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反腐败高压态势不减,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基层延伸,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续加力……正风反腐工作不松劲、不停步,自我革命始终利剑高悬。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通报的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64.2万件,其中立案省部级干部58人。2024年和2023年同期相比,两项数据均有增长。
与此同时,“主动投案”成为高频词。2024年底,北京粮食集团原副总经理姜鹏举在境外主动投案并被遣返回国。此前,还有原青海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杨发森,十三届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原副主任委员罗保铭等中管干部主动投案。
经过新时代史无前例的反腐败斗争,主动投案从轰动一时的“新闻”到如今通报中的“高频词”,从侧面印证了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的时代大势。
2024年4月以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在全国部署开展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集中时间、集中精力、集中力量,严查“蝇贪蚁腐”,纠治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推动反腐败斗争向基层延伸、向群众身边延伸。
截至2024年11月,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59.6万个、处分46.2万人,移送检察机关1.5万人。
“‘蝇贪蚁腐’主要聚集在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医疗、养老社保、执法司法等重点领域,啃食的是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的利益。”北京廉政建设研究基地副主任宋伟认为,基层腐败治理的实际成效,直接影响着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深刻影响着反腐败斗争全局,必须加大惩治力度。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要求“深化整治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腐败”。
相比其他领域,金融、能源、烟草、医药、基建工程和招投标等重点领域政策支持力度大、投资密集、资源集中,关乎国计民生。
在中国人民大学反腐败与廉政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毛昭晖看来,2024年在上述领域中,反腐成效最为显著的首推金融领域。
截至2024年11月,已经有一大批来自银行、证监、券商等金融领域各个体系的高管被查。尤其是随着国家开发银行原党委委员、副行长李吉平,农业银行原副行长楼文龙,中信集团原副总经理徐佐等金融系统中管干部接连落马,金融反腐力度不断彰显。
2024年以来,金融监管系统也有多人被查。例如,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投诉调解中心筹备组原组长任春生、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贵州监管局原局长李华涛等。
2024年以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把严惩政商勾连的腐败作为攻坚战重中之重。一批落马官员在通报中被明确指出存在政商勾连问题。
政商勾连的腐败,不仅损害党的形象、伤害党群干群关系,更破坏政治生态和经济发展环境,引发社会不公、阻碍社会发展进步,必须严肃查处。
2024年11月12日,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陈继兴受贿及利用影响力受贿案一审宣判,陈继兴一审被判死缓。通报直指其背弃初心使命,丧失党性原则,长期政商勾连,大搞利益交换,对抗组织审查。
同样被通报存在“长期政商勾连”问题的还有重庆市永川区政府原党组成员、副区长杨华,云南省政府原党组成员、副省长张祖林。
党的二十大以来,一系列制度性举措接连出台,向全社会持续释放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的强烈信号。
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立案行贿人员1.9万人,移送检察机关2972人。
“行贿不查,受贿不止。”宋伟认为,行贿人的“围猎”腐蚀已成为当前腐败增量仍有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行贿行为不仅破坏市场公平竞争、污染行业风气,也严重腐蚀着干部队伍,必须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才能提高腐败综合治理效能。
北京廉政法治协同创新基地主任、首席专家彭新林认为,在健全对行贿人的联合惩戒机制、完善行贿行为法律规制体系的同时,也要坚决查处新型行贿和隐形行贿。“白手套”型行贿、披上“合法外衣”型行贿、受托理财型行贿、给予虚拟货币型行贿等手段“花样频出”,应综合分析其表现形式和演变趋势,增强发现和打击能力,让其无所遁形。
根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通报,2024年前11个月,全国共查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近9.2万起,批评教育和处理近13.5万人,其中给予党纪政务处分约8.6万人。
“与奢靡之风、享乐主义相比,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复杂性、隐蔽性和反复性更为突出,纠治难度也更大。”徐行认为,上下齐心共治,是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的关键路径,上级部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推动政策调整,基层干部真抓实干,才能共同推动作风转变,优化治理效能。
彭新林认为,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要抓好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把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为领导干部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的重要内容,督促各级领导干部发挥“头雁效应”,才能以“关键少数”撬动“绝大多数”。
(摘编自新华社、“官察室”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