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种徽章重温一段烽火传奇

2025-02-13 00:00:00孙熠川孙卫武
中国收藏 2025年2期
关键词:铜质云和县分厂

抗战时期,浙江省政府南迁丽水,省城杭州部分铁工厂的技术工人也随同机器一同南撤到丽水大港头镇以及云和县小顺村开办兵工厂,即浙江省铁工厂。这座诞生于战时的兵工厂开辟了浙江省自主制造武器的历史,并一度成为东南抗日前哨重要的军工企业。

从1938年创设到1942年内撤至福建南平,这座兵工厂在炮火声中经历了五载春秋。

工厂徽章十二种

专事生产兵器的浙江省铁工厂曾有徽章多种,主要用作工厂工人、来宾的身份证明,因为制作精美、题材独特而深受藏家追捧。据笔者统计,主要品种如下:

(1)正面“浙江省铁工厂”,蓝色字体蓝色外圈,金色波粼底纹,铜胎珐琅彩别针式,现藏浙江省档案馆。

(2)正面“浙江省铁工厂来宾证”和齿轮图案,蓝白色铜胎珐琅彩挂链式。

(3)正面“浙江省铁工厂第一厂”,上方有国民党党徽图案;背面印“出外证”,图案同正面,下有编号NO:030;直径2.85厘米,铜质。

(4)正面“浙江省铁工厂第一厂”,上方有国民党党徽图案;背面印“领物证”,下有编号NO:□□□。

(5)正面“浙铁二厂”,机关枪和工厂厂房烟囱图案;背面编号4008;直径3.2厘米,铜质。此徽章有两种款式,一种是顶部穿孔挂链,一种是背面锡焊别针,背阴刻“机械士”三字。

(6)正面的中间印“浙江省铁工厂”,上方为工厂厂房烟囱图案,下面为“三”字,也可以理解为“工”字,绿色底板,图案为红黄相间,铜胎珐琅彩挂链式,现藏浙江省档案馆。

(7)正面“浙江省铁工厂勤劳员工奖·主席黄绍竑”,背面编号18,镀铬;直径4.35厘米,铜胎珐琅彩别针式,图案由蓝、白、红、金四色组合设计。

(8)“绍”字银质徽章,徽章主体呈圆齿形,边框为多重三角形几何叠角,立体感强,尺寸不详,现藏浙江省档案馆。

(9)正面“浙江省铁工厂合作社”,齿轮图案,左右各有一个五星;背面编号2049;直径3.3厘米,铜质挂链式(据笔者所查,1939年7月20日,浙江省铁工厂第一厂合作社呈报改组为浙江省铁工厂合作社)。

(10)正面“浙铁借工具证”,中间图案为扁凿工具和4个五星;背素面;直径2.85厘米,铜质。

(11)正面“铁”字,外珠圈;背面编号4;直径2.35厘米,铜质。

(12)正面“铁”字,外线圈;背素面;直径2.6厘米,铜质。

制造兵器是首要

浙江省铁工厂诞生并崛起于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月13日淞沪会战打响,11月12日上海沦陷,日本侵略者的铁蹄随即踏上了浙江大地。12月6日,黄绍竑从山西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急调就任浙江省主席。为保存实力有利抗日,他出于战略考虑,第一道命令即是撤走在杭各机关的人员和物资,特别指出要抢运出在杭州各工厂的机器设备。

由于是抢拆抢运,不少机器无法及时拆除,导致运到钱江南岸的机器只有十分之三四。同年12月24日,杭州宣告沦陷,堆集在三廊庙码头上的机器全部弃置,加上军运紧张,机器沿途散置又损失了一批,运达金华时已不足十分之一,由于金华不断遭到日机空袭,于是又决定将机器转运到丽水。

1938年1月,浙江省建设厅先在丽水城北五宅底筹建“浙江省建设厅铁工厂”,并决定将机器运送到大港头镇,不少技术工人也抵达此地。经工人们日夜安装调试,有近20台机器可以生产作业。1938年春,省政府为了沿海工业安全,决定将温州、宁波的一些工厂也迁入丽水,充实技术力量。

如此一来,厂房、机器、技术工人都有了,但却没有需要生产的目标产品。黄绍竑认为此时应重视并着手进行制造武器。听说要制造武器抗日,工人们热情高涨,很快就试制出了木毂枪样品并获得成功,黄绍竑觉得可行,于是成立了工厂董事会,自己兼任董事长,黄祝民为总工程师兼厂长,于1938年3月16日正式开始批量制造兵器和修理库存旧枪械。

产量日增保管严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原有厂房已无法满足生产的需要,于是省建设厅决定重新布局,到云和县小顺村择地新建厂房。1938年9月,浙江省铁工厂在小顺村创办,并将浙江省建设厅铁工厂并入“浙江省铁工厂”,1939年5月正式投产。

随后,浙江省铁工厂相继建成分厂,云和县小顺村为一厂(总厂)专造步枪;丽水市大港头镇石玄头嘴村为二厂,专造机枪;三厂建在玉溪村,专事火药和枪弹生产;四厂设在大港头镇,专造企业机床设备和其他通用机械,以及担负新武器设计和试制任务。全厂职工最多时达4000多名,加上眷属达上万人,标志着战时浙西南一支新的产业工人队伍的崛起。

从1938年1月至1939年5月,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这座以18个技术工人、近20台机器起家的铁工厂,规模日益壮大,已形成四个分厂(含总厂)、1000多台机器,产品也从普通的“中正式”到仿造比利时FN1930步枪、精度极佳的“七七式”步枪,制造重武器、手榴弹和机关枪,并设立化工厂制造炸药,还成功制造出了当时的新武器——能够远距离发射的“七七式”枪榴弹。

根据1940年军械产销统计数据,浙江省铁工厂全年共生产步枪9918支、轻机枪497挺、手榴弹204037颗、炸药27023市斤、枪榴筒3118列、枪榴弹172476颗、刺刀3506把,以及水力发电机等。1941年还生产2门迫击炮、六斤地雷75副,产品远销至安徽、福建、广东、广西、贵州、甘肃等地。

由于浙江省铁工厂是抗战时期东南地区最大兵工厂,为了防止信息泄露,铁工厂制定了严格的厂区及整个小顺村的管理制度,比如出入厂区人员需佩戴不同的胸标、徽章等身份证明(即前文列举的十二种徽章),验明身份后方准进出,以确保厂区的绝对安全。

南迁福建寻生机

1941年秋,蒋介石在湖南召开第三次南岳军事会。国民政府要求各军工厂“兵工统一”“制式统一”,削减地方在武器装备生产方面的权限,将浙江省铁工厂“收归中央办理”,交由军政部兵工署接管。1942年3月,将制造兵器的第一、第二、第三分厂移交给兵工署,改为“军政部兵工署东南区第二分厂”。

1942年5月,浙赣战役爆发,日寇大举进犯,国民政府由此从松阳迁至云和县,并正式决定以云和县为临时省会,丽水地区一度成为浙江省抗战的总后方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丽水机场和铁工厂也成为日机新一轮轰炸的重点目标,致使铁工厂的生产受到严重影响。6月24日,日军占领丽水。为保证铁工厂的正常生产,7月,兵工署决定将铁工厂第一、第二、第三分厂的大部向内南迁福建南平县峡阳镇和西芹镇沙门,第三战区司令顾祝同下令将搬迁后的玉溪分厂引爆炸毁,以免资敌。

铁工厂第一、第二、第三分厂迁走后,留守在大港头的第四分厂留下的厂房和设备对外仍称“浙江省铁工厂”,以生产农用机械为主,兼生产配件及维修枪支。1949年5月,丽水解放,由江南区区署接管。8月,大港头铁工厂的机器设备大部移交给杭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职工返回杭州、宁波等地,留存的一小部分机器和工人为后来的丽水本地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猜你喜欢
铜质云和县分厂
基于文旅融合的“图书馆+民宿”实践与建议——以云和县“漫享书屋”为例
淮北选煤厂芦岭分厂浮选精煤高效降水实践
选煤技术(2021年3期)2021-10-13 07:33:32
电动汽车用铜质零件表面耐磨镀层的制备及性能
电镀与环保(2018年2期)2018-04-19 02:04:56
物理课堂教学设计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云和县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思考
商业类铜质收藏作品
中国摄影(2015年9期)2015-11-08 11:56:33
仪表
建筑与预算(2014年1期)2014-11-18 13:08:40
仪表
素描“周不累”
中国军转民(2014年9期)2014-03-07 08:21:14
云南金星分厂维修班获“全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中国农资(2013年27期)2013-08-15 00:4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