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高素质人才队伍是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十分关心。2020年12月10日,总书记在致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贺信中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工作,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2022年4月27日,在致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的贺信中指出,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要适应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需要,勤学苦练、深入钻研,勇于创新、敢为人先,不断提高技术技能水平。
《意见》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需求,提出了完善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的创新性举措,比如“支持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兼任职业学校实习实训教师”、“加大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力度”、“落实企业培养产业工人的责任”等。这些创新举措,立足产业工人队伍实际,着力推动解决制约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体现了鲜明的问题导向。我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但产业链供应链还存在诸多“断点”、“堵点”,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大量的科学家、高科技人才,也需要一大批高技能产业工人,完善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正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我们要推动加强产业工人教育培养,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强化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深化产业工人职业技能培训,推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职业学校为基础,政府推动、社会支持、工会参与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发挥各级工会、行业协会、社会培训机构在提升产业工人技术技能素质中的作用,向产业工人提供普惠性、均等化、贯穿学习和职业生涯全过程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推动产业工人提高综合素质,鼓励更多高等学校、开放大学开设劳模和工匠人才、高技能人才学历教育班、高级研修班,打造全国产业工人智能化技能学习平台,促进产业工人技能和学历双提升。
(作者: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
摘自王东明《推动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举措落地见效》(原载《求是》2024·2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