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交通事故如何应对

2025-02-16 00:00:00徐明白雪
科学中国人 2025年1期
关键词:航天器空间站交通事故

近期,国际通信卫星公司的卫星Intelsat 33e在太空中解体,产生大量碎片,再次引发世界对太空交通安全的关注。当前,太空已成为各国战略博弈的新前沿。以中国空间站为核心的空间基础设施作为国家核心战略资产,其安全高效运行备受瞩目。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太空资产是国家战略资产,要管好用好,更要保护好”“要加强太空交通管理”。太空交通涵盖了在地球轨道乃至更遥远太空中的航天器、空间站和其他人造物体的运行与管控。它与我们熟悉的地面交通有着相似之处,需要通过有效的管理机制、精准协调及前瞻预防措施,来预防潜在的碰撞风险,确保太空活动的安全性,合理利用宝贵的轨道资源。

太空并非无垠的宁静之地,交通事故的阴影时刻存在,既源于卫星与碎片的被动碰撞,也涉及人为因素的主动撞击,这些事故对经济、航天员安全及太空环境构成严峻威胁,阻碍全球太空探索步伐。因此,深入剖析太空交通事故现状,科学制定应对策略与高效处置机制,已成为国际社会亟待解决的共同课题。

被动碰撞:太空垃圾威胁

在地球的近地轨道上,太空垃圾的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威胁太空安全不可忽视的因素。据统计,目前轨道上已有上亿个太空碎片在运行,其中约3.6万个碎片的直径超过10厘米。这些高速飞行的“垃圾”如同太空中的定时炸弹,对正常运行的航天器构成了巨大威胁,严重制约了太空活动的安全性与可持续性。更为紧迫的是,随着大型星座计划的陆续实施,太空环境变得更加拥挤。如美国的“星链”计划部署4.2万颗卫星,而中国的卫星互联网也计划部署超过1万颗卫星。这些庞大的卫星群与数以亿计的太空碎片共同充斥在轨道上,使得废弃的卫星和部件数量激增,相互碰撞的风险也随之不断增加,这为太空交通安全敲响了警钟。

这种碰撞会触发所谓的“凯斯勒效应”,即太空中物体碰撞产生的碎片会进一步引发更多的碰撞,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例如2021年3月18日,中国的“云海一号”卫星在轨道上遭遇撞击并解体。2024年6月26日,俄罗斯的遥感卫星“资源1号”意外爆炸,同样产生了数百个碎片。每一次这样的碰撞事件不仅产生大量新的太空垃圾,还增加了其他航天器的碰撞风险,对全球的太空资产和空间活动构成了严重威胁。特别是在近地轨道上,由于卫星和碎片的高度密集,任何一次碰撞都有可能引发大规模的连锁反应。

这种连锁反应不仅会对卫星造成损害,更对如中国空间站等载人航天器构成了极大的安全隐患。我国航天员在执行某次出舱活动期间,尽管事先进行了预警和规避,但在实际出舱过程中,仍然遭遇了厘米级的超微小碎片。这些碎片,即使体积很小,也能在碰撞中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对航天器乃至航天员造成毁灭性的破坏,其危害性不容小觑。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太空碎片的产生,加强太空环境的监测和预警,以确保太空活动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主动撞击:恶意干扰活动

在太空交通事故的复杂图景中,除了不可控的太空垃圾威胁外,另一重阴影——恶意干扰活动,同样值得我们高度警惕。近年来,有关国家卫星对我国航天设施的频繁“窥探”和“挑衅”行为,引起了我们的高度警觉。例如2021年7月和10月,“星链”卫星两次主动接近中国空间站,其接近的距离和频率都超出了正常的太空活动范畴,对我国航天设施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当时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担忧。“星链”卫星从距离中国空间站数百公里的轨道迅速接近至只有几十公里,这种急剧的轨道变化,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和采取措施,一旦发生碰撞,后果将不堪设想。面对这种潜在的太空威胁,中国空间站采取了紧急避让措施,确保了航天员的安全和空间站的正常运行。同时,我国也通过外交渠道向国际社会表达了对此类行为的严重关切,并呼吁各国加强太空活动的规范和监管,共同维护太空的安全和稳定。此外,在2020年2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有关国家通过地球同步轨道空间态势感知计划(GSSAP)卫星,实施了一系列异常的机动行动,对地球静止轨道卫星进行了反复的近距离侦察,频率之高令人震惊,有时甚至接近到只有几百米的距离。上述行径不仅侵犯了他国的太空利益,更对太空安全构成了巨大的威胁。面对此类威胁,必须迅速采取行动,进行有效的规避。

应对和处置

太空交通事故的复杂性和严重性远远超出了地面交通事故,具有范围更广、危害更大、烈度更强的特点。如何快速应急响应,高效完成太空事故预警与规避,成为各个航天大国前所未有的挑战。太空规避与人类应对危险的应激行为类似:先感知,再规划,后执行。

太空交通事故的感知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这需要依靠先进的太空态势感知与预警技术,借助地面和太空的雷达系统、红外传感器等先进测量设备,监测太空中的各种物体,实时掌握太空物体的轨道参数、速度和方向。构建全流程碰撞预警服务系统,通过高精度预警方法,快速筛选碰撞风险源并进行定位,为后续的规避提供数据支持。

在感知到潜在的事故风险后,需要进行快速而准确的规划和决策。考虑太空物体的动态特性、轨道力学、碰撞概率等,通过仿真计算和智能算法,预测碰撞的可能性和后果,并制定出最优的规避方案,通过轨道调整,避免航天器与太空垃圾或其他航天器发生碰撞。同时,还需要考虑规避行动对其他太空物体的影响,避免引发连锁反应。

执行规避指令是太空交通事故应急响应的最后一步,也是最具挑战性的一步。这不仅需要航天器具备灵活的机动能力,还需要与地面测控站进行密切的协调。航天器的机动能力包括变轨、姿态调整、速度变化等,这些都需要精确的标定、控制和执行。同时,地面测控站应具备快速响应能力,确保测控范围,及时获取并执行测控指令,并确保规避行动不会对其他太空活动造成干扰。

随着太空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的技术和方法也在不断涌现,如人工智能、先进传感器和材料科学,可以提高太空交通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太空碎片清除技术、太空机器人技术等,都为太空交通事故的管理和应急响应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此外,太空交通事故的管理和应急响应是一个多维度的挑战,不仅需要技术手段,还需要国际合作和法律框架的支持,提高太空交通管理的透明度和可预测性,减少冲突和误解。国际社会应当加强对太空活动的监管,确保所有太空活动都符合既定的规则和标准,包括对太空物体的发射、运行和退役过程的全面监管,以及对违反规则行为的严格处罚。通过建立一个公平、透明的监管机制,可以促进各国在太空领域的负责任行为。

综上所述,太空交通管理关乎航天任务的成功与否,是维护太空环境安全和保障国家太空利益的关键所在。太空交通事故的应急响应作为太空交通管理的重中之重,不仅要求前瞻性的规划,还要有迅速而有效的应对机制。通过有效的管理和创新,以及国际社会共同努力,确保太空交通的安全、有序和可持续发展,保护好太空这一宝贵的国家战略资产,为人类的太空探索和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

(文章转载自《学习时报》2024-11-20 A6版)

猜你喜欢
航天器空间站交通事故
天壤之别的空间站内行走和太空行走
军事文摘(2024年6期)2024-02-29 10:00:22
空间站为什么不会掉下来
首个第三代空间站——“和平号”空间站
军事文摘(2022年18期)2022-10-14 01:34:16
2022 年第二季度航天器发射统计
国际太空(2022年7期)2022-08-16 09:52:50
不同寻常的交通事故
预防交通事故
2019 年第二季度航天器发射统计
国际太空(2019年9期)2019-10-23 01:55:34
2018 年第三季度航天器发射统计
国际太空(2018年12期)2019-01-28 12:53:20
2018年第二季度航天器发射统计
国际太空(2018年9期)2018-10-18 08:51:32
一起高速交通事故院前急救工作实践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