫倪明自1984年起合作了30余年,被誉为“中国男女相声第一档”“笑坛并蒂莲”,撑起了男女合演相声的一杆大旗。夏文兰在相声创作和表演中发现了女性,发掘了女性,形成了值得借鉴的女相声演员表演范式,并为女相声演员和男女相声留下了大量相声经典。2015年8月,夏文兰因病逝世,成为曲艺界永远的遗憾。时过境迁,在夏文兰女士逝世十周年的时刻,再次回顾其数十年的从艺经历,分析其艺术特点及成就,对当今女相声演员和男女相声发展依旧有重要意义。

一、发现女性:相声作品中的“女性叙事”

“发现女性”是夏文兰相声艺术的第一层成就,也是活跃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女相声演员们的共同特点。以单联丽、夏文兰、卢晓红、邢瑛瑛等为代表的女相声演员,首次在相声作品中发现了“女性”。她们发现并书写了真正具有现代性的、立体化的女性人物,第一次让女性在相声作品中发声。

在传统相声中,不乏女性人物的身影,如《拴娃娃》《梦中婚》《山西家信》等作品中都有女性人物,《窦公训女》这类“腿子活”也有女性角色。但不难看出,这些作品中的女性人物设置,要么为了作品叙事服务,是叙事主人公所看到的女性,性格比较扁平;要么是由男性演员扮演,通过形象上的对比和表演上的夸张(部分作品会“臭丢”,如《三节拜花巷》)来产生笑料,是为了包袱而存在的。有些作品甚至将女性同伦理、性暗示联系,制造低级趣味的包袱。女性一直是相声作品的叙事客体,她们不断出现,却无法成为主角,无法发声。女性角色的边缘化、扁平化,女性在相声作品中的“失声”,是由相声从业队伍性别失衡导致的。男性在相声队伍中占据绝对主导,因此创作视角相对单一,很难关注到女性。又因为从业者和观众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加之旧社会女性地位低,部分作品中关于女性的内容和表演方式十分低俗。新中国成立后,妇女地位大幅提高,相声作品中对女性的刻画脱离低俗,逐渐丰满,并出现了对女性的歌颂,如马季先生的《女队长》,歌颂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优秀女性。但不可否认的是,即使是像《女队长》这样的作品,女性依旧是叙事客体,是借女性表达了对社会主义的歌颂。直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女性才真正作为主角,尤其是叙事主人公,大量出现在相声作品中,在相声中发声。而夏文兰正是这个时期女相声演员中最突出的代表,在她的作品中,出现了各个年龄、各种身份的女性人物,形成了“新时期女性人物群像”,是改革开放背景下的“相声女性图鉴”。她在作品中刻画女性、扮演女性,塑造女性形象,讲述女性故事,让相声作品的人物图谱中出现了真正的女性。在《怎么了》中,她塑造了在物质享受中逐渐树立正确金钱观的女性;在《悄悄话》中,她塑造了在夫妻矛盾后体悟正确爱情观、婚姻观的妻子;在《家乡美》中,她是睿智幽默的记者;在《家里的事》中,她是热心博爱的乡村教师;在《我愿嫁给他》中,她是勇敢追求爱情的恋人;在《永远是朋友》中,她是深入基层、倾听农民心声的文艺工作者。即使是步入中年,在她从艺30周年的纪念作品《我这30年》中,依旧展现了一个目睹了改革开放变迁,仍然昂首挺胸、笑对生活的中年女性的风采。夏文兰用自己的生活经历、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和塑造真实的、现代的女性形象,从此之后,当我们演到年轻女性时,不再只有扭捏或泼辣;模仿老年女性时,也不只是“没牙老太太”。

有了真正的女性人物,才能出现“女性叙事”,女性才可以真正在相声作品中发声。夏文兰的作品,就率先运用了“女性叙事”。以其与倪明创作表演的《悄悄话》为例,作品戏剧化地讲述了改革开放背景下年轻夫妻的爱情经历、人生追求与生活烦恼,夸张而不失真实,幽默而不失温情。作品的捧逗双方即夫妻双方,他们从相识讲到结婚,从婚后矛盾讲到坦诚相待,舞台上捧逗的互不相让,仿佛我们身边年轻夫妻的拌嘴,甚至是我们自己夫妻、情侣之间的对话,诙谐又温馨。作品名为《悄悄话》,仿佛就像是夫妻夜话一样,聊着我们的生活,可以是新婚夫妻正在解决矛盾,可以是老夫老妻回首过往,也可以是年轻情侣展望未来,想象爱情的甜蜜与烦恼。相声中有关夫妻话题的作品比比皆是,但真正让女性角色拥有自主性,开口说话表达想法并且真正解决矛盾,而不是“漫谈”的,《悄悄话》还是先例。“女性叙事”是当下文艺创作的热点话题,是女性创作者和女性观众逐渐走向文艺作品中心的过程中绕不开的议题。夏文兰的许多作品,不失为“女性叙事”在曲艺作品运用的先声和成功案例,女性讲述女性故事,女性塑造女性形象,女性展现女性风貌,还能在女性成为作品主角的同时,和其他主客体实现“和谐”,并在此基础上超越女性本身,以女性视角观察生活,展现更多时代主题,这是尤为可贵的。女性不仅可以讲述女性话题,更能以自己的独特视角观察生活、观察世界,表达自己对各种话题的想法,这是曲艺作品中“女性叙事”的真谛。

二、发掘女性:相声表演中的“女性魅力”

“发掘女性”是夏文兰相声艺术的第二层成就,她在不同的相声作品中,通过扮演不同的人物,承担不同的舞台角色,形成了一套值得女相声演员学习和借鉴的、彰显“女性魅力”的表演范式。许多从业者不赞成女性从事相声,尤其不赞成年轻女性从事相声,主要是他们认为相声“不美”。这种“不美”是双向的,一方面他们认为相声内容的诙谐、表演的夸张破坏了女演员自身的“美感”;另一方面,他们也觉得女演员的“美”与相声舞台、传统相声作品格格不入,女演员贸然闯入,她们的“美”反而会“闭粘子”,使作品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摆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女相声演员们面前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打破行内外对女相声演员的成见,形成一套可行且为大众接受的女相声演员表演范式。

夏文兰在从艺之初,就注意在相声作品中展现女性特点,彰显女性魅力。在其早期的作品《百花盛开》中,就能见到其有意去探索区别于男演员“帅、卖、怪、坏”的不同风格,她的表演含蓄清雅,搭配上富含诗意的文本,别有趣味。随着不断的探索与总结,她逐渐形成了一种含蓄中活泼、优雅中幽默的表演风格,成为当时相声表演中的一股清流。这种独特的表演风格,延续了几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女性的温婉柔情,又有时代女性的朝气与大方,使人耳目一新,很难从她的表演、她的作品中抽离。夏文兰在许多包袱的处理上,并没有刻意关注包袱,像许多男演员一样用夸张的表演去呈现,而是用清冽甘甜的女性语言,让包袱自然绽放。而这种“自然”,常常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有时虽然不至于放声大笑,但能会心一笑,对她的表演风格产生由衷的赞美。在1991年的全国业余相声大赛上,夏文兰、倪明表演的《五彩缤纷》获得了二等奖,马季先生看到这段作品时,就称赞其“像一幅山水画一样,淡淡而清雅,幽远见深处,在浓妆淡抹之中,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这是对作品的赞美,也是对夏文兰表演风格的肯定。

夏文兰的表演,不仅关注了女性自身的美感,也探索了和男演员的互动方式。她与倪明的合作,多数情况下是“女逗男捧”,女演员负责作品中的正面角色,男演员则是相对诙谐的角色。但这种“女逗男捧”“女高男低”的表演风格和人物定位,并不是一味通过对男演员和男性角色的丑化,来凸显女性角色,而是相互成就,通过男性的乐观幽默衬托女性的端庄优雅,在女性身旁的男演员,也因为女性之美,多了些睿智和可爱。女性魅力的彰显,不会使男性就此示弱,这是蕴藏在夏文兰表演风格中的“和谐”。在具体的舞台互动上,夏文兰、倪明尤其注重男女之间肢体的距离,在他们的作品中,很少见到肢体接触,即使有,也是经过精心设置,为情节和人物情绪服务的。这凸显了他们对女性的尊重,和对男女之间差异化平等的认识。

夏文兰、倪明的作品以柳活为主,涵盖了几乎所有的相声类别,有《女儿赞》《说和道顺》这类贯口作品,有《悄悄话》《怎么了》这种子母哏,《家里的事》这种平哏作品,《家乡美》这种群口作品,甚至有像《如此村长》《永远是朋友》这类“怯口活”。他们不仅创作表演了大量的新作品,还对《五红图》《对春联》《口吐莲花》这类传统相声进行男女相声的改良,使其适合女演员进行表演。夏文兰在这些作品中将含蓄清雅的女性风格贯穿其中,又不刻板单一,她根据不同人物的年龄、职业和不同作品的情节、主题,对不同的女性人物区别刻画,形成了各具特点又共同彰显女性魅力的人物群像。值得一提的是,在《如此村长》和《永远是朋友》中,二人进行了捧逗互换,由倪明来逗哏,进行“怯口”表演,夏文兰则负责捧哏—这也为女演员如何捧哏提供了重要样本。

在夏文兰等新风格的女演员出现之前,已经有许多女相声演员前辈,通过精湛的表演和文明的语言,在相声界占据了一席之地,并推动了相声的文明化。但由于传播渠道受限,绝大多数女演员没有音频和影像资料流传,连记载都是只言片语。即使像魏文华、张文霞等演员在改革开放后录制了音像资料,也是在她们步入中老年之后,表演风格和舞台呈现与年轻时候都有所区别。因此,当年,这些新风格的女性表演成为非常重要的表演范本,甚至是“第一范本”,构成了新时期女相声演员表演体系,彰显着女性魅力和女性力量。

三、留住女性:为相声留下永恒的“女性经典”

在“发现”和“发掘”之后,“留住女性”则是夏文兰最深层次的成就,也是她超越时间的影响所在。传统相声数百段,但适合女演员表演的不过数十段。因此许多人会妄下定论,认为女演员不适合表演相声。但是夏文兰一生中创作、表演的相声作品上百段,其中诸多成了经典。《怎么了》入选了中央戏剧学院相声创作、表演大专班的教材,成为无数女演员学习模仿的经典,至今有人在舞台上表演。贾玲、王彤还通过《怎么了》一举夺得了2003年北京相声小品邀请赛一等奖。而作品《永远是朋友》还冲击过2005年的央视春晚。这些作品,都足以流传千古,为后辈相声从业者学习、表演、研究。夏文兰用她一生的创作表演经历,向世人证明了,女相声演员能够被认可、男女相声有前途。她也用一生的心血,为相声留下了宝贵的“女性经典”,让女演员学习相声的时候,不再只能看男演员表演的作品,不再只能以男演员为榜样,而能在相声中看到成功的女演员,树立真正的女性楷模。

笔者认为,我们要树立“新作品经典”的意识。“新作品经典”是指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创作表演的一些新作品,它们由于结构精巧、内容超越时代,值得被后辈从业者学习和表演。如马季先生的《五官争功》《一仆二主》《劳动号子》《说一不二》等作品,至今有大量演员在舞台上演出,这就是“新作品经典”的典型案例。不仅是马季先生,许多青年演员创作的作品也被广泛流传,如苗阜和王声的《满腹经纶》、李寅飞和叶蓬的《大话鲁迅》,不仅被很多演员拿来表演,许多高校相声社团也争相演出。这些作品丰富了相声艺术的作品宝库,推动了相声朝着语言文学和舞台艺术的方向不断前进。我们要树立“新作品经典”意识,像珍惜传统相声一样珍惜“新作品经典”,并鼓励创作,创造更多具有丰富艺术价值的新作品。

如果忽略创作,故步自封,那么相声将永远不适合女性表演,也永远不会成为“艺术”,甚至会丧失它“说新唱新”的生命,被时代的浪潮淘汰。夏文兰为相声留下了大量的“女性经典”,我们作为后辈从业者,也要不断“说新唱新”,让女性在相声中继续大放光彩。

四、结语

我们如今纪念夏文兰女士,既要回顾她的从艺经历,分析她的艺术特点和成就,也要学习她身为女性的自信美丽、作为相声从业者的不懈追求,以及作为艺术创造者的那种敢于突破、争当一流的决心。斯人已逝,但她的艺术仍在发展,越来越多的女性进入相声行业,焕发属于她们的“女性美”。愿未来相声队伍不断壮大,推动曲艺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夏文兰、倪明:《悄悄话:夏文兰倪明相声作品集》,中国戏剧出版社,2013年。

【2】殷志豪、张敏敏:《马季与男女相声发展新局面》,《剧影月报》,2024年第3期,第44—46页。

(作者:殷志豪,西北大学文学院;解雨龙,西北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陈琪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