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强耐寒电子皮肤材料研制成功
5月,天津大学张雷、杨静团队研发出新型超强耐寒电子皮肤材料。他们设计了基于聚二甲基硅氧烷的超分子弹性体,通过向弹性体侧链中引入四重氢键单元,使其具有极低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并且赋予材料快速可逆动态组装性能,构建了可用于超低温环境的柔性电子皮肤。这种电子皮肤的机器人手掌上可在-78℃条件下准确感应不同压力,识别物体形状和特定符号;电子皮肤还具有自修复、自愈合功能,可适应极地极端环境科考任务。
我国无人驾驶重载列车首试成功
9月26日,一列共108节、重10800吨的无人驾驶重载列车从国家能源集团朔黄铁路黄骅南站出发,行驶两个半小时后到达黄(骅)大(家洼)线东营西站,精准停靠在指定位置。此次试验的无人驾驶重载列车,从关键技术到管控模式都实现了自主可控,打造了国内首家在车站集中控制、列车智能驾驶全系统革新的智慧重载运输新方式。
中国科技大学开发出“火星电池”
8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热科学和能源工程系谈鹏特任教授团队开发出由火星大气成分作为电池反应燃料物质,可实现高能量密度和长循环性能的火星电池。这项研究为火星电池在火星环境中的应用提供了概念验证,并为未来太空探索中多能互补能源系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新一代人造太阳取得关键进展
11月,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磁约束核聚变大科学装置——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启动新一轮物理实验,由中核集团自主研发的数字孪生系统首次投入使用。装置运行的关键一环是真空室烘烤,数字孪生系统为该过程装上“超级眼睛”,实现对真空室烘烤过程的全方位实时精准监测。
参数最高、单机容量最大发电项目投入运行
11月27日,哈尔滨电气集团有限公司研制的世界首台参数最高、单机容量最大,陕西彬长660兆瓦高效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CFB)发电项目1号机组顺利通过168小时满负荷试运行,正式投入商业运行。该项目的成功投运,不仅填补了全球660兆瓦等级高效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发电技术的空白,还标志着全球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正式步入高效超超临界参数时代。
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上线运行
1月6日,中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上线运行。这款超导量子计算机国产化率超过80%,搭载了中国首条量子芯片生产线上生产的72计算比特量子芯片、中国首套量子计算测控系统、中国首款量子计算机操作系统。这是中国量子算力首次大规模、长时间向全球开放,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量子算力“可用”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