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论文写作课程的教学改革受到学校和教育者越来越多的关注。撰写论文是高等教育中重要的一环,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传统的论文写作课程教学存在课程内容单一、教学方法陈旧、评价标准机械单一等不足。为进一步提升论文写作课程的教学质量,可将课程内容与毕业论文写作相结合,通过融入思政教育、增加实践教学等内容的革新,翻转课堂O-PIRTAS教学法、模拟答辩等方法的创新,以及开展多维度、全方位的评价考核,最终形成“教—学—做”一体化的改革模式。
[关键词]论文写作" 课程" 教学改革
引" 言
近年来,随着科技信息的快速发展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教育行业也开始逐渐转型。基础教育岗位对人才的综合能力、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单纯应用型转变为复合型人才。在这一大环境下,如何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写作沟通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是满足社会需求的重要指标,亦成为亟须解决的大问题。“论文写作”是一门融理论、方法、实践为一体的课程,该课程系统阐述了大学生科研设计与论文写作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方法技巧,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性为主要目的,进而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科研素养。本文以榆林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专升本论文写作课程为例,通过对该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从课程内容入手,创新教学方法,进一步完善考核方式等方面展开初步的教学改革思考与探索实践,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实践成效。
教学现状分析
研究表明,20岁左右的大学生应该着重发展理性思维能力,而论文写作是训练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国内诸多高校都开设了通识课程论文写作,但该课程一般被设定为选修课或者是考查课,论文写作课程未受到师生应有的重视。现以榆林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的论文写作课程为例分析该课程的教学现状。
1.课时安排较少。目前该课程只安排一个学期,每周一次,每次课2个学时,共36个学时,理论课与实践课均包括在内,学时在整体课程体系中所占比重较少。讲授方式主要是以传统的方式进行,即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只需掌握基本的基础知识和初步的写作技巧,相应的针对性训练较少或没有,难以在实践中被熟练使用,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得到保障。
2.考核方式相对固定单一。多采用传统考核方式,即平时成绩与期末考核组成总成绩,各占比50%。平时成绩由考勤(40%)、课堂表现(20%)、平时作业(40%)三部分构成,期末考核依据学生期末论文赋分。整个考核过程缺少论文写作的实战训练,即学生初步掌握的写作方法并没有在实际操作中得到检验,或者在应运过程中不能被熟练使用,不能凸显学生对写作方法的掌握、熟练程度,无法显示出学生真实的写作能力,更无法展现论文写作这一课程的实践性质。
3.学生整体对该门课程的重视度不够。作为学前教育专业专升本学生,之前的学习经历基本未涉及写作,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是无基础、无兴趣、无阅读能力,对写作与阅读更没有热情。总的来说,论文写作课程没有得到学生相应的重视,甚至个别学生认为该门课程无关紧要,即使开设本门课程,对他们而言只需完成任务即可。由此,部分学生对这一课程予以漠视,课堂表现散漫,课程教学效果没有达到预期,以致他们不能够正确认识论文写作和掌握基本的写作能力的重要性。在学习的过程中被动参与,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参与度不高,除了上课时间外,课余时间学生很少下功夫去复习或者预习相关课程内容。更有甚者期末论文不认真完成,更不能实质性地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
4.格式不规范。论文写作需要按照规定格式完成且具有良好的可读性。而学生在仅有的实践写作过程中,不能够按规范化格式进行书写。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对论文格式都有严格的规范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写作中对论文规范化程度不够重视,导致在整个论文写作过程中出现框架设计不合理、缺乏逻辑性,语言不流畅、论述不严谨,注释、参考文献等使用格式不规范的诸多问题。
“论文写作”是学生初步接触论文的第一步,其意义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学会撰写论文乃至高质量论文,更是使学生得以探寻科学研究的奥秘,把个人素养、诚信意识这些优秀品质贯穿于这一过程中。而论文写作课程更须以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实践中的真实案例贯穿于全过程,在教学中随时对教学内容、方法进行调整,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多头并进,以此增强学生对自身专业的认同感、培养对科研的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丰富教学内容
丰富教学内容的第一步即进行相应的课程设计改革。该课程是一门以应用性为主的实践课程,故须对课程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革新。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可以把华中科技大学教授赵炬明提出的SC(Student-Centered,简称SC)原则贯穿始终。SC教学改革聚焦课程设计,无论什么思想、模式、方法、手段、技术,都只能通过课程设计汇聚成一个整体。只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只有结合科学的、有创造性且实际可行的课程设计,才能改变传统课堂,发挥SC教学改革的作用,从而使论文写作课堂教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任何论文的写作和科学研究都必须在学术道德规范下进行,因而论文写作课程本身便是课程思政的过程,将思政元素融入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在授课过程中结合学生日常科研生活中出现的复制粘贴、篡改数据、论文剽窃、学术造假等学术不端的行为,及由此而造成的严重后果,让学生明白科研的严谨性及遵守学术道德规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学生在写论文过程中恪守诚信科研。
论文写作须与科学研究相结合。论文写作的过程便是科研的一个体现,其中包含了研究人员的研究问题、研究思路、研究过程、研究结果,也体现了研究人员的科研态度和取得的成果。该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和态度,教授学生初步探索、学会科研论文的写作,引导学生将科研论文写在实际生活过程中。因此,在讲授如何撰写论文的同时,教师需把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个性、就业现状、园所文化等相关的真实论文案例引入课堂,使学生感受到论文写作与自身生活息息相关。教师还可结合自身经验,以科研反哺教学,拉近学生与论文与老师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同时还可以把学生自己撰写的开题报告、小论文等其他资料进行案例式教学,从前沿入手,由大背景到小背景,实现大题小做的过程;讨论从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发现展开,以小见大,通过对身边细小问题展开论述,以此影射本专业的重难点问题,体现研究的预期的价值和目标。通过这样一些有针对性的选择与专业、与自身的相关内容进行讲授,能够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实际写作能力。论文写作课程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把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类申报书撰写技能、提高毕业论文写作等的能力,掌握科研必备的基本功。
实践融入教学内容。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相应地对本科生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方式也有了更高阶的要求,因此本门课程的授课方式也应该变得丰富起来,例如应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实践调研是论文写作的重要环节,但在传统的论文课中,学生往往只进行书面写作,缺乏实践经验。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是提供实践机会,为了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和观察能力,在课程设计时可增设一些实践课章节。如组织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到幼儿园和学校等实践基地实地考察、开展社会调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学习的能力。同时,学生还需要得到指导,教师可以提供个别或小组指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完善论文。
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获得一手资料,指导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对原始资料的分析、整理、综合、运用。另外,课程中还可以增加模拟答辩环节,让答辩学生对自身的研究成果进行展示、汇报,回答听众的提问。其他同学作为答辩组成员进行评议,身临其境地了解如何评价文章,如何与作者进行交流、换位体悟。这些内容的增加一定程度上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感,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更多的互动、互助,学生听课、学习的主动性得到极大提高。
从理论教学到实地调研再到实践操作,整个教学过程逐层递进、环环相扣、缺一不可,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可以使学生逐步把握论文写作的各个环节,而且可以为后期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正是因为会对毕业论文提供一定的帮助,学生便对课程内容更加重视。丰富课程教学内容能够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和有效性,且有助于学生及时理解知识,逐步掌握,进而应用所学的知识。
创新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教学有法,贵在得法。传统的论文写作课程教学通常采用室内、教师单一讲授的方式进行,并未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需要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入翻转课堂O-PIRTAS教学法,该方法是厦门大学教授郭建鹏提出的。此教学法具有很强的实操性和可借鉴性,该方法具体包含O(Objective目标)→P(Preparation准备—课前)→I(Instructional Video教学视频—课前)→R(Review回顾—课堂)→T(Test测试—课堂)→A(Activity活动—课堂)→S(Summary总结—课堂)两个阶段七个相互衔接环节。
在“论文写作”课程中引入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开放和自主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该教学模式主要分为两个步骤,一是课前预习准备,二是课堂检测、讨论和讲授。学生可以通过雨课堂、超星学习通、慕课等学习平台预习教材,用观看教学视频的方式在课前独立学习和获取基础知识。教师则利用课堂时间了解学生预习、掌握情况,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案例分析、小组活动等互动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具体实践。这种颠覆传统的教学方式能有效地解决传统课堂中师生互动不足和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问题,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充分发挥主动性,主动探索新知识和应用新知识,也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深入人心,将教师由传统的把关人转变成学生的辅导者、引领者。
在讲授文献资料搜集和整理的章节,采用多媒体互动式教学,让学生自带电脑进课堂。教师在讲台上先进行实例演示后让学生自行操作,对有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相应的指点,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使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紧密结合,还可以加深学生记忆。对论文进行分体讲解后,给学生布置相应的写作训练,对学生的作业可先生生互改后教师批改指导,通过这一举措,可以使学生对论文写作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扬长避短,加深学生印象。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的讨论和研究中。改革的关键是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鼓励他们提出问题、提供观点并与他人交流。通过参与讨论和研究,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论文写作的过程和技巧。
通识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为了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人工智能冲击下的论文写作更应该关注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厦门大学副教授郑宏基于通识教育课程《诗与远方:旅行中的文化与启迪》的学生写作案例,提出了精心呵护大学生率性写作的理念与措施。即要精心呵护每一个学生,以学生为中心,我手写我心。她指出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给方向不设路径。让学生“自谋出路”,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对学生进行点拨与引导,让学生自己在感兴趣的领域寻找选题。二是给舞台不戴脚镣。让学生“自由舞动”,在实践环节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探索多样化的体验。三是给反馈不重评分。让学生“自我完善”。针对学生的实践成果更多的是给予指导不足,从而实现师生互相滋养,使教师在讲授中获得别样的体验,使学生在写作中收获心智的成长。
完善考核方式
传统的论文写作课程的考核形式较为单一,主要是课程结束后学生自选题目写作一篇综述或者论文,教师对这一综述或论文进行打分,再加上平时成绩作为该课程的最终成绩。为充分调动学生对论文写作课程的积极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不同部门应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提供多样化的支持,给予学生持续的、及时的反馈和个性化的指导,在考核中对学生的写作成果做到多维度、全方位评价,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育人目标。
应灵活评价学生的成果。传统的论文课往往采用机械性的评价标准,只注重字数、格式和语法等方面。但这样的评价方式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引入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例如口头报告、成果展示和小组互评等,以更好地评价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根据学生作业完成的质量作为一个基础分数,对于小组成员的不同表现,以每位成员对于任务的完成情况、配合度、贡献值,给出不同成员自己的成绩,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更加真实地反映出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掌握情况。
课程采用过程性与结果性、考试与考察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完善考核形式,成绩由理论成绩和实践成绩两部分构成。除了常规的课堂表现、考勤、课程论文之外,增加了实地调研、数据搜集与分析、考试等方式,课前主要以问题导向和任务驱动为主,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和作业的完成情况给分。课后主要是通过总结和作业形式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依照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赋分。尤其课程论文是学生在规定的主题下,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后撰写的论文,要结构合理,层次清楚,逻辑性强,符合学术规范的要求。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不仅能引起学生对该门课程的重视,还能使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更能使学生的学习有目的有动力。
教学改革展望
本文以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论文写作》为例进行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主要在学前教育专业专升本2022级学生课程中进行,基于该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性,探索性地通过融入思政教育、实践教学等教学内容的革新,翻转课堂O-PIRTAS、模拟答辩等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多维度、全方位评价的考核形式,旨在调动起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兴趣、积极性,进而参与到全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力图将论文写作课程设置得更加合理,运用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发展中,为论文写作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1.传统的论文写作教学强调的是知识传授和写作方法的讲解,而改革后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教师通过提供真实的写作任务和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自主研究,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活力和创新能力。
2.传统的论文写作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着主导角色,而改革后的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地充当引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更多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
3.改革后的论文写作教学注重将写作技巧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讲解写作技巧,还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例,并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写作当中。这样能够加深学生对写作技巧的理解,并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改革后的论文写作教学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思维和表达能力。除了讲授写作技巧和方法,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独立的观点表达。通过讨论、辩论、批判性思维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论文写作水平。
论文写作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通过实践和合作学习,结合写作技巧与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写作思维和表达能力。这样的改革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论文的写作质量,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洪叶挺,杨珺,邰玉蕾,等.“科研设计与论文写作”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科教导刊,2023(4):110-112.
[2]李玮,周新茂,朱章明,等.“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课程教学改革思考和实践[J].云南化工,2023,50(9):175-177.
[3]赵炬明,高筱卉.关于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7(8):36-40.
[4]邸振,漆昕,石俊刚.教师科研融入课堂和论文写作的实践研究——以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为例[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3(2):42-44.
[5]宁稼雨.探索科研教学论文推宣四位一体研究生培养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21(5):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