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4年度全球艺术品市场的战报陆续出炉。曾经业内对于该年度的艺术品市场并不乐观,那么实际交易情况又如何呢?我们试从国内、国际主要拍卖公司中国古陶瓷板块重要拍品的成交情况,来做一个局部的观察。
2023年市场上流行着一句话:这是过去最差的一年,但可能是未来最好的一年。因此在2024年,作为内地行业龙头的中国嘉德,其表现在同行眼中显得尤为重要,某种意义上就是在为2024年内地拍卖的走势定调。好在中国嘉德众望所归,以瓷器工艺品板块为例,春拍累计成交额2.7亿元,秋拍累计成交额2.16亿元,在2020年以后也算是较为不错的成绩,由此打破了市场的流言。
2024年,拍卖公司和藏家普遍采取更为务实和保守的做法,因此并没有像上一年度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这样的顶级重器上拍,该年全球中国古陶瓷拍卖也就告别了亿元时代,成交价位居前十的单品如表1所示。其中春拍占4项、秋拍占6项,下半年也没有出现滑坡的趋势,这对整个艺术品市场来说,是一种行情趋稳的信号。
在这份年度榜单所列瓷器中,笔者有幸为客户参与了其中一部分的竞价,也作为自媒体参加了其中几件的直播推广,并且和竞得或参与竞拍的藏家有过深度的交流。结合上述数据来看,2024年度高价位中国古陶瓷在国际上的成交情况具有以下特点:
价格区间明显下挫
从拍品价格来看,年度最贵的中国古陶瓷标的是伦敦苏富比11月6日释出的一对明嘉靖五彩鱼藻纹盖罐,以963万英镑成交,按单品均价则排第4。成交价最贵的中国古陶瓷单品是佳士得香港5月30日以7812.5万港元释出的一件望星楼旧藏的清雍正釉里红波涛锥拱苍龙教子图梅瓶。此外,嘉德香港10月8日释出一对清乾隆松石绿地粉彩桃纹盖罐,成交价为2583万港元,如果按标的价来算,也能进入前十。
相较于前一年,2024年度拍卖成交的高价位中国古陶瓷价格区间有明显下挫,与之相比,2023年度成交排第10位的清乾隆粉青釉浅浮雕五龙图梅瓶价格仍达4764万港元,可以排到2024年度单品第3位。而在2024年花2000万元购买一件中国瓷器,就能进入全球榜前十,这从另一个层面来讲,对藏家也是一种特殊的吸引力。
上述拍品中较受非议的是那对明嘉靖五彩鱼藻纹盖罐,因为相同品种在2017年的佳士得香港曾卖出2.14亿港元的高价,由此被一些人解读为中国古陶瓷行情严重下滑的证据。其实这种比较本身就显得很外行,须知每一件古代艺术品都饱含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的信息,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离开文化属性,物品本身的价值将大打折扣。就拿2017年这件明嘉靖五彩鱼藻纹盖罐来说,它不但先后经由胡惠春、乐从堂等众多名家旧藏,而且数次创下中国古陶瓷拍卖价格的世界纪录,是一件标志性的著名藏品。此外该品与2024年成交的盖罐在品相和品质上也有差异。因此,2024年这对明嘉靖五彩鱼藻纹盖罐的成交价完全在正常的价格区间,最多只能说未见惊喜——如果竞争激烈的话,这对拍品或许是有机会破亿元的。
高价位藏品多源自香港
从地域来看,年度最贵的中国古陶瓷TOP10排行榜中,1项来自英国伦敦,6项来自中国香港,3项来自中国内地。
近年来,欧美等中国古陶瓷传统货仓的出货量明显下滑,存量日渐萎缩。欧美能够遗存大量的中国古陶瓷是历史造成的。几十年来,随着中国古陶瓷的市场价格不断走高,加之欧美一代代藏家、古董经纪人的持续释出和陆续清仓,许多中国古陶瓷经历了一轮轮的换手。时值中国内地的经济腾飞,因此许多藏品流转到中国内地或香港。由于古陶瓷属于不可再生资源,近年内地又采取文物限制出境的政策,欧美地区的中国古陶瓷资源日趋稀少。其中需要警惕的是,随着欧美藏家退出中国古陶瓷的收藏,中国瓷器在世界艺术品收藏领域的地位将受到削弱。虽然文物回流非常重要,但是从全球金融一体化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等更高的维度来看,这也未必一定是乐观的事情。
香港的收藏市场主要建立于20世纪中期以后,至今也已经经历了两三代藏家的成长,精品瓷器的保有量较高。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香港藏家的藏品释出将是市场上高价位中国古陶瓷的重要来源,2024年在香港成交的多件高价位中国瓷器就分别出自区百龄和望星楼的旧藏。
中国内地的艺术品拍卖市场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正处在茁壮成长的阶段。一个国家国力的强盛和经济的发展必然伴随本国艺术品的回归和价格走高,这一现象在日本、韩国乃至越南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另一方面,目前国内收藏群体仍更多地将艺术品当作一种投资理财的手段,这使得国内藏家对一件艺术品的平均收藏时间要远远短于西方藏家,而频繁的换手率就难以实现艺术品的短期高回报。如2024年度内地成交的明宣德御制青花“永平安颂”高足碗距上次交易仅3年之隔,清雍正御制粉青釉双龙尊上一次拍卖则是在2017年。这表明中国内地的艺术品市场和藏家的收藏理念还不够成熟。当然,也可以反过来理解:随着经济大环境的向好,中国古陶瓷的价值还有非常大的增长空间,像古朝鲜白釉月亮罐那样的价格神话在中国瓷器中还从未出现。
业务和格局正在调整
从拍卖公司的具体情况来看,佳士得和苏富比是世界最老牌也是体量最大的艺术品拍卖公司,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佳士得香港和香港苏富比更成为中国古陶瓷拍卖交易的重镇和价格风向标。2024年度最贵的中国古陶瓷TOP10排行榜中有3件出自佳士得、3件出自苏富比,其地位至今仍未可撼动。
但即便是佳士得、苏富比这样的顶流公司,在经济下行周期,节约成本、务实经营仍成为业务调整的方向。我们可以看到2024年度佳士得香港、香港苏富比均已将原来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办的拍卖转移到自有场地,同时适当调整春秋大拍的规模,增加小拍和网拍的频次。明永乐青花四季花卉纹玉壶春瓶就释出于佳士得香港自有场地首秀开幕拍——区百龄珍藏专场。
中国嘉德和北京保利作为国内综合性艺术品拍卖公司的排头兵,一直具有不菲的吞吐量,两家公司为了贴近国际市场,均在香港设立分公司。2024年度最贵的中国古陶瓷TOP10排行榜中就有3件出自嘉德和保利。
而在近两年,内地新兴从事中国古陶瓷交易的拍卖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公司很多都以瓷器专项为经营门类,因此具有更集中的组货能力和客户资源,其中的一些公司在短期内快速成长,势头猛烈。如2024年刚刚成立的上海仲轩拍卖,依托专业的眼光和精准的定位,在2024年秋拍中以4485万元成交清雍正御制粉青釉双龙尊,可谓一战成名。
经典名品仍是市场首选
从拍品品类来看,在2024年度成交前十的中国古陶瓷中,元代1件、明代御窑4件、清代御窑5件;其中青花4件、釉里红1件、颜色釉2件、洋彩2件、五彩1件。在中国古陶瓷的高价位区间,御窑瓷器几乎是不二之选,而且基本有着固定的搭配,元代和永宣的青花、成化的斗彩、嘉靖的五彩、清三代的珐琅彩、雍正的颜色釉、乾隆的洋彩,几乎就是中国古陶瓷精品的代名词。
因此,要想收藏顶级的中国瓷器,或者要想收藏的瓷器未来有较大的增值空间,仍然需要从这些早已定论的传统经典中选择。而对于新品类进行价值挖掘,并能够得到藏家和市场的认同,则更需要独辟蹊径的眼光、高超的诠释能力以及新颖的媒体运用手段。
2024年度最贵的中国古陶瓷TOP10排行榜中未出现老窑瓷器,其实老窑瓷器中的一些名品也是高价位的创造者。近年来由于政策性原因,老窑瓷器的价格相对低迷,国内较少有上拍老窑专场的公司,境外的一些老窑场次也出现连续流拍的情况,希望2025年新文物保护法的颁布可以给老窑瓷器市场带来一些改观。2024年度最贵的一件老窑瓷器是香港苏富比4月9日释出的断代为宋或较晚的官釉八方弦纹盘口瓶,在年代具有争议的情况下,仍以2041.5万港元成交,合人民币1886万元。
老窑瓷器由于距今更为久远,加之历朝的仿制,对于一件制品年代、窑口等方面的认定就更加充满了不确定性。反之这也成为一些弄潮儿重点关注的地带,对藏品性质判断的不同,就可能带来价格认知的巨大差异,因此老窑瓷器更成为富有冒险精神和独到见解的老行家的乐园。
2024年度,从最贵的中国古陶瓷TOP10排行榜来看,这个市场似乎正在调整和萎缩,但是大家又分明看到中国古陶瓷的抗风险性,其保值能力和变现能力依然优于很多其他资产。因为艺术品消费始终处在金融链条的末段,当潮来之时,它固然反应最慢;当潮去之时,它又最能打、最抗跌。更何况中国古陶瓷还是具有世界属性的收藏投资品,具有最为稳定的国际市场表现。那么作为专业收藏家或艺术品投资资金,该如何看待、又该如何应对接下来的市场呢?
毫无疑问,具有金融属性的艺术品有着特殊的市场地位,尤其在欧美,艺术品已经成为股票、房地产之外的第三类重要投资品。而金融属性之外的艺术性则又使得艺术品独具魅力,成为成功人士追求精神富足的终极选项。
中国古陶瓷成为世界收藏的宠儿,其实源自16世纪的大航海时代,此后欧洲贵族就一直为中国外销瓷而癫狂;20世纪以来中国宫廷瓷器的流出,又进一步打开了欧美藏家的眼界。自此,瓷器不仅仅是中国一张靓丽的世界名片,也成为财富的代名词。在长远的持有过程中,一个欧美家族可能享受到收藏中国古陶瓷带来的上百倍的价格回报,其中既有中国古陶瓷在世界艺术品市场上的原始股红利,也有欧美藏家不断推动中国古代艺术品价格的功劳。
当20世纪80年代中国藏家进入国际艺术品收藏领域的时候,已经面临一个具有成熟规则和价格体系而又蒸蒸日上、日益火爆的市场。20世纪90年代,中国古陶瓷单价破千万元人民币;2005年,中国古陶瓷又进入亿元时代,中国内地的藏家只能在观察、学习、竞争中慢慢融入这个市场,小心翼翼地与中国港台、日韩、欧美地区的藏家竞争中国瓷器。2014年刘益谦先生以2.8亿港元在香港苏富比竞得成化斗彩鸡缸杯,既刷新了中国古陶瓷在世界市场新的纪录,也是内地藏家参与国际竞争的里程碑事件。从此,更多的中国人在世界拍卖舞台频频举牌,将一件件珍贵的中国古陶瓷纳入囊中,这当然是文化的盛事。
但既然是市场流通的商品,就一定要符合市场的规律,市场的规律就是具有波动性。当经济周期开始走弱,刚刚尝到胜利喜悦、尚处于兴奋期的中国藏家似乎还不太明白如何面对艺术品价格的波动。
我们应该看到,包括中国古陶瓷在内的艺术品市场,始终是个小众市场。据估算,2024年度全球中国古陶瓷交易额也就是数十亿元人民币的体量;相比较而言,2024年中国股市的日均交易量为万亿元级别,2024年“双11”购物节中国全网总交易额也达到了1.4万亿元。在这样的国家经济数据面前,中国古陶瓷所占的经济份额简直是微不足道的,因为中国古陶瓷的收藏、投资是一个具有高度专业性的相对封闭的小赛道,市场上一般的投资者和资金是很难进入的。
从中国艺术品的未来来看,哪怕以后中国古陶瓷的收藏将以国内市场为主,不论是作为消费还是投资,这样的小门类也具有足够的成长空间。其实当前中国古陶瓷市场所缺乏的远远不是成长性,而是成熟、深度的服务。只有建立专业、诚信的服务机制,不论是收藏还是投资,才能有更多藏家、投资者敢于进入这个赛道,这才是中国艺术品市场未来持续成长的动力所在。
所以,如果问我未来几年中国古陶瓷收藏应如何参与,那我的意见是:
第一,眼光更长远一点,周期更长久一点,收藏的情结更多一点,这样才能更加专注于藏品本身,免于市场短期波动带来的焦虑。
第二,保持乐观,理性对待,适度而持续地投入,毕竟属于中国的时代正在到来,只有提前并持续建仓,才能在未来获得稳定的回报。
第三,对标头部藏品,摸准行情走势,提高选品能力,中国古陶瓷内部板块的轮动效应也是非常明显的,因此某种程度上选品决定未来。
第四,多依托或咨询专业机构,避免盲目消费,尽量少犯错误。中国古陶瓷始终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赛道,机遇与风险并存,规避风险比追求机遇更重要。(注:本文作者来自北京御瓷资料馆。香港苏富比李佳女士、佳士得香港戴岱先生、中国嘉德刘旸先生为本文提供了行业资讯,多宝古瓷宝典为本文提供了年度拍卖数据支持,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