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与印度尼西亚的“利基”外交

2025-02-10 00:00:00李卓冉
公关世界 2025年1期
关键词:利基印度尼西亚外交

摘要:印尼作为新兴的中等强国,通过积极参与国际和地区合作机制,提升其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并积极打造“全球海上支点”,利用海洋优势强化自身利益。通过分析印尼如何利用优势作为“利基”,使其与大国产生联系并推动自身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国际影响力,探讨“一带一路”倡议同“全球海上支点”战略的对接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一带一路”;印度尼西亚;“利基”外交

引言

2013年9月7日,中国正式提出中国要建设“一带一路”,以此来促进各国经济联系,扩大各国发展空间,这不仅是中国新一轮的对外开放,也是中国海洋意识的觉醒。印尼作为“一带一路”支点国家,拥有丰富海洋资源且为东南亚地区大国,以此优势作为“利基”手段,同中国展开合作。在两国海洋合作规划中双方取得丰硕成果但也面临一系列挑战。

一、印尼“利基外交”的行为逻辑

“利基外交”是中等国家依靠自身优势,与大国产生联系,进而在国际产生影响,维护国家安全和实现国家利益的一种外交政策。印尼地处东南亚,海洋资源丰富,其总统佐科有意重建其海洋文化并着力将其打造成“全球海上支点”以期扩大其海洋优势,这一做法也正好符合“利基外交”的特质。

(一)利基外交

“利基”一词首先在生态学中出现,是英文Niche的音译,在生态学中的意思是“生态位”,后被引申到管理学中,意指基于优势被划分出来的小规模市场,又称“狭缝市场营销”。后在国际关系中出现“利基外交”的概念,指一国通过积极寻找并利用自身优势,在国际事务中占据一席之地,以实现国家利益的外交策略。这种外交策略强调的是在特定的领域或议题上投入资源,建立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以获得影响力。利基外交的核心思想是,即使一个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可能没有很大的影响力,但在某些特定的领域或议题上,它仍然可以通过专业知识和独特视角来发挥积极作用。这种外交策略鼓励国家在自身擅长的领域内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利用自身的优势来影响全球政治格局。

(二)行为逻辑

“利基”外交的第一步即确定自身的优势领域,并在该领域内投入资源扩大原有优势,构成核心竞争力,以达到维护自身安全,增强国际影响力的目的。

印尼是东南亚实力最强的国家,也是唯一同时毗连中国南海、印度洋及西太平洋的国家,具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和良好的海洋运输条件以及海洋能源,广阔的海洋领土和优越的地理位置虽然使印尼成为有着巨大大国利益争议的地区,但印尼强大的海上能力和重要的战略位置也为其发展提供了机会。Gareth Evans认为,利基外交是努力将资源集中在最能产生值得拥有回报的特定领域,而不是试图覆盖整个领域,因此,中等大国必须将资源集中在解决那些被小国忽视、不被大国主导的问题上,在此情况下,印尼确立的“利基领域”就是海洋。

其次,寻找合适的平台是展开利基重要的基础。印尼虽然在东南亚属于区域大国,但在国际上还是属于中等国家,仍需借助周边国家和区域平台来展开外交,东盟作为东南亚地区最大的区域性组织,使其能够以此作为地区主义平台,不断寻找外交机遇,通过东盟建立起地区秩序,成为印尼与其他东南亚国家开展外交的基石,为印尼争取了大量的外交空间,而“一带一路”倡议也为印尼提供了新的外交平台,使其能够依靠自身优势在“一带一路”共建共商共享的发展理念中寻求“利基”。

最后,印尼不断扩展海洋资源带来的利益,提出了建立“全球海上支点”这一提议,试图重建印尼的海洋文化,将“利基外交”理论运用到“全球海洋支点”政策中去,利用其地理位置和海洋资源的优越性、独特性,既可以增加印尼在国际上的重要性,又可以确保其国家利益的实现。与此同时,印尼作为“一带一路”构想中的重要支点国家,也是东南亚最大的国家,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其政府通过其国家地理位置的“独特”条件,不仅提出了“全球海洋支点”战略,重建海洋大国,也使得印尼同中国产生联系。在印尼的“全球海洋支点”战略同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共同推进中,印尼在中国政府的帮助和支持下,两国成功展开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并于2023年10月2日,中国同印尼共同建造的雅万高铁正式开通运行。印尼的人口、资源、市场、地缘等优势,决定其是“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要一环;中国的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成为印尼打造“全球海洋支点”的重要力量[1]。这正符合“利基外交”的特点,满足了印尼的国家利益和发展诉求。

二、中国同印尼的关系

良好的关系是合作的基础。在中印尼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实践中,中国逐渐形成了“全球与地区秩序变革”体系叙事、“中印尼命运共同体”身份叙事和“印尼与世界互联互通”政策叙事的三重叙事内容,三者共同构建了中国“一带一路”的宏大叙事[2]。

(一)中国同印尼的关系回顾

印尼是最早同新中国建交的国家之一,中国和印尼在1950年建交,在西方国家对新兴民主主义国家进行干预的国际背景下,中国与印尼相互支持;但后期由于印尼的新领导集团亲美,中印尼于1967年冻结外交关系;冷战结束后,中印尼外交关系又恢复正常化,并于2005年双方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在2013年,中国国家领导人在印尼首次提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同时中印尼两国领导人对将双边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达成共识;2021年6月,中国同印尼高级别对话合作机制宣告成立。过去70年间,两国在政治、经济、贸易、社会文化和投资领域取得了许多合作成果。两国关系建立在共同的政治愿景、相互信任与尊重以及相互理解之上,并在佐科·维多多总统的任期内进一步提质升级[3]。近年来,印尼加强了与中国的合作,中国是印尼最大贸易伙伴。2022年,中印尼双边贸易额1491亿美元,同比增长19.8%。其中进口777.7亿美元,同比增加140亿美元,增长21.7%;出口增长17.8%。然而,就印尼而言,其借助海洋优势同中国展开的外交联系还不够,中印尼双方在2022年11月,共同签署扩大和深化双边经济贸易合作的协定,这为进一步发展中印尼经济关系和印尼作为“一带一路”重要支点的发展铺平道路。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印尼的战略互补性

印尼作为“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支点部分,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从地缘政治方面看印度尼西亚所在的印度洋水域流通着世界上50%的集装箱货运,运载着66%的海上石油,马六甲海峡更是影响着中国海上货物运输和能源运输的咽喉要道[4]。作为世界十字路口,印度尼西亚是中国建设一带一路过程中,打通从沿海港口经南海、印度洋,连通海湾地区、非洲和欧洲的重要战略位置。从双边层面看,“全球海洋支点”建设需要经济为背书,双边关系的稳定发展有利于资源在两国双向流通,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和中印尼基础设施合作提供必要的经济和政治基础[5]。同时,印尼作为中等强国,想要重建其海洋文化,打造“全球海洋支点”这一有着重要地缘政治和经济影响的战略,也正需要中国“一带一路”的推动,印尼“全球海上支点”的战略诉求同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以经济为导向,以合作共赢为理念,以互联互通为合作重点的发展方向正好相契合,这使印尼能够搭上“一带一路”的顺风车并依靠其自身海洋优势,不断发展国家利益和维护自身安全。

印尼参与“一带一路”是提升其区域和国际地位的重要机会。“一带一路”作为跨国经济带,涉及多个国家,其包含的政治经济关系极为复杂。印尼通过“一带一路”论坛,将“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利益联系起来,树立了良好多边主义者的形象。同时,“一带一路”倡议出现时,东盟正在执行其关于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的计划,作为改善东盟内部互联互通的计划,与“一带一路”倡议相辅相成,由于印尼是东盟“事实上的”领导人,因此中国将印尼视为与东盟建立利益桥梁的重要参与者。印尼利用“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了区域贸易和投资联系日益密切,从而改善了区域间的物理连通性。作为一个优秀的多边主义者,印尼还利用中国的投资发展其海上基础设施,以增加区域连通性,并使货物与邻国的流动更加顺畅。印尼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是其实现“全球海洋支点”战略的重要途径。印尼作为一个群岛国家,为了连接不同的岛屿,海上基础设施非常重要,“全球海洋支点”战略的实现需要有完善的基础设施作为支撑。然而,印尼虽然是区域性大国,但其经济发展和区域平衡仍然受到制约,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基础设施落后。这就需要利用中国的技术、经验、资金和生产能力。印尼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利用中国的海洋技术、开发经验、基础设施建设等其他资源来弥补其存在的短板。首先,在融资方面,可以发挥中国—东盟海洋合作基金的优势;其次,就道路交通而言,可以帮助印尼建设道路,并出口高速铁路相关产品;最后,在海上交通方面,可以帮助他们开发港口和建设航运设施[6]。

三、印尼的“利基外交”实践同“一带一路”战略对接的问题

(一)经济关系不对称的问题

印尼国内经济萎靡与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是阻碍两国战略对接的重要问题。要将印尼打造成为“全球海洋支点”这一成果,需要至少10年时间,并需要庞大的资金以及先进的技术来建造海洋基础设施[7]。而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对接能够有效帮助印度尼西亚实现其目的。印尼由于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无法独自承担海洋资源开发任务,这不仅提高了海洋开发成本也导致物流成本居高不下,需要加紧其互联互通的实现,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需要技术经验,资金也必不可缺。海洋安全维护成本极高,印尼无法保证维护海洋安全的资金供给,根据印尼官方数据显示,印尼资金缺口巨大,在战略对接过程中,印尼可借助中国的经济援助,解决其资金问题。在中国和印尼的合作中,由于经济关系的不对等,中国明显处于主导地位,是海洋合作的推动方,这种不对称的合作模式,极大地遏制了中印尼双方的合作潜力。海上合作的非对称性还表现为:两国海上法规、港口作业规范、海上使用文化各不相同。其中存在着技术上的壁垒,也存在着体制与文化上的不同,这是中印尼海上合作面临的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过程[8]。

(二)技术问题

除资金外,中国的技术也是印尼“全球海上支点”建设的重要力量。印尼作为世界第四人口大国,有着近约2.62亿的人口数,对交通设施有着巨大要求,但其交通基础设施并不完善,而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中,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处于先导地位,中国为印尼提供资金、技术等一系列支持正符合印尼完善其基础设施的利益诉求。由此,开启了中国同印尼双方在雅万高铁项目中的合作。雅万高铁是印尼至万隆高速铁路项目,其线路全长142.3 km, 最高运行速度350 km/h,设有4座车站。在2015年10月16日,中印尼正式签署《雅万高铁项目合作协议》。作为对接中国提出的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和印尼“全球海洋支点”构想的重大成果, 雅万高铁也是“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早期收获项目[9]。2023年9月7日,中印尼合作建设的雅加达至万隆高速铁路开通运行,两地间最快旅行时间由3.5h缩短至40min。10月2日,雅万高铁正式启用[10]。雅万高铁的开通,成功使印尼进入了高铁时代,是中印尼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成果。

(三)规划对接问题

为了两国能够顺利进行战略对接,中国积极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同时中国也在相关领域搭建了特殊的交流平台,显示了高度的合作意向与真诚。相反,印尼并未做好与中国战略衔接的充分准备,对于有关协定很难付诸实施。政策法令变动频繁,在中印尼计划方案衔接方面,尽管中、印尼签署了多份合作协议,但是,这些协议均为中国主导,因为印尼的首要目标是自己的利益需要,忽视了两国共同利益。这使得双方战略无法较好对接,海洋合作未能达到预期效果,严重影响了两国的合作,不利于两国合作的持续推进。

结语

印尼政府意识到,印尼虽然是区域强国但在国际上仍缺少一定的话语权。由于印尼处于“世界十字路口”,印尼政府需着力开发海洋潜力,果断加强海上实力,提高印尼作为运输枢纽的整体竞争力,对此印尼政府需要加强与中国合作,加深两国战略联系。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印尼政府展开利基外交,将“全球海上支点”战略同“一带一路”倡议相对接,完善其基础设施建设,重建其海洋文化。

参考文献:

[1]王道征.“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同印尼合作的机遇、挑战及合作重点路径选择[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17,19(04):46-52.

[2]汪恒,陈菲.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对外叙事的三重构建——以印尼为例[J].国际展望,2023,15(05):36-54+161-162.

[3]周浩黎,齐晓彤.展望印尼-中国的经济合作:信心与路径[J].中国投资(中英文),2022,(Z1):32-37.

[4]许培源,陈乘风.印尼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J].亚太经济,2015,(05):20-24.

[5]肖丁,王鹏程.印尼“全球海洋支点”与中印尼海洋战略对接[J].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2023,(04):6-10.

[6]李清立.印尼“全球海洋支点”战略对接“一带一路”研究[J].中国产经,2018,(06):60-63.

[7]郭仁蒸.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与印尼全球海洋支点战略对接的基础与挑战[D].外交学院,2016.

[8]黄栋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的中印尼海洋合作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

[9]任远喆.“一带一路”与中国在东南亚的“高铁外交”实践[J].东南学术,2019,(03):140-148.

[10]印尼雅万高铁开通运行[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23,26(10):190.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

(责任编辑:袁丽娜)

猜你喜欢
利基印度尼西亚外交
未来的家园
印度尼西亚—省的天空变成了红色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Universal公司成功的关键:利基产品创新
生活用纸(2016年7期)2017-01-19 07:36:45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论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群岛的仿宋锡钱
中国钱币(2016年6期)2016-06-15 20:29:57
外交
领导文萃(2015年4期)2015-02-28 09:19:03
天下
↓未来交通——斯拉米特(印度尼西亚)
环球时报(2009-09-29)2009-09-29 11: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