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背景下低碳乡村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2025-02-17 00:00:00严佩升
科技资讯 2025年1期
关键词:农业研究

摘要:低碳乡村建设是应对气候变化和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途径。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文献来源,利用CiteSpace软件对样本文献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1)高校是这一领域的研究主力,机构间和作者间缺乏合作;(2)研究主题丰富,研究内容包括乡村经济发展模式在低碳背景下的转型、乡村建设低碳规划的探索、乡村碳图谱的构建、人们行为模式的转变等方面;(3)低碳乡村研究与生态保护问题紧密相连,主题从低碳旅游、低碳农业向碳图谱的构建转变,集中于解决降低乡村能耗和碳排放等问题,提出循环农业、低碳民居、绿色金融等途径实现碳中和。基于此,提出未来应从调整乡村产业优化与能源结构、提升能效水平、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排放控制及资源节约和有效利用、构建乡村节能减排技术支撑和服务体系、提高管理服务水平等方面深入研究。

关键词:低碳乡村"文献计量"关键词分析"主题词演变

Research"Status"and"Development"Trend"of"Low-Carbon"Rural"Areas"Under"the"Background"of"\"Double"Carbon\"

——Bibliometric"Analysis"Based"on"CiteSpace

YAN"Peisheng

School"of"Geographic"Science"and"Tourism,"Zhaotong"University,"Zhaotong,"Yunnan"Province,"657000"China

Abstract:"Low-carbon"rural"construction"is"an"important"way"to"cope"with"climate"change"and"practice"the"idea"of"ecological"civilization."Using"CNKI"database"as"the"literature"source,"CiteSpace"software"was"used"to"analyze"the"sample"literature."The"results"show"that:"(1)"Universities"are"the"main"research"force"in"this"field,"and"there"is"a"lack"of"cooperation"between"institutions"and"authors;"(2)"The"research"topics"are"diverse,"including"the"transformation"of"rural"economic"development"mode"under"the"low-carbon"background,"the"exploration"of"low-carbon"planning"of"rural"construction,"the"construction"of"rural"carbon"map,"and"the"transformation"of"people's"behavior"pattern;"(3)"Low-carbon"rural"research"is"closely"linked"to"ecological"protection"issues."The"theme"has"shifted"from"low-carbon"tourism"and"low-carbon"agriculture"to"the"construction"of"carbon"maps,"focusing"on"solving"problems"such"as"reducing"rural"energy"consumption"and"carbon"emissions,"and"proposing"ways"to"achieve"carbon"neutrality"such"as"circular"agriculture,"low-carbon"residential"buildings"and"green"finance."Based"on"this,"it"is"proposed"that"in"the"future,"in-depth"research"should"be"conducted"on"adjusting"the"optimization"of"rural"industries"and"energy"structure,"improving"energy"efficiency"level,"promoting"agricultural"non-point"source"pollution"prevention"and"emission"control,"resource"conservation"and"effective"utilization,"building"rural"energy"conservation"and"emission"reduction"technical"support"and"service"system,"and"improving"management"service"level.

Key"Words:"Low-carbon"rural"areas;"Bibliometric;"Key"words"analysis;"Theme"word"evolution

随着工业化进程中能源需求和种类的增加,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热门话题。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同样带来了碳排放量的增加。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以上,随着乡村人口生活质量的提升,乡村碳排放和碳消耗能力不断增强,乡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当前,学术界对低碳城市问题研究较为成熟,但对低碳乡村却涉足较少。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1]",坚持碳排放和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以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提高森林碳汇、提高农村气候变化适应能力的着力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证,合理管控农村温室气体排放量,进一步增强农村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已迫在眉睫。基于此,本文旨在利用CiteSpace软件对低碳乡村的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厘清低碳乡村研究的发展历程,并将该领域涉及的时间、关键词、作者、机构等信息以可视化形式呈现,解读出低碳乡村领域热点主题的演化及未来的研究方向,为学术界提供参考。

1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1.1数据来源

本文于2022年5月31日以中国知网(CNKI)为数据来源进行文献检索。采用CNKI的“高级检索模式”,以“低碳乡村”或“低碳村庄”为主题进行检索,检索范围设定为中文文献,检索时间段不作限定。通过检索,获得1"106条结果,剔除报刊、任务专访、会议、政府文件、通知等非学术性文章,保证了文献研究的可信度,最终获得有效记录849条。样本文献时间跨度从2009—2022年,以此作为研究的样本。

1.2研究方法

运用CiteSpace(6.1.R2版本)等计量分析工具,从统计学的角度深入探究年度发表文章的数量和变化趋势、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合作机构的空间分布、关键词的频率共现情况。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将近年来关于低碳乡村问题的学术研究生成图谱,展示低碳乡村问题的热点领域和发展规律,供后续研究。

2.结果分析

2.1文献发表时间分布

低碳乡村问题的研究进展和研究速度可以通过文献发表的时间和数量反映。根据2009—2022年文献发表年度,国内关于低碳乡村问题的文献最早发表于2009年。2008年,《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指出,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2],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加强农村工业、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3]2009年4月,国家环境保护部宣布全民低碳行动试点项目启动。2009年8月4日,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正式起订“绿色世博”。2009年9月8日,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发起“中国企业资源减排联合行动”。2010年8月10日,中国启动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4]。这项行动保持了学者们对低碳问题、低碳乡村研究领域的关注,文献发表数量持续增长,2009年15篇,2010年增长到30篇,学者们对该领域的关注持续上升。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我国率先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促进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和行动方案[5]。随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的批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1)》白皮书的发布和双碳战略目标的提出进一步激起了学者们对低碳乡村研究的热情,低碳乡村领域的论文数量持续增长,2021年,发文量达到121篇。研究主题已扩展到低碳乡村旅游、低碳农业、循环经济等领域。研究人员还需要从更多角度探讨农村低碳发展的途径。

2.2合作作者及合作机构分析

本文分析了低碳乡村问题中合作机构与作者的共现情况。在CiteSpace工具内,设置节点类型为“作者+机构”,Top数值选为“30”,目的是生成共现知识图谱(见图1)。

从图谱上可以看出,首先,浙江大学建筑与工程学院和浙江大学节点最大并居中,是低碳乡村研究的核心机构;其次,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南华工商学院、华南理工大学、湖南望城农业局、浙江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苏州科技学院等节点较大,说明这些高校和机构也是这一领域的主要阵地。同时,各机构节点周围分布着作者节点,其中,湖南望城农业局的杨中柱、浙江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的董魏魏和马永俊,华南工商学院的顾群、浙江大学的王静、吴盈颖和冯真等是研究低碳乡村问题的中坚力量和主力军。作者在图谱中的连线反映了作者之间合作的频率和首次合作的时间。从图谱上可以看出,作者之间存在合作关系的情况较少,这表明学者们对低碳乡村问题的研究大多是单干,缺乏合作与交流。即便存在协作关系,机构内部依然是主要的合作模式。显然,在低碳乡村研究领域中,尚未建立起一支中心化的顶尖学者团队。

2.3"低碳乡村高频关键字段确认与统计分析

统计低碳乡村研究的关键字段共127个,总计出现1"007次,次数≥6的高频关键字段共计36个,这些高频关键字段共计出现773次,占到关键词出现总频次的76.8%,满足CiteSpace软件分析要求。频数较高的关键字段(≥30)共有7个,分别是乡村旅游(145)、低碳(70)、低碳经济(69)、乡村振兴(58)、低碳旅游(57)、低碳乡村(35)、低碳农业(30),其余29个出现频次均≥6次。由此可见,关于低碳乡村问题的研究多围绕“双碳背景下的乡村旅游”“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低碳经济”展开,但仍需继续挖掘高频关键字段间蕴含的重要信息。

2.4"关键词分析

通过共词分析法中的词共现模式,可深入提取相关研究主题间的内在关系。本文运用CiteSpace软件对下载的文献样本进行关键词共词分析,设定节点类型为“关键词”,时间切片为“1”,TopN为“50”,并对图谱进行了修剪后得到关键词共现图谱(见图2)。图谱中圆形节点的大小代表该关键词相应词频的高低,圆形节点的年轮代表关键词出现的年份,节点间连线的粗细代表两词共现频率的高低。[6]图2中乡村旅游节点最大,说明出现的时间较早,其次是低碳、低碳经济、低碳旅游、低碳乡村等节点,乡村振兴、美丽乡村、低碳农业、碳中和、生态文明、乡村景观、循环经济等节点出现时间较晚。关键词在某一年高频出现且突现由节点的红色圆心表示,如乡村振兴、低碳乡村、低碳农业、低碳旅游、绿色发展、美丽乡村等均是一定社会背景或政策下的代表性词汇。

从citespace关键词分析数据可以看出,节点中心性排在前10的分别是低碳经济、低碳、乡村旅游、低碳旅游、生态文明、低碳乡村、低碳农业、乡村、乡村振兴。往往高频关键词的中心性也较高,但与词频的分布稍有不同。低碳经济的中心性最高,可以表明在乡村探索低碳经济是当前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学术界多以此为切入点展开对低碳乡村的研究。

关键词分析是共词分析中常用的方法,把共同出现频次高的关键词聚合形成群组,保证了组内关键词相似性的同时,也使组间差异增大[7]。每一个词组代表了特定时期的研究焦点,可判断词组代表的研究主题(见图3)。根据每个关键词组的内容和重点节点,通过分析得出四大研究类别:“双碳”背景下乡村振兴的低碳发展路径、农村低碳经济发展、基于美丽乡村建设的乡村低碳规划、基于低碳经济的乡村旅游低碳发展等。虽然关键字组是为了研究而聚类的,但关键字并没有被分离,仍然有紧密的联系,图4中复杂交错的线条可以证明这一点。

图4为关键词时间分析图谱,从图中可以看出,具有影响力的关键词分别是低碳化、低碳旅游、美丽乡村、乡村振兴、乡村旅游、乡村、低碳农村、低碳农业等,研究热点主要围绕在乡村旅游、低碳乡村、低碳旅游、乡村振兴、生态文明、低碳农业等方面,随着我国双碳战略的提出,开始出现碳中和、绿色低碳、低碳转型等研究热点。学者们的研究视角逐渐从宏观转向微观,如从生态文明转向协调发展、从区域旅游转向全域旅游、从生态社区转向乡村住宅低碳设计、从低碳农村转向低碳农民。然而,我们仍需继续深化两个角度的研究。

3"乡村低碳建设面临的挑战

3.1"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能源结构的转型

(1)乡村低碳建设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挑战。常规的农业领域通常存在高能耗和大量排放问题,然而,低碳经济的推进需要我们致力于推动循环经济和发展绿色行业。这意味着需要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推广节水灌溉、有机种植等环保型农业技术,同时也应推广发展农村旅游、独具特色的手工艺品等低碳行业,以此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2)乡村低碳建设需要应对能源结构的转型挑战。[8]传统的农村能源主要依赖煤炭、柴火等高碳能源,这不仅对环境造成了污染,也加剧了碳排放。因此,推动清洁能源的应用,如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是实现乡村低碳发展的关键。然而,由于技术、资金和认知等方面的限制,这一转型过程还任重而道远。

3.2"转型发展资金需求缺口较大

农村低碳发展专项引导资金缺位,缺乏有效的气候投融资机制,碳金融无突破性创新。为了建设乡村低碳产业区,需要推广应用低碳适用技术、低碳实用产品,推进低碳项目建设,推动低碳园区[9]、低碳社区[10]、低碳村镇试点[11],这些低碳发展无不需要资金支持。面对如此集中的产业项目,许多地方财政支持能力受到挑战。

3.3"技术支持薄弱,制度保障体系有待完善

全社会对气候变化的科学普及度不高,低碳发展科学技术支撑能力不强,能源、气候和环境的协调路径不清楚;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缺位[12],低碳准入制度不完善,分行业、分区域碳排放考核体系、量化考核和绩效激励机制不完善;碳咨询、碳资产管理等低碳产业生态圈不健全,竞争力弱;电网的绿色调度技术支撑薄弱,主动能力不足,并缺乏智能保障;

3.4"低碳发展基础能力建设方面有待加强

一是乡村地区居民的教育水平和技能水平有待提升,特别是在可持续农业、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知识,增强他们对低碳发展的理解和参与能力。二是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需加强,如供水、供电、排水等系统的升级改造,以支撑低碳技术的运用和发展。三是乡村地区交通系统相对落后,需要推动普及绿色交通工具和改善交通设施,减少化石能源消耗,促进低碳出行。四是乡村建筑缺乏节能设计,需要推广节能建筑标准和使用环保材料,以降低能耗,提升居住舒适度。

4"研究结论与展望

4.1"研究结论

本文对CNKI数据库中849篇低碳乡村相关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并从时空、节点等维度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从文献发表的时间看,低碳乡村研究开始于2009年,经过一段探索时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贯彻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1)》白皮书等文件的实施促进了低碳乡村的研究,我国对碳排放和碳中和目标的宣布刺激了国内研究爆发式增长。在所发表的文献中,高校是研究主力,该问题的研究还需要各类科研机构和相关部门的加入,机构间和作者间的合作不多,并以机构内部合作为主,所以,机构和作者间缺乏交流,对该问题的合作研讨仍需加强。

(2)从研究主题来看,主题丰富,低碳旅游、低碳乡村、低碳农业、低碳经济等关键词出现频率很高,研究的内容包括乡村经济发展模式在低碳背景下的转型、乡村建设低碳规划的探索、乡村碳图谱的构建、人们行为模式的转变等方面。各类主题的研究成果逐渐丰富,但在乡村低碳规划方面成果尚较薄弱。随着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低碳乡村的研究也应更加全面深入,向乡村的各个方面交叉融合。

(3)从主题词的演变来看,低碳乡村研究与生态保护问题紧密相连,主题从低碳旅游、低碳农业向碳图谱的构建转变,集中于解决降低乡村能耗和碳排放等问题,提出循环农业、低碳民居、绿色金融等途径实现碳中和。随着我国2030年前碳达峰和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乡村低碳领域的改革和研究必将迈入新阶段,乡村碳排放问题也将成为世界共同关注的议题,成为国际碳中和领域新的研究方向。

4.2"展望

为了保证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低碳乡村问题可以在以下几方面深入探索。

(1)乡村产业优化与能源结构调整。研究如何对传统农业型乡村推行生态化、低碳化、循环化、集约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如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引进果蔬菜优质良种、推广采用低压管灌,滴灌、喷灌节省用水量和劳动量,在增加农业"GDP"的同时,变相减少因人力增加的碳排放。在降水量不足的情况下,节水灌溉技术可以用最少的水量达到最大的产出率,大大节约了能源和水资源;以绿色低碳产业引领产业型乡村转型,以休闲农业促进文旅型乡村发展;对于林草资源丰富的乡村,提升森林质量,提升森林病虫害检疫防控体系和能力,加强乡村野生动植物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乡村林业生态系统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2)提升能效水平。探索调整优化乡村能源结构的推进,如实施天然气、沼气和电能替代;探索推进乡村交通、商贸、农业、企业等领域及重点用能单位节能,推进住宅建筑节能,推广在住宅建筑中应用绿色建材;强化乡村交通运输节能,如城乡运输车辆采用电动或氢能源车,提高城乡公共交通机动车分担率;农业节能方面,推广农用节能机械。

(3)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排放控制。精准施肥,精确配置肥料种类和用量,减少化肥的过量使用;加强土壤管理,采用有机物还田、绿肥种植等方法提高土壤肥力和结构,减少污染;推广秸秆还田、制作生物质能源、材料利用等,减少焚烧。

(4)资源节约和有效利用。探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的途径,通过焚烧和填埋气发电达到清洁利用效果;在缺水地区推行节水措施,强化水资源的总量与使用效率的双重管理,限制非合理用水需求。

(5)构建乡村节能减排技术支撑和服务体系。探索优化农村定价收费政策、经济刺激政策、税务减免政策;搭建乡村线上、线下信息服务系统,提供节能减排技术信息、市场动态等服务;建立乡村节能减排技术研发中心,集中研发适合乡村特点的节能技术;建立乡村节能减排监测体系,定期评估节能减排效果,建立反馈机制,及时调整和完善技术支撑和服务体系。

(6)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探索低碳发展体制机制。例如,定期举办节能减排技术培训,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和技能水平;通过各类主题宣传活动、广告、创建宣传教育示范基地等,加强节能减排降碳宣传教育,营造乡村节能减排降碳的良好氛围;创建一批节能减排示范村镇,展示节能减排技术和服务的效果;探索建立乡村绿色低碳产业制度、乡村绿色低碳能源制度、绿色低碳乡村体系、绿色低碳消费体系。

参考文献

[1]司继胜.深刻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2(4):33-36.

[2]李嵩誉.重塑农业循环经济应重视制度建设[J].行政与法,2010(1):31-33.

[3]徐安勇.加快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探析[J].网络财富,2010(18):87-88.

[4]茅健飞.世界银行与中国低碳经济发展[D].上海:复旦大学,2011.

[5]王儒述.三峡工程建设促进西部大开发与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0(3):130-132.

[6]肖荻昱.基于CiteSpace的图书馆智库服务研究可视化分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8(11):94-99.

[7]吴宾,唐薇.基于知识图谱的国内养老政策研究热点主题与演化路径(2005-2016)[J].人口与发展,2018,24(2):101-112.

[8]王霄,赵秀凤.碳中和背景下中国乡村能源转型的学理思考:基于马克思主义正义观视角[J].改革与战略,2022,38(1):13-23.

[9]刘妍炯.基于“双碳”目标的绿色低碳园区可持续发展设计路径研究[J].绿色建筑,2024,"16(3):64-66,103.

[10]易芳馨,张强,李瑶,等.基于数字驱动的低碳社区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提升路径[J].城市发展研究,2023,30(6):133-140.

[11]岳圆圆.河北省村镇建设领域绿色低碳技术评价分析[J].科技资讯,2023,21(8):"116-121.

[12]杨豪,潘颖豪,才国伟.碳排放总量控制、配置效率与产出收益[J].中国工业经济,"2023,"(7):46-65.

猜你喜欢
农业研究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3期)2022-11-16 13:13:50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2期)2022-11-16 12:29:47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1-25 23:57:29
新农业 从“看天吃饭”到“看数吃饭”
今日农业(2021年13期)2021-08-14 01:38:18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欧盟发布短期农业展望
今日农业(2020年15期)2020-12-15 10:16:11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