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为揭示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系统健康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关系及时空变迁规律,基于2011—2021年数据资料,构建生态系统健康与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综合指数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两者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系统健康综合指数呈上升趋势,从0.28上升至0.36,年均增长2.55%,各市(州)生态系统健康综合指数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兰州最高而甘南最低;黄河流域甘肃段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均呈上升趋势,从0.23上升至0.31,年均增长2.89%,各市(州)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兰州最高而临夏最低;黄河流域甘肃段耦合协调度总体经历严重失调、中级协调、良好协调和优质协调4个阶段,变迁态势趋好,而各市(州)耦合协调度差异较大。因此,从平衡现实中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夯实地方经济基础、加大生态环境治理资金投入力度和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参与度4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促进生态系统健康与经济协调发展。
关键词:生态系统健康;经济发展;综合指数;耦合协调;黄河流域甘肃段
中图分类号:F224;X321;TV882.1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0-1379.2025.02.004
引用格式:罗鹏,谈存峰,陈强强,等.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系统健康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评价[J].人民黄河,2025,47(2):22-29.
基金项目:甘肃省人文社会科学资助项目(22ZZ82);甘肃省高等学校创新基金资助项目(04123009);甘肃省高校研究生“创新之星”资助项目(2025CXZX-776)
CouplingandCoordinatedEvaluationofEcosystemHealthandEconomic DevelopmentinGansuSectionoftheYellowRiverBasin
LUOPeng,TANCunfeng,CHENQiangqiang,PANXiang,QIJuanfei
(CollegeofFinanceandEconomics,GansuAgriculturalUniversity,Lanzhou730070,China)
Abstract:Inordertorevealthelawoftemporalandspatialchangesin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couplingandcoordinationofecosystem healthandeconomicdevelopmentintheGansusectionoftheYellowRiverBasin,basedonthedatafrom2011to2021,thisstudybuiltane? valuationsystemforecosystemhealthandeconomicdevelopment,andusedtheentropyvaluemethod,comprehensiveindexmethodandcou? plingcoordinationmodeltomeasurethecoupledandcoordinateddevelopmentstatusofthetwo.Theresultsshowthatthecomprehensivein? dexofecosystemhealthintheGansusectionshowsanupwardtrend,from0.28to0.36,withanaverageannualgrowthrateof2.55%.The comprehensiveindexofecosystemhealthincitiesandprefecturesshowsanupwardtrend,withLanzhoubeingthehighestandthelowestin Gannan;thecomprehensiveeconomicdevelopmentindexoftheGansusectionshowsanupwardtrend,from0.23roseto0.31,withanaver? ageannualgrowthrateof2.89%.Thecomprehensiveindexofeconomicdevelopmentofcitiesandprefecturesisontherise,withLanzhoube? ingthehighestandthelowestinLinxia;thecouplingcoordinationintheGansusectionhasgenerallyexperiencedfourstagesofseriousimbal? ance,intermediatecoordination,goodcoordinationandhigh?qualitycoordination,andthechangetrendisimproving,whilethecouplingco? ordinationdegreeofcitiesandprefecturesvariesgreatly.Therefore,weshouldputforwardpolicysuggestionsfromfouraspectsofbalancing therelationshipbetweeneconomicdevelopmentandecologicalprotectioninreality,strengtheningtheeconomicfoundationoflocalarea,in? creasinginvestmentinecologicalenvironmentcontrolfundsandintensifyingpublicityefforts,andimprovingsocialparticipation,soastopro? moteecosystemhealthandcoordinatedeconomicdevelopment.
Keywords:ecosystemhealth;economicdevelopment;comprehensiveindex;couplingandcoordination;GansuSectionoftheYellow RiverBasin
0 引言
黄河流域甘肃段地处黄河上游,是我国重要水源涵养区、北方防沙带建设区和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战略推动下,甘肃省启动实施了一大批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项目,使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环境状况显著改善。然而,其自然环境严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弱、水资源短缺且分布不均,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导致其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面临巨大压力。客观评价生态系统健康与经济发展协调关系,不仅有利于全面准确认识生态系统健康与经济发展状况,而且可为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管理与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对推进区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现实意义。
耦合是指多系统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协调是指系统之间或系统内部构成要素之间相辅相成、和谐一致的良性互动关系,耦合协调度是指系统间良性耦合的强弱,反映系统间的协调发展状况[1-2]。Weick[3]基于松散耦合理论研究了教育组织系统的相互关系,率先将该理论引入社会科学领域。Umberland[4]首先明确提出了“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的定义,指出经济社会发展体系是一种闭合的循环,应把自然环境和人类经济发展联系起来。Costanza[5]强调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相互关联,认为生态系统对于经济系统的支持和影响是不可或缺的,提出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并将其纳入经济体系的考量之中。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耦合的影响因素涉及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多个因素。生物多样性[6]、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7]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8]等会对经济系统产生影响,而经济系统中的产业结构[9]、技术进步[10]、政策调控[11]等因素又会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从研究尺度来看,已有学者从省级、市级和流域层面开展了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实证研究。在省级层面,通常对整个省份的生态系统进行全面评估,分析经济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探讨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点[12]。市级层面研究则更加关注特定城市范围内的生态系统状况和经济发展情况,探索城市化进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路径[13]。在流域层面,研究者着重考察流域内不同区域的生态健康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探讨流域内部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协调机制[14]。
目前,学者们对生态系统健康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评价进行了广泛研究,但多集中于生态系统健康与经济发展耦合的静态评价和整体评价,对二者空间格局演变和区域差异的研究较少。鉴于此,笔者选取黄河流域甘肃段为研究对象,构建生态系统健康与经济发展耦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二者的相互作用关系和变化趋势,有针对性地提出平衡生态系统健康与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为该区段生态系统健康和经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黄河流域甘肃段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年均降水量400mm,年均气温7℃,包括兰州、武威、白银、甘南、平凉、天水、定西、庆阳和临夏等9个市(州),总面积14.59万km2,占甘肃省总面积的 32.2%。黄河流域甘肃段作为中国重要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区,对甘肃省的经济发展起着关键作用,但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生态和经济挑战。2021年,该区段水土流失面积为69097.54km2,废污水排放总量为5.24亿t,用水量为53.50亿m3,常住人口为1958.66万人,地区生产总值为7696.69亿元。
1.2 数据来源
本研究所用数据来源于2012—2022年《甘肃发展年鉴》《甘肃农村年鉴》《甘肃省水资源公报》和《甘肃省水土保持公报》。其中,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和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等指标个别年份数据缺失,为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采用前后两年的平均值进行填补。
1.3 研究方法
1.3.1 极差标准化
为消除各指标量纲不同对数据分析的影响、使正负向指标均转化为正向指标[15],本研究采用极差标准化法处理原始数据。
借鉴文献[17],将耦合协调度划分为10个等级(见表1)。
2 理论框架与指标体系构建
2.1 理论框架
人类与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产活动必须以保护自然环境为前提。生态经济学理论认为,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生态环境的有限性,强调经济与环境应实现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资源的有限性以及社会、环境的有机结合,追求经济效率、社会公正和环境可持续性。生态系统健康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直接影响区域高质量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揭示了生态系统健康与经济发展必须相互协调[18]。生态系统健康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通过压力、状态和响应表现,既支撑又限制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资源[19]。社会经济发展为生态系统健康提供了资金和技术支持,通过经济实力、结构、活力和生活水平衡量[20],经济状况的稳定和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都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推动生态系统健康的优化(见图1)。因此,为促进黄河流域甘肃段的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必须妥善处理生态系统健康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
2.2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课题前期研究成果[21],基于PSR模型综合考虑流域生态系统的自然、社会和经济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和制约关系,从压力、状态和响应[22]3个方面选取17个指标构建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
1)压力。用于衡量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压力。人口密度增大,通常会伴随着更多的土地利用、资源消耗、污染排放等活动,带来的压力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就可能出现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农业是重要的生计来源,然而过度的农业活动会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化肥和薄膜的过量施(使)用会导致土壤和水体的污染,破坏土壤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工业活动通常会产生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空气污染物,对水资源和大气造成污染。
2)状态。用于评估生态环境的当前状态。公园绿地面积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对城市生态环境和空气质量影响显著,在生态环境管理和可持续发展中单位GDP用水量至关重要,空气质量直接关系到公众的健康状况。
3)响应。用于衡量外界对生态环境问题所采取活动的有效性和成效。加强废水治理设施的建设和提升污水处理的能力,是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水体质量的关键措施;推进垃圾分类并增加垃圾处理设施的数量,提升固体废物利用率,对于降低环境污染和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具有积极意义;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不仅有助于减少土壤侵蚀,还能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持农田的可持续利用。
2.3 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涵盖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需要协调各个领域的发展,实现社会全面进步。要全面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不能只考虑经济指标,而应综合考虑各方面的指标。本研究从经济实力、经济结构、经济活力和生活水平[23]4个方面选取20个指标构建黄河流域甘肃段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见表3)。
1)经济实力。指一个国家、地区或个人在经济方面的能力和资源,可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力和竞争力。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经济密度可以反映经济的总体规模和分布情况,而固定资产投资和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可以反映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和政府财政状况。
2)经济结构。反映国民经济组成和发展水平,通过分析经济结构可以了解经济的基本特征、发展趋势以及对资源利用和环境的影响。
3)经济活力。综合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系统的生机、活力和竞争力,代表了经济的活跃程度、创造力和增长潜力。
4)生活水平。综合反映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包括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消费结构、医疗保障等方面的情况。
3 结果与分析
3.1 生态系统健康综合指数
2011—2021年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系统健康综合指数见图2。
2011—2021年黄河流域甘肃段整体生态系统健康综合指数呈上升趋势,从0.28上升至0.36,年均增长2.55%。在此期间,政府加强了对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环境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非法排污、乱采滥挖等行为,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同时,推动了生态修复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提高了生态治理的效果和效率。此外,政府还实施了水土保持、退耕还林还草、湿地保护等一系列生态治理工程,这些工程的实施不仅有助于改善黄河流域甘肃段的生态环境,而且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011—2021年各市(州)生态系统健康综合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受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环境治理措施和公众意识等影响,各市(州)生态系统健康综合指数变化趋势存在差异。
兰州生态系统健康综合指数远高于其他市(州)。在农业生产方面,单位面积化肥施用率和单位面积塑料薄膜使用率年均下降1.15%和25.84%,表明农业生产中化肥和塑料薄膜的施(使)用逐渐减少,减轻了对土壤和水体环境的影响。在工业生产方面,工业废水排放率年均下降8.08%,表明工业生产废水得到了有效管理和治理。单位GDP工业污染物排放量方面,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粉)尘排放量年均分别下降24.69%、22.77%和10.80%,表明在工业发展过程中,排放控制较为有效。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年均增长7.29%,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年均增长2.46%,表明城市绿化水平显著提高。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时间占全年比重年均增长2.05%,表明空气质量有所改善。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年均增长4.16%,表明污水处理能力不断提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年均增长0.54%,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率年均增长1.43%,说明废物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与其他市(州)相比,甘南生态系统健康综合指数较低,原因可能是高海拔山区的自然条件限制了其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1)人口密度年均增长率仅为0.04%,相对较少的人口和有限的经济资源对该地区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有一定影响。2)生活污水排放率年均增长0.12%,城市化进程加速及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生活污水排放增加。3)单位面积塑料薄膜使用率年均增长14.78%,可能与农业生产方式的调整等因素相关。4)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年均减少5.11%,表明工业部门对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呈下降趋势。
3.2 经济发展综合指数
2011—2021年黄河流域甘肃段经济发展综合指数见图3。
2011—2021年黄河流域甘肃段整体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呈上升趋势,从0.23上升至0.31,年均增长2.89%。在此期间,首先,政府针对黄河流域甘肃段的经济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如优惠贷款和税收减免等,为当地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促进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其次,政府加大了对交通、水利和能源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提升了黄河流域甘肃段的综合承载能力、交通条件和能源供应体系,为当地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提供了有力保障,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再次,政府积极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同时大力培育新兴产业,为当地经济带来了新的增长点,推动了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最后,政府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鼓励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同时,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2011—2021年各市(州)经济发展综合指数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从年均增长率来看,各市(州)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年均增长均为正,各市(州)经济发展处于上升趋势。
总体来看,兰州在经济、产业结构、城市化、创新活动、人民生活水平等多个方面具有优势。截至2021年,兰州经济密度为2466.63万元/km2,表明其经济布局较为集约,资源利用更为高效;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为48.42%,表明其对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投入较大;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8.56%,意味着地方财政相对充裕,有助于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为63.59%,表明其产业结构以服务业为主,有助于提高经济的综合效益;城镇化率为83.56%,表明城市化进程相对较快;成功实现创新的企业数占开展创新活动企业数的比重为93.46%,且RD人员占年末常住人口比重为0.72%,表明该地区拥有大量的创新活动和研发人员,促进了科技创新,提升了产业竞争力。
与其他市(州)相比,临夏经济发展综合指数较低。截至2021年,该地区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为17677元/人,反映了其整体经济水平相对较低;经济密度为455.84万元/km2,表明其经济布局相对分散,资源利用程度相对较低;城镇化率仅为38.01%,说明城市化进程相对滞后,城市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3.3 生态系统健康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评价
国家实施“十二五”规划、“十三五”规划和“十四五”规划对研究区的生态系统健康和经济发展产生了决定性影响,本研究选择2011—2015年、2016—2020年和2021年3个时段(点)对研究区进行综合分析。
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系统健康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见表4。黄河流域甘肃段2011—2021年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2011—2015年从严重失调上升为中级协调,2016—2020年从中级协调上升为良好协调,2021年表现为优质协调。
近年来,国家对于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给予高度重视,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与战略规划,甘肃段作为黄河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受益于这些政策的实施,生态系统健康与经济发展得到了有效的协同推进;政府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施了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生态修复等一系列工程,有效地改善了区域的生态环境,提升了生态系统健康水平,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基础;随着经济的发展,该地区逐步从传统的资源依赖型经济向绿色、低碳、循环型经济转变,通过发展新兴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方式,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积极引进和研发新技术,在生态系统健康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生态治理,不仅提高了治理效率,也增强了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各市(州)耦合协调度整体偏低(见图4)。2011年甘南和临夏为严重失调,白银、定西、平凉和武威为轻度失调,天水和庆阳为濒临失调,兰州为良好协调。其原因为:甘南生活污水排放率达到96.33%,表明水体受到污染,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单位GDP用水量为4×10-2m3/元,表明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达到96.09%,表明过度的固定资产投资,导致资源分配不合理;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4.21%,表明财政收入相对不足;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09%,表明就业机会相对较少,城乡发展不平衡。临夏单位GDP用水量较大,为2.84×10-2m3/元,表明水资源利用效率相对较低;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为108.51%,表明过度的固定资产投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当地的经济发展;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时间占全年比重为86.6%,表明空气质量不佳,对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5.31%,反映出财政收入相对不足。白银、定西、平凉和武威等地区资源相对紧缺,经济发展受到一定限制。兰州位于黄河中游地区,资源相对较丰富,经济发展相对较为繁荣。白银、定西、平凉、武威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主要以农业为主,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分别为11.21%、28.29%、20.64%和24.56%。相较之下,兰州产业更为多样,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为48.27%,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为48.78%。受地理条件和资源限制,白银、定西、平凉和武威等地在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方面的力度相对较低。相反,兰州对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的关注和投入相对较大,生态系统健康程度相对较高。2011—2015年各市(州)耦合协调度均有所上升,由严重失调上升至轻度失调的比例为22.22%,由轻度失调上升至濒临失调的比例为33.33%,由濒临失调上升至勉强协调的比例为22.22%,由良好协调上升至优质协调比例为11.11%。2015年甘南和临夏由严重失调上升为轻度失调,定西、平凉和武威由轻度失调上升为濒临失调,白银由轻度失调上升为勉强协调,天水和庆阳由濒临失调上升为勉强协调,兰州由良好协调上升为优质协调。其原因为:政府加大了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投入和政策支持,特别是对严重失调地区甘南和临夏进行了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以促进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经济发展的协调;定西、平凉、武威和白银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2015年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分别为52.95%、45.02%、39.37%和41.68%,促使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提升,从而使得耦合协调度得到提升。
2016—2020年,除甘南和临夏外其他市(州)耦合协调度均有大幅上升,生态系统健康和经济发展趋于协调。2020年庆阳下降为濒临失调,临夏由轻度失调上升为濒临失调,定西由濒临失调上升为初级协调,武威由濒临失调上升为勉强协调。该时段耦合协调度由轻度失调上升至濒临失调的比例为11.11%,由濒临失调上升至勉强协调的比例为22.22%。其原因为:部分地区进行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特别是从重工业向绿色、低碳发展模式转变,影响了当地经济发展和生态系统的协调程度。
2021年,甘南为轻度失调,临夏为濒临失调,兰州为优质协调,其他市(州)处于勉强协调(占66.67%),整体上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系统健康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不高。
4 结论及政策建议
4.1 结论
基于2011—2021年数据资料,采用PSR模型构建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环境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从经济实力、经济结构、经济活力和生活水平4个方面构建黄河流域甘肃段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综合指数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两者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结果显示:1)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系统健康综合指数呈上升趋势,从0.28上升至0.36,年均增长2.55%,各市(州)生态系统健康综合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受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环境治理措施和公众意识等因素的影响,各市(州)生态系统健康综合指数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兰州最高而甘南最低。2)黄河流域甘肃段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呈上升趋势,从0.23上升至0.31,年均增长2.89%,各市(州)经济发展综合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兰州在经济发展方面表现出较为突出的优势,而临夏则面临着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挑战。3)黄河流域甘肃段耦合协调度2011—2015年从严重失调上升为中级协调,2016—2020年从中级协调上升为良好协调,2021年表现为优质协调。各市(州)两系统耦合协调度整体偏低。不同市(州)耦合协调状态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状况密切相关;甘南和临夏存在生活污水排放率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低等问题,而兰州则展现出较好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状态;各市(州)的产业结构、资源利用情况等因素也影响着其生态系统健康和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
4.2 政策建议
1)平衡现实中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在经济发展实践中,欠发达地区政府往往面临着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等方面的考核压力,把更多资源和关注度倾斜至经济发展领域,生态环境保护常被忽视,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重经济,轻生态”的倾向,引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健康不协调的问题。因此,地方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必须从长远的视角出发,审慎权衡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关系。
2)夯实地方经济基础。夯实经济基础为生态保护提供物质基础,需要注重发展现代产业、推动集体经济发展,从而提升地方的环境治理效率。经济基础得到发展,才能支撑起相关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从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部分欠发达地区普遍存在资源有限和技术落后的现象,往往依赖传统产业,这些产业对环境的影响通常比较严重,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因此,地方政府应引导产业结构升级,推动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状况,还应当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组织的作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通过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形式,推动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产业的绿色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3)加大生态环境治理资金投入力度。政府应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并全面统筹生态建设资金的配置,着重增加对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从而提升资金运用的整体效能与综合效益;积极开展金融扶持举措,完善扶贫贴息贷款制度,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提供林权抵押贷款服务,以此促进社会资本多元化参与生态建设;还须不断优化投资政策,逐步提升水土流失治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等生态建设工程的投资标准,以强化生态治理效果;应坚持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并逐步提高补助标准,以激发各方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
4)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参与度。应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平台,加大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宣传力度,营造爱护、建设生态环境的浓厚氛围;可通过举办植树节、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世界湿地日等活动,提高全社会对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将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作为普及生态知识的重要场所,让公众在亲身参与中提升生态文明素养;建立和完善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激励机制,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共同推动生态保护与建设事业取得更大成效。
参考文献:
[1] 王淑佳,孔伟,任亮,等.国内耦合协调度模型的误区及修正[J].自然资源学报,2021,36(3):793-810.
[2] 廖重斌.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热带地理,1999(2):76-82.
[3] WEICKKE.EducationalOrganizationasLooselyCoupledSys? tems[J].AdministrativeScienceQuarterly,1976(21):1-19.
[4] UMBERLANDJH.ARegionalInterindustryModelforAnal? ysisofDevelopmentObjectives[J].PapersandProcessingof RegionalScienceAssociation,1966,17(1):65-94.
[5] COSTANZAR.TheValueofEcosystemServices[J].Ecological Economics,1998,25(1):1-2.
[6] 李京梅,韩然然,许志华.海洋生物多样性损害与沿海地区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J].生态学报,2022,42(11):4665-4675.
[7] 武振国,李雪敏,李艺格.资源型地区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交互关系的时空变化:以内蒙古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2,36(11):41-48.
[8] 崔宁波,巴雪真.黑龙江省耕地生态安全压力与农业经济发展的脱钩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21,28(5):308-315.
[9] 刘红琴,徐安琪.产业结构演进和生态文明建设耦合的时空规律研究:以西南地区为例[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44(3):41-47.
[10] 李文琼,代书勤,张辉,等.环境RNA技术在水生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监测中的应用[J].海洋科学,2023,47(8):90-100.
[11] 贾丹,覃发超.政策驱动下孙水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J].西北林学院学报,2022,37(6):258-265.
[12] 姜磊,柏玲,吴玉鸣.中国省域经济、资源与环境协调分析:兼论三系统耦合公式及其扩展形式[J].自然资源学报,2017,32(5):788-799.
[13] 郭向阳,穆学青,丁正山,等.城市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协调效应及动态关系:以曲靖为例[J].经济地理,2020,40(7):231-240.
[14] 周文慧,钞小静.黄河流域数字基础设施、经济发展韧性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耦合协调发展分析:基于三元系统耦合协调模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3,37(9):1-9.
[15] 王富喜.山东半岛城市群人口-土地城镇化质量测度与协调发展研究[J].地理科学,2020,40(8):1345-1354.
[16] 徐丽婷,姚士谋,陈爽,等.高质量发展下的生态城市评价: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地理科学,2019,39(8):1228-1237.
[17] 苏胜亮.宁夏回族自治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21,28(2):367-374.
[18] 任保平,李培伟.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与生态保护耦合协调的现代化治理体系[J].人民黄河,2023,45(9):4-11.
[19] HAROLDLevrel,CHRISTIANKerbiriou,DENISCouvet,etal.OecdPressure?State?ResponseIndicatorsfor ManagingBiodiversity:ARealisticPerspectiveforaFrench BiosphereReserve[J].BiodiversityandConservation,2009,18(7):1719-1732.
[20] 刘某承,苏宁,伦飞,等.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综合评估指标[J].生态学报,2014,34(1):97-104.
[21] 罗鹏,谈存峰,齐婷婷.基于PSR模型的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及预测[J].水土保持通报,2024,44(3):180-189.
[22] 魏竞超,李自涵,董媛媛.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的黄河流域环境安全评价体系法治化研究[J].中国环境监测,2023,39(1):19-28.
[23] 葛娟娟,杨胜天,孜比布拉·司马义,等.基于耦合的经济与生态系统演变分析:以新疆博乐市为例[J].环境保护科学,2020,46(6):48-54.
【责任编辑 张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