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拥有800万粉丝的网红“羊毛月”因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嘲讽“00后找不到工作”,一时间成为众矢之的,同时引发了大众关于优绩主义的讨论。
所谓优绩主义,简而言之,就是说一个人只要具备足够的才能,努力学习工作,就能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和财富。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没有获得世俗标准中的某些荣誉、某些成绩,那么他便是不够努力,自然也称不上成功。
然而,近些年来,优绩主义受到越来越多人诟病。人们渐渐发现,优绩主义可能是个话语陷阱。那么,如何正确认识个人能力、努力程度与“优绩”之间的关系,避免落入“优绩主义陷阱”?
世上从来不是只有一种“成功”。被优绩主义“绑架”所带来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当大多数人挤在同一条赛道上拼命竞速,在都变得更劳累更焦虑的同时,却不一定会收获更多。对此,社会应形成更加多元的评价体系,多多营造包容差异的舆论氛围。每个人摆脱“优绩主义陷阱”的最好办法,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而非只是为了“随大流”或者“证明自己不比别人差”。
工作的意义需要重新被“定义”。长久以来,当人们探讨一份工作是否具有价值时,总会习惯性地考虑工作是否体面、赚钱多不多。“北大硕士辞职送外卖”的新闻曾一度在网上引发热议,有网友觉得挺好,“拥有‘下班’自由”,也有网友认为“也许人家每天过得比我们开心多了”。这也告诉我们,职业不分高低贵贱,每一份工作都值得被尊重。现如今,随着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和就业形态的日益多元,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渐渐认识到,工作的目的不只是升职加薪,更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感到自己“被需要”。
不该仅仅为了“回报”而努力。优绩主义饱受诟病的一点便是大力宣扬“努力便成功”,而现实却常常事与愿违。优绩主义在鼓励人们努力的同时,却也将部分人推向了功利主义的“死胡同”。为了“回报”而努力,当看不到“回报”时,就有可能心灰意冷,陷入迷茫。有人说,“不是每一次努力,都一定会成功,但每一次努力,都是幸运的伏笔”。在《老人与海》中,主人公圣地亚哥的捕鱼生涯充满挫折,84天一无所获却依然勇敢地踏上了第85天的征程,终于捕到了一条巨大的马林鱼,但后又遭到鲨鱼的攻击,最后只得到一副鱼骨架。每个人都需要知道,通往理想的路充满曲折,有可能经历失败;对社会来说,不管每个人最后取得的成绩如何,这种努力的精神,都是值得被肯定和尊崇的。
归根结底,当我们反对优绩主义时,实际上反对的是单一的“成功观”和它所导致的高度“内卷”下的焦虑和倦怠,以及四处弥漫着的对“平凡”人生的畏惧或蔑视。
(摘自“浙江宣传”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