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梦想是让人工智能落地。
——李子青
人工智能
他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能力,源于他少年时期玩无线电、制作音响电视机、修理马桶和砌砖盖房的实践乐趣。长大之后,他在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和人脸识别领域作出了巨大贡献,并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就是国际知名AI学者李子青。
李子青曾荣获IEEE Fellow、IPAR Fellow两项殊荣。他的学术背景深厚,本科毕业于湖南大学,硕士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博士则在英国Surrey大学获得。他在人工智能领域深耕超过30年。
1982年大四做毕业设计时,李子青设计了一个“基于鲁棒统计学的信号处理”课题,自己开展研究,后来这篇毕业设计论文发表在国内一级学报《电子学报》上,这是他做人工智能的起点。
之后,李子青在统计模式识别大师Josef Kittler指导下完成的博士论文,将计算机视觉的底层、中层到高层计算全部统一到“连接主义”框架下,采用能量函数的优化求解。在此框架下,采用能量函数做优化求解,正是现在对人工智能发挥巨大影响的深度学习算法的打法。
1991年,他到新加坡继续读博深造,并于1995年撰写了一部经典著作《计算机视觉的马尔科夫随机场建模》。
2000年,李子青加入微软研究院并研发了世界上第一个实时人脸识别系统Eye-CU。比尔·盖茨接受CNN头条采访时,特地推介这个系统。2004年,李子青作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的入选者,设计并研发了多个人脸识别通关系统。同时,他还是目前安防/金融人证核验与活体防伪技术原创人。2006年,李子青代表我国制定了中国参与的唯一一个人脸识别国际标准。此外,他还制定了累计 18 项国家、行业人脸识别相关标准。
在过去将近20年的时间里,李子青研发的面向实用的人脸识别系统和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在国家重大安全部门实施并发挥重大作用,如北京奥运、上海世博、边检通关、海关等。《Science》曾对他进行聚焦专访,并介绍其科技成果,以此说明中国技术创新能力提升。
直至近日,BioMap 百图生科宣布,李子青出任百图生科首席科学家(AI大模型),并将指导和带领公司多个AI大模型项目的研发与应用,参与公司整体技术战略的规划和执行。
在李子青眼里,人工智能于前沿科技研发,会像水、光、电一样的存在,AI可以和所有学科结合,有无尽的交叉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