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出现了不少“假律师”,专门针对中老年打工者行骗。这些不法分子通过夸大其词的宣传,声称没有打不赢的官司,诱骗有维权需求的打工者支付600元至2000多元的“代理费”。一旦拿到钱,他们便立即将受害者拉黑。这种诈骗行为已波及陕西、安徽、甘肃等多个省份,导致百余位打工者受骗。
“假律师”行骗,“真律所”背锅
“假律师”横行,真律师黄文得也深受其扰,遭遇了一场长达10多个月的“李逵抓李鬼”事件。他所在的河南鼎厚律师事务所被“假律师”冒用名义,导致无辜背锅。
一位来自河南新密的侯先生,声称与该律所有委托关系,并出示了电子版《授权委托书》。然而,黄文得一眼看出这是份伪造公函,因为律所早在2023年4月27日就更换了公函格式。侯先生的投诉让黄文得警觉,他立即展开调查,并发现了更多“假律师”线索,这些受害人遍及全国,且均为文化程度不高的中老年打工者。他们希望通过网上律师讨回几千至数万元的打工钱,结果不仅没成功,还损失了咨询费、律师费,耗时半年甚至更久。
因律所名义被“李鬼冒用”,河南鼎厚律师事务所今年以来多次前往陕西、安徽等地与被害人见面、调取证据、向公安机关报案。但因为数额较小、案情复杂、管辖争议、被调查人又伪造证据及虚假陈述,增加了维权和打假的难度。
承诺“很美丽”,套路“很粗暴”
“假律师”们的承诺往往十分美丽,但套路却相当粗暴。他们利用受害者的心理和法律信任,编织剧本、设置台词,一步步引诱受害者上钩。例如,有的“假律师”会先以发律师函为由收取一笔费用,然后以各种理由催促受害者继续支付更多的费用,但等所有费用支付完毕后,却消失得无影无踪。
为什么每次都是支付到2800多元,“假律师”就突然不见了?黄文得表示,由于法律规定诈骗公私财物价值3000元以上才能认定为数额较大,因此这些“假律师”通常会钻法律的空子,将每次诈骗的金额控制在3000元以下,以避免被立案调查。此外,他们往往采用网络诈骗、异地诈骗的方式,增加了维权和打假的难度。
“假律师”之所以横行,也在于背后的生意链。一名假冒河南鼎厚律师事务所律师名义的“假律师”,其名下有多家带有“法律咨询”字样的企业。这些企业仅仅登记注册不到一年就注销,同时还共用一个办公室。
呼吁联合打假,提高个人防范意识
针对这一乱象,有关人士呼吁相关部门整治网络法律宣传的环境,并采取“联合打假”行动,将各路“假律师”绳之以法。实际上,一些打工者的诉求通过正常的维权渠道是可以得到妥善解决的,但“假律师”们却故意曲解法律条文、炫耀与执法机关的“特殊关系”,使出种种伎俩忽悠打工者。他们甚至公然盗用、冒用正规律师事务所的名义,伪造律师证、律师函等文件。
近年来,日益猖狂的“假律师”现象已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例如,四川泸州警方成功打掉了一个以法务公司为幌子实施诈骗的犯罪团伙,该团伙通过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伪造查询申请人信息和国家机关印章等手段,制作假冒证明资料,从中非法获利100余万元。
相关法学专家提醒劳动者遇到相关问题时应通过正规维权渠道解决,避免上当受骗。对如何识别“假律师”,专家建议打工者可以查阅律师执业证、咨询当地司法局或律师协会等方式进行核实。此外,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对网络法律宣传的监管力度,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防范能力。
(摘自《工人日报》2024.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