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美好生活观培育研究

2025-02-10 00:00:00郝翔
公关世界 2025年1期
关键词:新时代培育大学生

摘要:新时代美好生活建设过程中,大学生作为“生力军”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他们的价值取向及美好生活的愿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今后社会生活的形态。因此,各高校必须提升对大学生美好生活观培育的重视度,加强对学生进行正向引导,使其树立符合时代发展之趋的美好生活诉求,肩负起自身的重要使命。本文通过对新时代大学生美好生活观培育的必要性进行探究,指出新时代大学生美好生活观培育存在的问题,提出新时代大学生美好生活观培育策略。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美好生活观;培育

引言

新时代美好生活是指基于对现实生活的认知之上对未来高品质生活的一种展望,其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发生变化。由于当下的大学生可利用互联网接触各种各样的文化内容,部分意志不坚定的学生容易被拜金主义等思想带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不切实际的,继而给个人成长以及社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在此大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美好生活观培养,使其充分认知社会的发展现状,形成科学的美好生活观,更好地实现健康成长,共同为社会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一、新时代大学生美好生活观培育的必要性

(一)促进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新时代美好生活是我国坚持努力的目标,也是大众向往的生活,在实现该目标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大学阶段是大学生认知未来生活的关键时期,因而必须在此阶段加强培养与引导,使得大学生塑造正确的美好生活观,了解国家的美好生活建设方向,切实体会美好生活观的价值,加深对国家的情感,将理想信念外化成自身的行为准则[1]。

(二)提升大学生为民服务的意识

民众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创造高质量的生活。美好生活观本就是为民服务意识的体现,是引领民众建设美好生活的驱动力,同时也是大学生不可或缺的价值观教育内容。大学生成长于社会快速转型的阶段,容易受到各种价值观念的影响,从而对美好生活产生错误的看法,为民服务的意识偏弱,更加偏向于追求个人利益。因而,若要使民众在新时代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就应激发大学生团结民众的意识,使大学生积极为民服务,切实加强美好生活观培育,使全体大学生和民众命运相连,共同构筑美好生活。

(三)引领大学生实现健康成长

美好生活观培育对大学生未来的成长极为重要,可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整合目标,减少为未来生活的迷惘。同时,只要大学生塑造正确的美好生活观念,便会选择正确的生活方式,不断积累有价值的生活感悟。此外,美好生活观还有助于大学生努力拼搏,积极达到自己想要的美好生活,促进人生价值的实现,为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新时代大学生美好生活观培育存在的问题

(一)培育内容碎片化

大学生只有接受系统性、持续性的美好生活观教育,才可对美好生活形成全面的认知。但从如今的大学生实况来看,对美好生活观包含的内容认知并不深入,大多数高校都是在思政课中偶尔提及美好生活观相关内容,内容集中性、专业性相对不足。也有部分高校会在校园主题活动中偶尔涉及美好生活观培育的内容,但因内容专业性不足,培育工作过于形式化,极易出现错误引导的问题。美好生活观培育内容过于碎片化,都是零散地呈现在课堂或校园活动中,对学生美好生活观的形成极为不利[2]。同时,互联网平台中的美好生活观相关内容也过于碎片化,均以短小精悍的视频信息来呈现,学生接收的信息不够完整,极易出现只认可感兴趣的内容而断章取义,这对美好生活观的培育极为不利。

(二)培育方式过于单一

科学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师生良好互动,更好地保障育人效果,育人目标的达成也更加顺利。从如今大学生美好生活观培育整体情况来看,培育方式相对单一,与预期的效果存在较大差距。首先,依然沿用传统教学方式。美好生活观有较强的政治性,内容相对晦涩难懂,采用灌输性的方式来传递很难让大学生理解其中的内涵。新时代大学生思维较为活跃,对传统教学方式接受度较低,单一的培育方式只会弱化美好生活观培育的效果;其次,教学手段太过单调。部分教师在美好生活观教育过程中,依然是将课本知识照搬到PPT模板中,在信息化手段方面的利用相对不足,使教育工作对学生的吸引力偏弱;最后,实践性教学安排不足。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是新时代教育工作的必然之趋,但如今美好生活观培育过程中实践活动的开展相对不足,学生离校后步入社会时常会有畏手畏脚的行为。

(三)培育话语体系有待完善

美好生活观涉及众多方面的内容,培育过程中应吸收各领域的话语,借助完善的话语体系来助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美好生活观,但如今各高校在此方面还相对较弱[3]。首先,美好生活观培育学术话语不够健全,学界如今更多将美好生活客观条件作为研究重心,对美好生活观培育相关研究甚少,因而在培育过程中极易存在话语学术性偏弱的问题;其次,新时代大学生基本是将自身的美好生活观通过网络媒介来表达,同时也会在网络媒介中接收各种各样的美好生活观相关信息,当中不乏一些低质量的信息,给大学生的思想带来负面影响。

(四)培育平台联动不足

现如今,大学生美好生活观培育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若只依赖学校教育显然不够,各平台的联动相对不足,家庭、社会等平台的作用并未发挥出来,导致学生对美好生活观的认知存在偏差。首先,高校学生数量相对较多,要与所有学生的家庭对接相对不易;其次,高校教育层次已超出部分家庭的认知水平,大学生对家庭普遍都是物质方面的依赖,在心理方面的依赖已大大降低,因而家校联动的效果相对较差;最后,校社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社会培育信息较为广泛,社会复杂的信息诱惑性较强,缺乏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引导,而学校培育信息有着一定的学术性,若是采用刻板的方式传递很难让学生提起兴趣。因而校社间的联动难度相对较大。

三、新时代大学生美好生活观培育策略

大学生美好生活观培育存在的问题有目共睹,必须对现有的问题成因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新时代的教育需求,探索切实可行的美好生活观培育路径,引导全体大学生塑造正确的美好生活观,明确自身的美好生活目标,同时朝着此方向不懈努力。

(一)优化相关课程设置

美好生活观课程优化设置,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系统性的知识,对学生能力素质的提升也极为有利,可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奠定良好基础。首先,加强基础课程设置,明确教育的切入点。需让课程内容促进大学生美好生活观基本态度的培养,促进学生延伸知识视野,形成探索精神,为日后的发展提供有效助力;其次,提升课程的适用性,明确美好生活观培育的着力点。课程的设置不仅要将学生的美好生活观认知现状考虑在内,还应考虑培育的要求,确保课程设置和大多数学生的需求相契合,提升课程的适用性价值;最后,课程需要灵活调整,保障和学生不同阶段的需求匹配。课程设置并非一成不变,应结合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理解情况来调整,使学生可紧跟时代的发展塑造正确的美好生活观。

(二)创新教育方式方法

大学生美好生活观的培育方式应当不断创新,保持对学生有持续的吸引力,才可保障美好生活观的培育质量[4]。首先,应融合传承和创新,使大学生更为积极地塑造美好生活观。应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提取当中正确的价值观念,将其融入美好生活观培育中,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还应注重现代技术的应用,让语言文字通过视频、动画等形式来动态化呈现,使学生的兴趣被充分激发。如此不仅可促进学生对美好生活观形成深入的理解,还可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愉悦,激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其次,需要遵循大学生的发展原则,对美好生活观进行分层教育。刚步入大学生阶段的学生,心理并不成熟,自我认知不够清晰,因而加强美好生活观理论的教育尤为重要。大二学生对大学阶段的生活已较为熟悉,和社会也渐渐多了联系,美好生活观培育在此阶段应注重融入情感教育,让学生形成追求美好生活的意愿。大三、大四的学生价值观体系已逐步形成,明显提升判断力,应引导他们深度认知美好生活,并将自身和社会民众紧密关联,明确个人的成长和社会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从而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

(三)加强教职队伍的建设

首先,应扩大教职队伍的规模,为美好生活观培育提供强大的人力支撑。招考应面向大学毕业生和在职人员,而不同的人员设定不同的招聘标准。在职人员应对其职业实践能力进行全面考察,而毕业生应着重考察专业理论知识,并通过科学的人才储备体系建设,选取有意向进入教育领域的优秀人才,通过定向培养来沉淀后备力量。还应和人力资源公司合作,有效拓宽人才引入渠道,形成强大的美好生活观培育合力,引领大学生不断提升美好生活观的层次。其次,应注重教职人员专业水平提升,将其在美好生活观培育中的作用最大限度发挥出来。应定期选派优秀教职员参与培训,通过激励机制鼓励教师提升学历层次,借助系统性的培训促进教职工素质的不断提升[5]。还应针对部分教师实践能力偏弱的问题,采取挂职等方式加强实践技能训练,促使教师能力素质获得显著提升,使其制定更为科学的美好生活观培育规划,对学生形成更为有效的引导。

(四)促进家校的紧密互动

首先,积极建设家校沟通平台。定期召开家长会,为教师和家长提供良好的交流途径,共同探索家校共育的方式,明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开展美好生活观教育工作。需要针对思想存在偏差的学生进行家访,与学生家长沟通学生的情况,掌握学生的一手资料,也可让学生在校的情况更好地传递给家长,如此可达到双向互动的效果,共同引领大学生迈进美好的生活。还应建立家委会,让优秀家长们相互沟通、集思广益,在当地组织开展美好生活观教育相关活动,促进美好生活理念的有效传播,使得现存的美好生活教育问题可获得有效解决,学校在此方面的培育压力也得以减轻;其次,建立家校美好生活观培育平台。应借助新媒体的优势促进家校共育,发挥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的作用,利用各类平台分享美好生活观培育相关内容,使家长更为深入地了解美好生活观的知识以及大学生的培育需求,也可通过实时互动来及时答疑解惑。同时,需注重家校合作平台建设,对全体家长与学生信息实施统一管理,构建良好的互动机制,整合不同群体提出的思想观点,从而提升美好生活观培育的针对性,充分展现合作效力。

(五)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步入新时代后,大学生美好生活观培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作为培育的主体,大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尤为重要。只有学生深刻意识美好生活观的价值,并为美好生活的实现做好准备,同时一步步实现自身的目标[6]。首先,应积极学习理论知识,巩固自身的理论基础。大学生应花费更多时间去学习美好生活观理论知识,自行建构相应的理论体系,深入研究美好生活观的理论内涵,不断拓宽自身的知识面,为后续的美好生活观培育做好铺垫;其次,大学生应形成美好生活的愿想,并借助伟大理想来驱使自身不断进步。大学生为实现自身的美好生活理想,必须坚定自身的思想信念,无论面临任何挑战都敢于冲锋,并将个人的理想和民族前途相关联,在努力的同时寻找自我的价值,形成更为充足的追求美好生活的动力;最后,积极调整创造美好生活的状态。美好生活观塑造过程中,大学生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心理考验,因而不断调整美好生活观心态,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对大学生来说尤为关键。即大学生应将个人利益和社会发展、国家需求紧密关联,积极了解社会发展的情况以及国家的政策内容,并在自身行为中贯彻这些要求,控制好发展的步伐,明确自身的美好生活追求目标与方向,并朝着此方向不断努力,避免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过于盲目。

结语

综上所述,进入新时代后,大学生美好生活观培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各高校也对此方面形成相应的认知,也在积极开展相关培育工作,但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导致实际的美好生活观培育成效不如人意。因此,相关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自身的认知,明确美好生活观培育的目标,加强美好教育观课程的设置,不断创新教育方式方法,促进家校间的紧密合作,积极引入新媒体技术拓宽教育宣传途径,促进大学生不断地进步和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庞艳华.高校青年生活观、奋斗精神教育的生成逻辑、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4,37(10):53-54+57.

[2]高敏,陈若松.新时代高职大学生美好生活观教育的实现路径研究[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3,25(03):79-82.

[3]李磊,路丙辉.美好生活视域下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22,37(11):40-45.

[4]邹贵波.新时代美好生活视域下大学生道德责任意识培育的逻辑理路[J].教育探索,2022,(09):54-58.

[5]喻梦佳,吴新颖.新时代大学生美好生活观教育:生成逻辑、价值意蕴和实现路径[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22,41(01):32-37.

[6]朱志明,刘映芳.美好生活视域下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探析[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21,(01):82-86+66.

(作者单位:太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宋宇静)

猜你喜欢
新时代培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中国火炬(2014年3期)2014-07-24 14:44:39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3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
中国火炬(2011年3期)2011-08-15 06:53:44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中国火炬(2010年9期)2010-07-25 11:4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