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依法惩治“蝇贪蚁腐”典型案例,其中披露贵州省贵阳市实验小学原校长钟海燕因犯受贿罪、洗钱罪,获刑11年。案例显示,2010年至2023年,钟海燕利用担任贵阳市实验小学校长职务上的便利,非法收受他人财物共计949万余元。
基础教育领域涉及腐败的案例并不鲜见。随着反腐力度的加大,一批中小学校长受到处理。据不完全统计,自2024年10月底以来,已有来自广东、湖南等省份的大约20名中小学校长被查处或受到处分。
最高人民法院在发布钟海燕案例时表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关系着千万家庭的未来和希望。钟海燕将教育资源当作“待价而沽的商品”,严重破坏教育的公平公正。
钟海燕自称推崇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一句话,“国家把整个学校交给你,要你用整个心去做整个校长”。她说,陶行知的这句话一直激励着她,“我也尽了自己的全力将校长当好”。
当地媒体曾报道,每天早上,钟海燕都会和值班老师一起,在校园门口迎接学生们进校。有的学生甚至会称呼她为“校长妈妈”。
不过,一名曾与钟海燕接触过的贵阳市某小学教师透露,钟海燕把很多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个人形象包装上,也喜欢通过媒体宣传其“立德树人”“校长妈妈”的教书育人形象。
2023年,这名注重个人形象的“校长妈妈”被查。贵阳市乌当区人民法院审理查明,2010年至2023年,钟海燕利用担任贵阳市实验小学校长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在学生入学、转学、分班、项目承接、工程款拨付等方面提供帮助,非法收受他人财物共计949万余元。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钟海燕将其收取的好处费123万余元,通过转账等方式掩饰资金来源和性质。钟海燕到案后,除如实供述受贿犯罪事实外,还主动交代了涉嫌洗钱犯罪的事实。
法院经审理认为,钟海燕构成受贿罪、洗钱罪,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有期徒刑11年,并处罚金人民币60万元;依法追缴犯罪所得。一审宣判后,在法定期限内,钟海燕没有上诉。
2024年10月25日,广东省阳江市阳东区第一中学原校长龙有南主动投案。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8月5日,他的前任,阳江市阳东区教育局原党组成员、阳东区第一中学原校长吴国良被查。这意味着在两个多月内,该校接连两任校长被查。
2024年11月,湖北省荆门市钟祥市纪委监委通报6起党员干部违规违纪典型案例,6所中小学共11名校领导受到处分。同月,海南省琼海市琼海小学原校长潘超群被“双开”。
2024年12月2日,安徽省含山中学原副校长李明被“双开”。同日,湖南省娄底市涟源市六亩塘中学原校长吴跃军被查。12月6日,湖南省永州市二十八中原校长杨春林被查。
从通报看,他们的腐败面波及非常广,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小到征订教辅材料、校服,大到基建、招生、食堂采购等。
比如通报显示,李明利用职务便利挪用公款进行营利性活动,为他人在征订教辅材料、试卷等方面谋利;潘超群为他人在学生入学、转学等方面谋利。
多人还被提到存在工程领域的腐败问题,如吴国良为他人在工程承揽、工程款结算审批等方面谋利,潘超群为他人在项目承揽方面谋利。
校园食堂也成为贪腐高发区。钟祥市纪委监委通报的上述6起案例中,涉及的11名中小学领导,其违规违纪行为均与食堂有关。如2022年2月至2023年6月,经旧口镇罗集小学校长肖仁乙与副校长张永恒、总务主任赵俊商议,通过提高学生伙食费收取标准的方式,在学校食堂成本中列支该校班主任津补贴共计41055元,肖仁乙、张永恒受到党内警告处分,赵俊受到政务警告处分。
中小学校领导的腐败,还体现在办公用品采购方面。
2023年2月,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有网友发帖称,“发现当涂二中一项中标金额488万元的采购项目中,出现了单价高达3600元的插线板和单价4000元的单灯控制器,两项总价19万元,采购疑似成本虚高、萝卜招标”。次日,当地成立联合调查组介入调查。有媒体联系到相关厂家,发现上述两款产品的厂家报价均为200多元,插线板厂家销售员甚至称可以帮忙“虚报成本”。同年3月17日,当涂二中校长曹维栋被查。
中小学校领导腐败之所以高发,在受访专家看来,均与中小学“一把手”权力过于集中有关。
中国廉政法制研究会常务理事、华东政法大学纪检监察学院教授魏昌东表示,中小学校长往往控制着全校的资源配置,同时对教师的选聘任用、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等有着很强的话语权,可以说,当前我国中小学校“一把手”的监督体系还没有得到有效构建。同时,纪检监察机构对教育行政部门在有效监督体系上的引导与评价功能有待更好地发挥,一些能让腐败问题得以及时揭示的举报链条未能与纪检监察的链条有效对接,这些原因也造成了这个群体的腐败高发。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对此有类似的看法,“学校如果采取的是权力过度集中的管理方式,就必然会产生更多更大的腐败。可以说,近年来,我国中小学腐败问题高发与学校权力过度集中密不可分。”
储朝晖表示,中小学校长的腐败,跟其他行业的腐败有一个明显不同,那就是这种腐败体现的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还会严重影响到教育的价值取向和教育公平性,会对教师和学生产生负面效应,使得他们本应正直廉洁的教育价值取向发生偏转,这种腐败甚至可以摧毁教育的价值体系,这是对教育伤害最大的一个方面。
魏昌东也认为,中小学校长腐败既有公权力腐败的一般特点,也有独具性,这种独具性体现在腐败贯穿于中小学教育的整个过程中。
首先,腐败损害了教育公平性,尤其是涉事的中小学在招生、转学等方面存在问题,使特定的教育资源发生不当配置。其次,影响校园安全和学生健康,很多案例显示,中小学的腐败涉及基建、食堂等方面,对学校基础设施安全和食品安全造成隐患。再次,造就“腐败的民俗化”,在腐败问题存在的前提下,不少家长默许要“送礼”,行为普遍存在甚至成为一种“民俗”,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还处于未成年阶段的学生。其造成的危害性不容低估。
因此,治理中小学校长的腐败问题十分重要。魏昌东认为,应该构建好对“一把手”的监督体系,构建一套覆盖招生、教学、转学、基建工程建设等多方面的公开监督制度,并让教师、家长等参与到学校公共决策中来。
储朝晖则表示,除了不能让权力过度集中在校长或书记身上,让学校“一把手”的权力得到有效监督,还要对被发现的腐败案例,发现一起,依法严惩一起,让这些负面案例起到震慑作用。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