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子留人间

2025-02-15 00:00:00钱杨
党员文摘 2025年2期
关键词:叶嘉莹教书诗词

2024年11月24日,叶嘉莹去世,享年100岁。

这个名字的前面,常常被标以诸多称谓,有“古典文学研究泰斗”“诗人”“教育家”,也有“诗词的女儿”“穿裙子的士”等等。叶嘉莹自己曾为它们排过序,因为大半生时间都用于教学,所以“首先是教师,其他都排在后面”。

从1945年大学毕业起,此后余生,教师叶嘉莹几乎都在讲台上站着。91岁那年,她还在几十平方米的住宅里给研究生上课;92岁、93岁的她用218首古诗词做了儿童古诗词读本,并录制讲解和吟诵;96岁的她已经坐在轮椅上,依然给南开大学新生讲了开学第一课。

幸而有诗词

2015年4月26日,91岁的叶嘉莹在天津图书馆作了题为《从漂泊到归来》的主题讲座。

身着紫色开襟长衫套装的叶嘉莹在一阵掌声中从舞台一侧走出来。她因为腰腿之疾,由左右两位工作人员搀扶着,走向讲台。

主办方给她准备了一张柔软厚实的靠背椅,她不坐,要站着讲课,把椅子晾在身后。“我到现在90多岁,我的腰腿有毛病,但是我一定是站着讲课的。这也是对诗词的一种尊重。”

叶嘉莹讲了3个小时,她白发微卷,神采飞扬,毫无衰老、疲倦之态。

她对从前的事情已经一点一点地忘记了,幸而人生的重要时刻她都写有诗词。她从一生所作的诗中拿出几十首,用黑色隶书字体打在幻灯片上,一首首吟诵,逐字逐句地讲。

这些诗篇中包含了她最真挚的感情,少年丧母,写了8首哭母诗,晚年丧女,她又写下10首哭女诗。吟诵时,她仿照古法,把入声读成仄声,曲折婉转,有音乐之美,一生起伏尽在抑扬顿挫之中。

叶嘉莹生前照片

诗词几乎是叶嘉莹生活的全部,尤其当她迈入老年,从前的老师、同学一个个都不在了。给年轻人讲课成了她最愿意做的事。只要有人邀请,她都欣然前往。从1979年至2015年,30多年来,她应邀到国内几十所大学讲学,举行的古典诗词演讲有数百场之多。

“我一直在教书,这是情不自已。”她说,“这么好的东西怎么能不讲给年轻人知道?你不能讲给青年人知道,你不但是对不起下面的青年人,你上也对不起古人。”

“我天生就是一个教书的。”叶嘉莹说。从1945年大学毕业至2015年,她已在讲台后站了整整70年。

“当然人总是会老的。”她感叹。她说现在跑不动了,走一小段路都要人搀扶。讲起过去单枪匹马飞到各地讲学的日子,她很怀念,藏不住地得意:“你们无法想象我讲了多少课。”

回到祖国

王国维曾有一句感叹,“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叶嘉莹忧患不断却成就斐然的一生,正是这句话的注解。

15岁的一个深秋傍晚,叶嘉莹写下一首《秋蝶》,意境孤寂清冷。16岁的夏天,她作了一首《咏莲》,其中两句“如来原是幻,何以度苍生”,追问起人生意义。

有人问她,怎么你十几岁就写这样悲观和深刻的诗?她回头想想也觉得奇怪,“莫知其然而然,莫知其为而为,总之我写了这样的诗。”

少年时代,叶嘉莹经历了国仇与家难的双重变故,这些诗作,全都是有感而发。叶嘉莹一生少有安稳的日子,经历了3次大的灾祸。17岁丧母,让她比一般人提早明白了生死离别之意。

1969年,叶嘉莹偕全家迁居加拿大温哥华。“我的忧患总是接连而至的”。讲座上,她念起一首诗的诗引:“早年我母亲去世,死在天津到北京的火车上,我写了8首哭母的诗,没有想到我年过半百,大女儿跟女婿在一次出游的车上出了车祸,两个人同时不在了。”料理完女儿女婿的后事,她闭门不出,日日哭泣,写了10首哭女诗。

“平生几度有颜开,风雨逼人一世来”;“痛哭吾儿躬自悼,一生劳瘁竟何为”,她叹命运不公,反思劳瘁一生的意义。“我半生漂泊,辛辛苦苦维系了我的家庭,而我大女儿跟我大女婿居然发生了这样的不幸。”

经过这一轮苦难,叶嘉莹突然觉悟到,“把一切建在小家、小我之上,不是一个终极的追求和理想。”

1978年春天的一个傍晚,她独自穿过一大片树林去投一封寄往中国的信。在那封信中,她向中国政府申请回国教书。她说自己一生“很多事情没有选择的余地”,而这次是她唯一一次主动争取。从家中出来时,树梢上还有残阳余晖,往回走时,天色全暗了。那个黄昏让她思索如何对待余下的日子,“唤起了我年华老去的警醒”。她当时写了两首诗,其中两句,“漫向天涯悲老大,余生何地惜余阴”。

1979年,她收到了中国教育部批准她回国教书的信,安排她先去北大教书,不久后又应李霁野先生之邀去了南开大学。每年3月,温哥华的大学停课放假了,她就飞回国内讲学。如此奔波30多年,直到2015年,她决定不再越洋奔波,选择了定居南开大学。

珠圆月满

回忆初回南开的讲课盛况,叶嘉莹依然很兴奋:“那个房间里坐得比现在还满。”

1979年叶嘉莹回国授课时,徐晓莉是一名旁听生。当时她是天津师范大学的学生,特意跑到南开大学旁听。她回忆说:“叶嘉莹在讲台上一站,从声音到她的这个手势、这个体态,让我们耳目一新。没有见过,真是美啊。”

叶嘉莹白天讲诗,晚上讲词,学生听到不肯下课,直到熄灯号响起。她写了“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的句子,形容当时的场面。叶嘉莹继承了她的老师顾随先生的讲课风格,“纯以感发为主”,全任神行、一空依傍,注重分享心灵的感受。

这是很多学生和教师闻所未闻的教学方式。课后,有很多学生给她写信。徐晓莉是其中之一,她写信告诉叶嘉莹,听了她的课,“我的人生就这样开始改变了”。

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教课,叶嘉莹感到幸福。但在温哥华,她费尽力气,也只能用“最笨的英语”去讲,难得“跟在地上爬行一样”。她感到,用母语讲诗,自己才是自由的。

叶嘉莹直到晚年依然独立生活。她说自己有诗词为伴,不需要人陪。她对诗词投入了最多的情感,之外的事情,她都不在乎。她经常引用《论语》的话,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学生是她身边最亲近的人,陪她傍晚散步,她生病的时候在医院照料。也只有学生才能看到她纯真顽皮的一面。学生曾庆雨记得有次讲辛弃疾的词,叶嘉莹鼓励大家多背诵。恰好家中有不少橘子,她让大家比赛,谁背得多,就把橘子奖给谁。

叶嘉莹有着遇事退让、不争的性格气质,但该做的事情她做到最好。她自己不争,也要求学生不争。别的导师会为学生发论文托人打招呼,她不肯为学生到处请托。她的学生发论文自然就没有别人的学生“便利”。但她坚持认为,好的东西,不需要走后门,别人自然能识得它好。她公开对外说,“跟我做学生就得吃亏”。好在她的学生们也不为功利而来,能沉得下心追随她,甚至有几位数十年一直跟随她身边。

现实景象提醒她时间在流逝——每年秋天回到南开,马蹄湖的荷花凋了大半。早年她就写过这样的诗句,“甘为夸父死,敢笑鲁阳痴”。她解释,“夸父是追太阳的,我当然也没有什么大的本领,也没有什么大的学问,我也做不出什么大事来,但是我真的喜欢诗词。我看到了诗词的好处,我应该把我所见到的这么好的东西说出来,传下去。”

叶嘉莹写过一首诗《高枝》,其中两句,“所期石炼天能补,但使珠圆月岂亏。”诗中包含了她晚年的心愿——炼石补天般地传承中国古典诗词;也表达了对年轻人的期待,生怕他们对诗词之美无知无觉,“如入宝山,空手而归”。

后一句来自民间故事。相传海中蚌壳里的珍珠圆了,天上的月亮也就圆了。叶嘉莹将其义引申开来,说只要每个人内心的“珠”是圆的,那天上的月亮就是圆满的、不亏损的。她放下讲稿,望着台下说,“我虽然是老了,还是有这种痴心在。”

《考古》杂志做过的一个报道,让她相信古典诗词文化终能“珠圆月满”。报道说,两颗从汉朝的坟墓中挖出来的莲子,在精心培育之下,奇迹般地长出了叶子,开出了花。“莲花落了有莲蓬,莲蓬里边有莲子,莲子里边有莲心,而莲心是不死的。”叶嘉莹受其鼓舞,写了一首《浣溪沙》,词中说:“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千春犹待发华滋。”

此后很多场合中,每当人们问起她对诗词文化未来的看法,白发苍苍的叶嘉莹总是复述这个故事作为回答。

(摘自《人物》)

猜你喜欢
叶嘉莹教书诗词
我的教书生涯
诗词的女儿叶嘉莹
学人书话·叶嘉莹与徐培均
“走”着教书,点亮孩子的心灵
学生天地(2020年26期)2020-06-01 02:17:28
关注诗词
中华诗词(2019年5期)2019-10-15 09:06:04
关注诗词
中华诗词(2019年12期)2019-09-21 08:53:16
关注诗词
中华诗词(2019年1期)2019-08-23 08:24:18
在山里教书
文苑(2018年21期)2018-11-09 01:22:58
叶嘉莹:如朗月照人
文苑(2018年18期)2018-11-08 11:12:38
叶嘉莹,若有诗书藏在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海峡姐妹(2017年6期)2017-06-24 09:3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