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吉林省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承载着吉林的历史记忆、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保护好、传承好这些文化遗产,对于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吉林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全面振兴意义重大。
省委、省政府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高度重视,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门集体学习,聚焦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学思想、谈认识、找差距、强措施、抓落实”,体现了高度的政治自觉和政治担当。省委书记黄强多次对全省文化遗产、博物馆建设等现场调研,对历史建筑修缮利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古树名木保护、吉林省历史文化资源发掘阐释等工作作出专题部署,全省上下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程度、工作力度明显提升,取得一定成效。作为文化遗产管理职能部门,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以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高度自觉,一体推进吉林历史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系统性传承、创新性发展,为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贡献力量。
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既有“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等思想理念层面的认识论,又有“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还有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等实践操作层面的方法论,明确了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路线图和任务书。吉林省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根脉,不仅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的重要物证,也是维护国家历史主权和文化安全的战略性资源。我们必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各类历史文化遗产,守住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更好地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让吉林历史文化更鲜活、更具生命力。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资源,我们必须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要求,着眼文明传承、文化延续,真实完整地保护好各时期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努力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历史文化遗产延续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根脉,既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又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我们必须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守住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底线、红线,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推动文化遗产焕发新时代光彩。
增强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吉林地处东北亚中心区域,有着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据统计,全省共有不可移动文物9204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00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177处。全省共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935 项,其中,联合国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2项,国家级55项,省级433项,市(州)及县级3445项;认定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659人。从文物保护利用现状看,在制度建设、督察机制等方面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问题:一是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水平不高。文物建筑资源底数不够清晰,对全省分布的具体数量、年代、类型等信息尚未完全掌握;有效利用和开发还不够,伪满建筑的多方面价值有待挖掘,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尚未形成合力,构建全省文物“大保护”格局还有差距。二是文化遗产安全短板明显。有的地方或“拆旧建新”或过度开发,有的基层文化遗产保护力量不足,有的经费保障不够,在安全保护上政出多门、衔接不畅。三是文物展示活化利用不够。目前全省备案博物馆112家,数量偏少且文物品种单一,整体建设缺乏统一规划;体现我省“三地三摇篮”等代表性标识的博物馆不多,全省一半博物馆的基本展陈,至少5年以上没有进行过改陈,不少博物馆展陈设施老旧破损,缺少文物实体支撑等。
坚持守正创新活化利用有效推动文化遗产保护。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是文旅人的历史责任,更是政治责任,我们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以尊崇敬畏之心赓续文化血脉、传承民族之魂,在文化自信自强中更好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吉林新实践。深入学习贯彻文物保护法。精研细学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系统梳理我省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目前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加快启动《吉林省文物保护条例》修订工作,为我省文物保护工作强化地方法治保障。着力构建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根据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科学规律和工作要求,推动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名城名镇、历史街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非遗民俗等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扎实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建立详细的档案和数据库。落实建设用地“先考古、后出让”制度,加强城乡建设中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加强文物考古研究工作。推动文物价值阐释,重点实施“吉林东部长白山地区古人类遗址考察与研究”、“高句丽考古研究”等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加强渤海文化研究等,深入发掘吉林历史文化的精神内核和文化价值,推动形成符合吉林实际、得到普遍认可的吉林文化气质。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推进长白山神庙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为长白山建成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提供文化着力点;贯彻落实《省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加强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增强文化自信”专题研讨会重点任务清单》,坚持一城一规划、一建筑一方案,推动利用历史建筑旧址设立博物馆,开辟展览展示场所,为旅游业态注入文化灵魂。筑牢文物安全屏障。组织开展专项督察,依法查处涉嫌违法拆除文物建筑、破坏古树名木等行为。建立文物安全管理督察长效机制,完善文物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将文物安全工作纳入意识形态责任制督查范围,全面压紧压实各级党政主体责任。拓展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新空间。增强吉林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全面落实“国家文物局与省政府签署统筹推进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保护利用工作合作协议”,高质量完成红石砬子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加强抗联遗址展示利用。策划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系列活动,指导各地抓紧筹划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精品展览。打造系列红色旅游精品,办好红色旅游节,提升吉林红色旅游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推进博物馆高质量发展。制定《吉林省博物馆高质量发展规划》,优化我省博物馆结构布局,全面提升博物馆展陈水平和讲解服务质量,推进建设中国航空博物馆、一汽博物馆、抗美援朝后援地展示项目,加紧建设吴大澂展览馆、张伯驹纪念馆等,培育一批专题博物馆。加大非遗保护力度。开展非遗资源普查,修订完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办法,持续培育非遗特色景区、非遗传承基地,开展非遗进校园、非遗在社区活动,继续办好“非遗过大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系列非遗主题宣传推广活动,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作者: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
责任编辑/雷 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