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以及逻辑分析法等方法,探讨体育强国背景下群众体育赛事组织与管理,针对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实践对策。研究认为,群众体育赛事是推动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动力,是推动民众体质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能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困境:群众体育赛事管理主体协同不足、政策制定缺乏针对性、群众体育赛事活动标准体系有待完善、赛事后勤保障机制不健全。高质量发展路径:明确赛事管理机制,多元主体协同参与;丰富竞赛项目,满足群众赛事参与需求;加强赛事风险防范,构建赛事安全管理机制;构建赛事标准体系,推动赛事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体育强国" 群众体育赛事" 体育发展" 组织管理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02-(2025)-03-035-3-ZQ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战略全局,高度重视体育事业改革发展,对体育强国建设、全民健身工作进行了顶层设计和系统部署。2014年,随着印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再次将“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助力健康中国建设”作为战略任务推动落实。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落脚点在于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以及学校体育协调发展,解决当下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群众体育发展既是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石,同时又是我国体育强国建设的关键着力点,对于推动体育强国全局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随着当下我国体育强国建设进入攻坚阶段,我国群众体育亦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能够有效推动国民体质健康,促进民众体育参与。群众体育赛事作为群众体育发展的重要一环,是增加群众体育发展活力、推动全民健身的重要形式。在体育强国以及全民健身战略推动下,我国群众体育赛事发展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突出表现在赛事不断增多,赛事水平以及赛事规模不断提升,赛事成为我国民众体育参与的重要依托形式。群众体育赛事高质量发展必然离不开高水平的赛事组织与管理,这能够推动赛事长远可持续发展。对于体育赛事而言,在关注赛事本身的同时应更多关注赛事管理与组织建设。本研究立足于体育强国战略,对当前我国群众体育赛事组织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我国群众体育赛事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1、我国群众体育赛事发展逻辑动因
1.1、群众体育赛事是推动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动力
体育强国建设“强”在全面,力求将我国体育事业打造成为全面发展之态势。体育强国建设重点要解决的就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体育事业主要以竞技体育为核心,强调奥运争光,提高我国国际影响力。在此背景下,我国自20世纪以来的体育发展工作聚焦于竞技体育战略,在较大程度上对于学校体育以及群众体育重视度不够,资源投入较为有限。推动群众体育发展,能够弥补体育事业发展短板,同时能够反哺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群众体育赛事作为群众体育发展的重要一环,具有综合性、带动性等特点,能够活跃群众体育发展氛围,营造良好的群众体育发展态势,让更多人参与体育竞赛,培养民众体育兴趣。
1.2、群众体育赛事是推动民众体质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与体育赛事的重要价值在于能够推动民众体质健康发展,提升体质健康水平,解决不良健康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尤其是在城市地区,工作节奏快、工作强度大,导致人们长期缺乏体育锻炼。通过参与体育赛事,能够培养体育参与兴趣,提高体质健康水平。近些年来,我国党和政府高度关注我国国民体质健康问题,突出强调要构建全民健康促进体系,围绕当下民众体质健康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集中整治,推动民众体质健康发展。体育具有多元价值,对于参与者而言能够有效提高体质健康水平。目前在我国群众体育赛事发展中,强调发挥赛事的多元促进价值,聚焦于多层面、多角度。
1.3、群众体育赛事能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群众体育赛事具有综合带动性,能够推动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拉动体育消费,助力经济社会发展。我国拥有规模庞大的体育消费潜力,尤其在群众体育以及大众健身领域,群众体育赛事快速发展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例如,对于体育器材制造而言,群众体育赛事不断增多,对于体育用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大,能够有效促进体育制造业快速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高体育产业发展水平。此外,举办大型群众体育赛事能够促进更多人参与,带动赛事举办地周边餐饮、住宿、文娱等相关产业发展,提高居民收入,带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例如,我国乡村系列体育赛事,相关品牌体育赛事如“村BA”等,吸引大批游客参与,有效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周边民众能够借此契机进行相关手工艺品销售、特色小吃零售等,提高经济收入。
2、我国群众体育赛事组织与管理的现实困境
2.1、群众体育赛事管理主体协同不足
我国群众体育赛事在发展过程中涉及诸多管理主体,如体育部门、体育协会、体育社会组织等。不同管理主体在赛事发展中承担着不同任务,对于推动群众体育发展而言具有重要意义。群众体育赛事作为一个巨大的体系,对管理主体协同能力提出较高要求。任何一项体育赛事的举办都需要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承担各自责任,推动群众体育赛事高质量发展。实践中,群众体育赛事管理主体协同不足,各主体权责不清晰,不利于赛事发展。一方面,相关管理主体更为关注于自身发展利益,赛事发展中重点从自身利益出发;另一方面,缺乏有效协同管理机制,各主体之间协商不足,未能够建立共建共享的协同发展机制。例如,在大型群众体育赛事举办过程中,体育协会寄希望于通过赛事达到宣传项目推广的目的,因此赛事宣传更多聚焦于项目推广;然而体育部门着眼于全民健身战略推进,工作重点在于赛事实践落地。在此背景下,各管理主体未能将工作重心放置于赛事发展中,赛事发展凝聚力不足,无法有效发挥多元管理主体的优势。
2.2、政策制定缺乏针对性
针对群众体育赛事,我国出台了诸多利好政策,从宏观与微观层面上指导我国群众体育赛事发展。由于我国各地区群众体育赛事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相关政策在推进过程中存在针对性不高的问题。我国出台了相关宏观政策,如国家体育总局等出台相关政策,能够从我国群众体育赛事全局部署方面进行有效指导,但各地区群众体育赛事发展规模、水平等存在较大差异。例如,我国东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较好,群众体育赛事发展水平较高,然而中西部地区群众体育赛事发展依然不尽如人意。在此背景下,地方政府制定群众体育赛事发展政策缺乏地区针对性,忽视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群众体育发展水平等,在政策落地执行中遇到较多困难。此外,由于目前部分地区缺乏相关政策,政府管理部门对于政策制定较为匮乏,长期依赖国家宏观层面体育政策,无法有效指导本地区群众体育赛事发展。
2.3、群众体育赛事活动标准体系有待完善
当前,随着我国群众体育快速发展,与之相匹配的群众体育活动标准制度体系建设较为滞后,不利于群众体育赛事高质量发展。第一,赛事标准制定主体模糊。对于群众体育赛事活动标准建设而言,目前尚未成立专门的标准制定主体,相关主体尚未能够积极参与到标准制定中去。从目前发展现状来看,我国国家体育总局已着手开展相关标准制定工作,但现阶段依然无法有效满足群众对体育赛事发展的实际需求。例如,赛事内容体系较为复杂,赛事活动类型多元,完成赛事活动标准制定工作量较大,无法有效服务于群众体育赛事发展。第二,开展时间较短的新兴运动项目,如山地越野、搏击、综合格斗、翼装飞行等,尚未形成成熟的技术标准,监管难度较大。诸多新兴体育项目,项目发展基础较为薄弱,相关部门对于赛事发展标准缺乏明确认识,导致赛事发展混乱,赛事管理机制落后。
2.4、赛事后勤保障机制不健全
赛事后勤保障是群众体育赛事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赛事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赛事后勤保障涉及诸多方面,如餐饮住宿、安全防范、器材维护等。高水平赛事后勤保障能够提高赛事影响力,推动赛事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群众体育赛事后勤保障作为薄弱一环,涉及诸多方面。第一,赛事风险防范机制薄弱。例如,对于山地户外跑、越野跑、公开水域游泳等群众体育项目,参赛风险系数较高,对安全管理提出更高要求。目前我国户外群众体育赛事安全问题频发,成为制约赛事可持续发展重要因素。由于赛事管理方安全防范机制薄弱,运动员参赛风险系数较高,赛事后勤管理维护机制薄弱。例如,部分户外游泳赛事救生员业务水平不高,救生员数量不足等。第二,场地器材维护不到位。对于大型群众赛事而言,比赛强度大,比赛场次多,要求场地器材维护能够持续跟进。由于赛事管理方重视度不够,对场地器材的维护不到位,影响赛事发展,同时不利于提升赛事知名度。
3、体育强国背景下群众体育赛事组织与管理高质量发展路径
3.1、明确赛事管理机制,多元主体协同参与
第一,充分发挥多元管理主体力量。群众体育赛事涉及多部门协同合作,需要发挥不同管理主体力量,从而有效提升赛事发展水平。因此,对于多元主体而言,今后应实现协同合作,从而有效发挥集体合作力量。以体育部门为例,体育部门具有较为丰富的体育资源,在组织群众体育赛事过程中能够发挥其专业力量,在裁判员选配、赛事管理等方面进行优化。因此,在赛事举办过程中,体育部门应积极作为,针对赛事发展现实需求与其他部门进行积极对接,从而有效提高赛事专业化水平。第二,建立协同合作机制。地方政府在推进群众体育发展过程中,应推动建立多元主体协同的发展机制,实现共建共享,重视多方主体现实利益,从而有效摆脱多主体协同存在的现实困境。基于此,各地群众体育赛事管理部门应建立协同管理机制,共建共享,加强协作与交流。
3.2、丰富竞赛项目,满足群众体育参与需求
第一,明确群众体育参赛需求。不同地区具有相应的体育发展传统,在相关体育项目方面亦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各地区在发展群众体育赛事中应明确群众普遍喜爱的体育项目,以此来作为办赛重点。各地区体育部门、体育协会在开展群众赛事过程中应对本地区进行调研,了解群众普遍喜爱的体育项目,把握本地区赛事发展现状,从而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项目选择,开展群众体育项目。第二,拓展参赛项目内容。篮球、羽毛球等项目作为群众普遍喜爱的体育项目,在我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对于以上项目而言,各地区应积极开展,提高赛事发展水平。然而目前随着我国体育快速发展,涌现出较多新兴体育项目,趣味性以及竞技性较强,能够有效满足群众体育发展需求。例如,网球、轮滑、飞盘等项目趣味性较强且易于组织,能够有效提高群众体育参赛兴趣。因此,各地区在开展群众体育竞赛过程中,应着眼于全面发展战略,将多元竞赛项目纳入群众体育赛事体系中去,从而能够实现赛事可持续发展。
3.3、加强赛事风险防范,构建赛事安全管理机制
第一,加强赛事风险防范。对于户外运动赛事而言,尤其对于游泳类、山地越野跑等项目而言,项目风险较大,需要高度关注。因此,赛事管理部门应对赛事存在的风险进行提前预知,针对不同风险因素制定紧急预案,从而有效对各类风险做出预案。关键点在于要成立相关工作小组,突出强调各类紧急预案,实现协同合作。例如,对于游泳类赛事应强化游泳救生员配置,配置应对各类游泳风险的医疗资源,促进救治能力提升。第二,重视赛事审批。尽管近些年来我国在群众体育赛事举办上简政放权,在赛事审批方面相对宽松,但对于相关风险性较高的群众体育赛事依然要加强审批,明确赛事风险,对相关赛事承办资格、赛事风险防范机制等进行深入了解,明确赛事举办相关安全管理机制,有效保障赛事开展。例如,赛事举办方可通过提交相关赛事安全报告,对主要赛事存在的问题、防范机制进行公开,从而使体育部门能够有效了解各类安全风险。
3.4、构建赛事标准体系,推动赛事可持续发展
第一,以政府部门为主导,积极开展赛事标准化研究工作。国家体育总局作为我国体育发展事业重要核心主导,对于推动群众体育赛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政府部门应积极开展相关赛事标准化研究工作,对于不同项目开展标准进行明确,制定相关标准体系,有效引导群众体育赛事开展。例如,针对不同规模群众体育赛事,在赛事后勤保障、场地条件、安全保障等方面进行标准化制定,推动各级办赛主体能够以此作为依据,开展群众体育赛事活动。第二,积极贯彻落实赛事标准体系内容。在我国出台相关宏观群众体育赛事标准体系的基础上,各地应积极回应,由地方体育局牵头,组织本地区相关体育协会、赛事管理部门等进行积极交流合作,针对相关标准体系进行互动,从而有效指导赛事发展实践。
参考文献:
[1]冯振伟,曾雨.加快建设体育强国背景下数字赋能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研究[J].体育科学,2023,43(04).
[2]崔皓.数智赋能群众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国际经验与中国策略[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7(04).
[3]蔺灵茵,都晓娟.我国城市群众体育赛事与社区体育活动的共生发展[J].湖北体育科技,2021,40(07).
[4]徐文,姚辉波,李冲.群众体育赛事赋能乡村振兴的逻辑理路、问题审视与推进向路[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24,38(05).
[5]董玉杰.体育强国视野下体育赛事组织管理与优化策略[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3(11).
[6]王戬勋,沈克印.群众体育赛事高质量发展的变革机制与推进策略[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20,36(04).
[7]谭珍科,聂应军,刘炜鑫,等.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中国群众体育赛事举办影响主因子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21,4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