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我很庆幸曾遇到这样的老师

2025-02-17 00:00:00陈东
时代报告 2025年1期
关键词:砂子姑姑麦子

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人生当中遇到的令我印象深刻的老师。

这是一个千万人写过、还将被千万人写下去的题目。用这个题目作文,一般都抱着感恩戴德的心情,当然我也不例外。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第一个老师是个女老师。

她的个子很矮,姓于名锡惠,讲起话来有点儿外地口音。

她把我从一年级教到三年级,从拼音字母教起,一直教到看图识字。

六十年过去了,我还经常回忆起她拖着长调教我拼音的样子。

今天我能用电脑写作,而不必去学五笔字型,全靠着于老师教我的那点基本功。

于老师的丈夫是个国民党的航空人员,听起来好像洪水猛兽,其实是个和蔼可亲的老人。

他教过我的哥哥,我们都叫他李老师,村子里的人也都尊敬他。

于老师的小儿子跟我差不多大,放了学我就跑到他们家去玩,我对他们家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情。

几十年后,于老师跟着她的成了县医院最优秀医生的小儿子住在县城。

我本来有机会去看她,但总是往后拖。

结果等到我想去看她时,她已经去世了。

听师弟说,她生前曾经看到过《小说月报》上登载的我的照片和手稿。

那时她已经病了很久,神志也有些不清楚,但她还是一眼就认出了我。

师弟问她,我的字写得怎么样,她说:比你写得强!

第二个让我终生难忘的老师是个男的,其实他只教过我们半个学期体育。

这个老师名叫王召聪,家庭出身很好,却始终谦虚谨慎,一点儿都不张狂。

他的个子不高,但体质很好。他跑得快,跳得也高。

我记得他曾经跳过了170cm的横杆,这在一个农村的小学里是不容易的。

那年村子里流行一种拖鞋,走起来很响,我爹也给我做了一双,我穿着拖鞋到了教室门前,看到同学们已经睡着了。

我本能地将拖鞋脱下提在手里,赤着脚进了教室。

这情景被王召聪老师看在眼里,他悄悄地跟进教室把我叫出来,问我进教室时为什么要把拖鞋脱下来,我说怕把同学们吵醒。

他看了我一眼,什么也没说就走了。

事后,我听人说,王老师在学校的办公会上特别把这件事提出来,说我其实是个品质很好的学生。

当所有的老师都认为我坏得不可救药时,王老师通过一件小事发现了我内心深处的良善,并且为我说话。

这件事,我什么时候想起来都感动不已。

后来,我辍学回家成了一个牧童。

当我赶着牛羊在学校前的大街上碰到王老师时,心中总是百感交集,红着脸打个招呼,然后低下头匆匆而过。

后来王老师调到县里去了,我也到棉花加工厂里去做临时工。

有一次,在从县城回家的路上,我碰到了骑车回家的王老师。

他的自行车后胎已经很瘪,驮他自己都很吃力,但他还是让我坐到后座上,载我行进了十几里路。

当时,自行车是十分珍贵的财产,人们爱护车子就像爱护眼睛一样,王老师竟然冒着轧坏车胎的危险,载着我前进了十几里路。

这样的事,不是一般的人能够做出来的。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见到过王老师。

但他那张笑眯眯的脸和他那个一跃就翻过了170cm横杆的矫健身影,经常在我脑海里浮现。

莫言:姑姑教给我的写作秘诀

大家都知道,我在小说里写了很多故事,我小时候也听了很多故事。

因为在当时的民间,有很多善于讲故事的人。

很多老人,都能说一些令你终生难以忘记的富有深刻含义的故事。这些大部分都被我写到小说里去了,当然也有一些还没来得及写。

现在,我跟大家分享一个我姑姑讲的故事。

我姑姑是一个妇科医生,当年,我们高密东北乡十几个村庄的孩子,大部分是由她接生,来到人间的。

有一年,我们逼着姑姑给我们讲故事,她就讲了一个——

有一次,半夜三更,有人来敲门,一个老人牵着一头毛驴,请她去接生。

姑姑说“我不骑毛驴,我有自行车”。

我姑就推着自行车,跟着牵驴的老汉往前走。

刚开始天上还有半轮月亮,后来天慢慢就阴起来了,月亮也没有了,周围一团漆黑。

这个时候,前面突然出现了一盏红色的小灯笼,在不远不近地引导他们。

她就跟着这个牵驴的老汉,慢慢地走到了前面,看到有几间小房子。

房子比较低矮,里面有一盏灯,散发着微弱的光芒。进到屋里,就看到了一个正要临盆的产妇。

我姑姑进去给她接生,就这么生了一个又一个,一个又一个……一连生了五个!

我的姑姑想:

“周围谁家有产妇,在生孩子之前,我都给她们做过孕检的呀,没记得谁家怀了多胞胎呀,怎么突然冒出这么一个生了五个孩子的产妇呢?

“相貌也不认识,家里的男男女女也都很陌生,而且都贼眉鼠眼,目光都很不正常。

“我突然想起来了,这可能是鬼!是妖怪!”

她想起我大爷爷,也就是她的父亲,讲过一个碰到妖怪的紧急辟邪方法,咬破中指,中指的血四处轮洒,具有强烈的辟邪作用。

我姑姑就一狠心咬破了自己的中指,把中指的血往四周一散,突然就感觉到眼前一片漆黑!

这个时候,她出来一看,原来自己在一片乱葬岗里,周围是高高低低的坟头,长满了野草和荆棘,天上还有半个月亮。姑姑想,原来,刚才以为是产妇在生孩子,实际上是一个狐狸在生小狐狸,是给一个狐狸接生了。

说完了这个故事,姑姑把我们吓得一个个胆战心惊,汗毛倒竖。

我姑姑说,“我这是骗你们的,哈哈,哪有这种事儿啊?这就是你们大爷爷当年讲的一个故事,我今天把它变成了我自己的经历,讲给你们听,让你们更加相信。但实际上是我编的。”

所以,我姑姑这样一种讲故事的方式,对我后来的创作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帮助。

这也是我从民间故事的讲述方式里,体会到并且实践过的一种创作方法。

莫言:坚持阅读,给我带来的影响

我童年时的梦想尽管很多,但现在回忆一下,大部分的梦想还是和读书有关。

我11岁辍学,因为干不了重活,只好放放牛羊。

当我赶着牛羊从学校的窗口路过的时候,看到我过去的那些同学们都在教室里或者读书,或者打闹。

当时我的梦想就是能够回到学校读书,但是我睁开眼睛却发现这确实已经不可能实现了。

无缘上学,但读书还是可以的。

所以我想,我今天之所以还写了一些小说,就是因为在我辍学之后,还坚持读书。

我先是在家里把我大哥和我二哥留下的中学课本全部读完,然后把我们村子里能够借来的书全部借来,然后再从周围的村庄里搜罗图书。

那时候农村的生活艰苦,藏书的人家很少,谁家有一本书都被视为珍宝一样珍藏着,一般不外借。

为了借别人家的书,我也付出了很大的辛苦。

首先要跟人家花言巧语,保证有借有还,保证读的时候一定爱护书籍,不损伤别人的书。

但是光有花言巧语有时候也不行。

我记得当初我的一个邻村的同学,他们家有一本当时的线装本的《封神演义》,我为了借这本书,给他们家推磨。

我是帮人家推了很多的磨,才换来了读书的机会。

因为得来不易,所以格外珍惜;因为付出了劳动,所以刻骨铭心。

后来,我有很多的书可以读,我的书架上不断有新书在更换,新书未读,更新的书又来到了。

所以书越多,越不读书,因为得来得太容易了。

所以当看到了书展上铺天盖地、琳琅满目的书的时候,我也在提醒自己,少写点,写好点,写精一点……

否则,就是在浪费纸张、浪费资源,尤其是浪费别人的宝贵时间。

大概在我十五六岁的时候,我们家的一个邻居,他读过大学的中文系,在劳动的间隙,他经常给我讲一些文坛的故事。

从那个时候,关于文学,关于梦想,就在我心里埋下了种子。到了十七八岁的时候,发现当作家这个梦想实现起来太困难,首先就是没有时间。

只有到了春节的两三天,才是放假的时间。

春节一过,大家又立刻下地干活。

在这样的环境里面,如果想要拿起笔来写小说,写诗歌,只能是一个梦想。

当时我就及时地调整我的梦想,想了一个比较容易实现的梦想,就是去当兵。

因为当兵到了部队,业余的时间可以去读书。

1976年2月,我终于实现了我人生中第一个梦想。

穿上了军装,当了兵。

到了军队后,我必须实事求是地说,我的文学梦开始发芽。

在部队里面,到了星期六、星期天,可以不干活。

这一开始我都不适应。

后来慢慢有了这个习惯。

现在每周休息两天,还觉得太少,春节放假七天,依然觉得太短。

最初的文学梦想很简单,无非就是想把稿纸上的文字变成铅字,印到报纸刊物上去。

我像当时的许多文学青年一样,不停地写作,不停地投稿。

而且专门捡地区以下的县区级的小刊物上投稿。

我觉得这样的门槛低一些,容易发表我这样的文学爱好者的作品。

所以我看到报纸,先翻广告版,因为报纸上的广告版上,转载了很多地方级小刊物的通信地址和联络方式,然后投稿。

所以想象一下,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很多邮递员的邮包里,都装着一大批我这样的文学青年写的、装在大的牛皮纸袋里的稿件。

每当听到往单位送报纸、送稿件的邮递员的摩托车的声音,我的心就开始怦怦乱跳。

我希望能收到一封来自编辑部的信。

但是我经常收到的,是我寄出去的用大信封装着的原封不动邮回来的包。

一看到这样的大信封,我心里就凉了半截,我知道这次投稿又失败了。回来以后,不死心,重新封好,又寄往另一家编辑部。

又过来几天,又回来了,然后再继续……

终于有一天,我收到了一封薄薄的信。

这封信就是河北保定一家刊物《莲池》编辑部寄给我的,告诉我说这篇小说,很有文学基础,请我到编辑部谈一谈。

我兴奋得一夜没睡着,我感觉到,终于要看到希望了。第二天就坐上公交车,到那家刊物的编辑部。

一进那个编辑部,就发现里面生着煤球的炉子,每个编辑员的办公桌都积了厚厚的一层灰尘,和一大摞比人头还要高的稿件。

当时我就很感慨,我想这么多的稿件里,编辑发现了我的文章,并且要给我发表,多么不容易。

后来,终于在1981 年10月份,我的第一篇小说,《春夜雨霏霏》,变成了铅字。

莫言:实诚

粮食市上,一个老人在卖麦子。

麦子装在一条粗布口袋里。布袋敞着口,显露着里边的小麦。

在粗布口袋旁边,放着一个小布袋,里边装着与小麦颜色差不多的砂子。

在老人的两侧,也都是卖小麦的,他们很活跃,嚷叫着招揽买主。

老人一声不吭。

买麦子的人,都会把一只手深深地插进口袋里,抓出一把麦子,放在眼前仔细看,然后再让手中的麦子慢慢地淌回到口袋里。

如果手上土很多,说明麦子不干净。他们还会把几个麦粒放到嘴里咬一下,检验麦子的干湿。

老人的麦子,无疑是最好的。

有个人把粗布袋的口合拢后一把攥住,说:“我要了。”

但老人说:“你买了这袋麦子,还要带上这一小口袋砂子,价钱与麦子是一样的。”

买麦子的人不高兴地说:“你这个老头太奇怪了,我是来买麦子的,不是来买砂子的。”

左右两侧卖麦子的人和买麦子的人都感到好奇,侧目观,侧耳听。

老人说:“这一小口袋砂子是两斤,我把这两斤砂子掺到这五十八斤麦子里,你能看出来吗?”

买麦子的人想了想说:“好吧,大爷,听您的,您是实诚人。”

这是发生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的真实故事,卖麦子的人姓甚名谁我不知道,但买麦子的人是我舅。

我舅的女儿嫁到我们村第二年,生了个大胖小子。

我正在家休假,母亲让我上集买鸡蛋,准备送给我表妹做月子。

集市西头,靠着供销社院墙,有十几个卖鸡蛋的人。

其中一个老头,头发花白,面孔清瘦,目光凄凉。

我瞬间感到这是一个善良、诚实的老人,连价都没还就把他的鸡蛋全买了。

回家后,母亲从这篮鸡蛋里挑出十几个蛋壳特别光滑的,摇了摇,又对着光亮看了看,说:“这些都是坏的,孵小鸡孵瞎了的。”

我不信,打开一看,果然都是臭的。

我说:“这怎么可能呢?那个老人,看着是多么慈祥善良啊。”

责任编辑:孙燕丽

猜你喜欢
砂子姑姑麦子
麦子熟了
中国三峡(2022年6期)2022-11-30 06:15:14
反转世界
爱漂亮的姑姑
麦子比人高 不是开玩笑
今日农业(2021年13期)2021-11-26 11:50:54
3DP 砂型打印机一种铺砂方式的探讨
春姑姑走啦
麦子的回忆
学生天地(2020年22期)2020-06-09 03:07:52
蛋鸡饲料添砂效果好
全球砂荒
第二章 姑姑,你咋这么美啊(5)
幽默大师(2017年9期)2017-10-27 06:1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