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文化水准和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大幅提升,但群众普遍仍未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的绝对相互依存关系。面对我国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和资源约束趋紧的严峻形势,“美丽中国”应运而生。
“美丽中国”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概念,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美丽中国”首次纳入五年计划。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美丽中国”概括了我国未来的发展目标和实践途径,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中国的具体体现。它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需求,展现了党和国家的科学发展理念的新境界,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旨在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通过建设生态文明,改善人民福祉。
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在农村地区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综合性工作。它涉及优化乡村人居环境、发展乡村生态经济、培养村民生态意识以及健全乡村生态制度等多个方面。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生态优先、科学规划、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原则下,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实现乡村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塑造美丽乡村新形象。广大乡村地区是我国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人们在乡村生产生活过程中注重保护生态环境,不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建设好乡村的生态文明可以实现整个国家的生态文明。
“美丽中国”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两者都是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反映了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理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石。
“美丽中国”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美丽中国”是构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先决条件。它提供了宏观的政策导向和战略指引,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方向和目标。乡村生态文明则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基石。乡村地区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直接影响到“美丽中国”目标的实现。“美丽中国”和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美丽中国”建设推动了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通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乡村地区可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村民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又进一步促进了“美丽中国”目标的实现。乡村地区的生态环境改善、生态经济发展、生态文化弘扬等,都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美丽中国”这一概念,不仅是对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简要总结,更是我国发展的战略性目标。它构建了一个关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宏伟蓝图,着重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在乡村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征程中,“美丽中国”鼓励将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视为生态系统保护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为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缔造美丽宜居的生存环境提供了全面的支撑。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虽然发生了变化,但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并未改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据统计,乡村占据了我国国土面积的绝大部分。这意味着乡村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整个国家的生态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关键因素之一。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的国家,乡村地区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系统。这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也为实现“美丽中国”的愿景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因此,建设“美丽中国”最好的抓手在乡村。
1.建设“美丽中国”的意义
首先,建设“美丽中国”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建设“美丽中国”有助于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通过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可以塑造发展新动能,促进有效率的、公平的、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这不仅有助于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还能增强国家的整体竞争力。其次,建设“美丽中国”旨在让人民群众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建设“美丽中国”有助于提升人民生活水平。通过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首先,乡村地区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乡村地区是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态环境的重要保护区。因此,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其次,拥有丰富的自然风景和旅游资源的乡村地区是发展农业、旅游业的理想场所。通过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可以促进乡村经济发展,让村民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同时,改善村民的生活水准,提高生活质量,促进乡村振兴,推动乡村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西安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