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需求定律,商品的价格越高,人们对其的需求量就会越低。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些商品价格越高,越是被争相购买,这是为什么呢?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经济学上的一个概念——吉芬商品。
为了说明什么是吉芬商品,美国经济学家曼昆举了这样一个趣味盎然的案例:19 世纪,爱尔兰经历了一次饥荒,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包括土豆、肉、奶酪。按照需求原理来说,它们的消费量都应该减少,然而人们对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应对举措是减少昂贵商品——肉和奶酪的需求量,购买更多的土豆。所以说,土豆价格上涨并没有影响其需求量的增加,当时的土豆就是吉芬商品。
英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吉芬首先发现了这种反常现象,为了纪念吉芬,后来经济学家把那些随着价格升高,需求量跟着增加的商品称为吉芬商品。爱尔兰土豆之所以成为吉芬商品,是因为土豆、肉和奶酪虽然都涨价了,但是土豆仍然是相对便宜的。人们为了生存,只能大幅度减少对昂贵商品的消费,而把省下来的钱用来购买土豆。
在现实生活中,吉芬商品现象很常见。比如,在北京,无论是城郊还是市中心,房租价格都是节节攀高。通常来说,房租升高,人们对居住环境差的城郊房子的需求应该减少,但现实中反倒有更多的人搬到城郊居住。因为相对于市中心的房租来说,城郊的房租还是便宜的。这就形成了城郊房租升高,需求反而增加的吉芬商品现象。
吉芬商品现象为什么会存在呢?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吉芬商品一般是廉价的生活必需品,而吉芬商品现象也多发生在低收入群体中。比如,土豆是西方国家廉价的必需食品,土豆涨价就意味着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必要支出增加,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其相对收入就变少了,为了维持生存,人们只能减少肉类等昂贵食品的消费。在我国,大米和白面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在商品涨价,消费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为了生存,消费者就会自觉减少对其他食品的消费,把节省下的钱用来购买大米和白面。
吉芬商品现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需求定律之中的特例,客观存在且不可避免。那么,吉芬商品真的违反一般商品需求定律吗?
经济学上的需求定律是这样的:“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变动与需求量变动呈反向变动关系。”需要注意的是需求定律的前提条件,是“ 其他条件不变”,这个条件隐含了很多有关需求的概念,如“需求弹性”和“供给价格”。
以“下雨天雨伞涨价,需求量反而上升”为例,雨伞消费量上升,是因为突然下雨,这时候需求定律的“其他条件”已经发生变化了。下雨天人们对雨伞的“需求弹性”降低,价格已经不是影响购买行为的关键因素了,只要不是贵得离谱,人们就会选择购买雨伞。(摘自《读者》缪宇泓/文2024 年第24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