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焕发民族非遗生机

2025-02-07 00:00:00曾文涵
文化产业 2025年3期
关键词:赫哲族数字化文化

随着数字化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依托数字网络科技推动非遗文化转型成为当代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热点话题。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和科技强国的背景下,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传播愈显必要。由于少数民族文化存在保护不当、传承困难、传播阻力致使其碎片化以及创新发展缺少动力等问题。现旨在从非遗保护传承与数字化相结合的角度,探讨提升赫哲族文化传播力、推动传播多模态、助力文化振兴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使中华文化全景呈现、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

在全球化与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数字技术深刻改变了文化传播方式。民族文化作为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其保护与传承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重点议题。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赫哲族文化蕴含深厚的历史底蕴,是民族智慧与认同的重要载体。然而,随着赫哲族人口的减少和文化流失的加剧,传统文化正面临传承和发展困境,亟须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有效保护与传播。

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和科技强国的背景下,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传播愈显必要。赫哲族文化的数字化传播,不仅能展示其独特魅力,还能赓续历史文脉,增强文化自信,为文化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本文旨在探索如何利用数字化传播应对赫哲族文化资源流失和传播受阻问题,通过多模态技术构建传播策略,提升传播效果,推动文化认同与创新发展。

为此,本文结合调研、问卷和案例研究等方法,从媒介依存理论和数据驱动框架出发,探索数字化技术在赫哲族文化保护与传播中的创新应用,并提出切实可行的传播路径,使中华文化全景呈现、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以促进赫哲族文化的可持续传承与发展。

赫哲族文化传承的独特价值与保护意义

赫哲族是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其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历史与人文价值。赫哲族文化尤其体现在鱼皮衣制作技艺等传统工艺中,凝聚了民族智慧,是民族身份认同的象征。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数量的减少,赫哲族文化面临传承乏力的风险。保护和传承赫哲族文化,不仅是维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举措,更是赓续中华历史文脉、增强文化自信的现实需要。通过数字化手段推动赫哲族文化的传播与创新应用,不仅能防止传统技艺的流失,还能使其焕发新的活力,为非遗保护提供成功范例,助力中华民族的文化振兴与可持续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现状分析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播已有诸多研究。在国内,文化研究侧重于汉族文化的数字推广,少数民族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与推广尚处于起步阶段。针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中,涉及赫哲族等少数民族的研究尤为稀缺,黄燚等(2024)阐述了数字化技术对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并分析了数字化传播的具体方式。

国外研究则更多关注通过数字技术保存文化,Codrina Csesznek(2024)认为非遗数字化及其传播对地方发展的意义重大,而Tim Walker(2024)指出,数媒在生活中的作用日益显著。由此可见,数字化传播已成为非遗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不仅符合时代潮流和趋势,也为文化保护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持。然而,现有研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数字化推广关注较少,尤其在赫哲族文化的具体应用中仍存在较大空白。

数字化背景下赫哲族文化保护的必要性

近年来,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数字网络技术发展迅猛,国家积极推出文化数字化战略,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这一战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方向,推动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与现代文化及社会相适应,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从而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的保护和推广。

数字化保护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能够解决传统文化资源保存难题,更可以生动、便捷、多样化的形式触及更广泛的受众。赫哲族文化,尤其是鱼皮衣制作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民族特色,但目前面临技艺传承断层、数字化传播平台呈现较少及系统传播规划缺乏的问题,导致大众对赫哲族文化的认知度偏低,深入了解和互动的机会有限,因此,推动赫哲族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已迫在眉睫。

数字赋能新路径,保护传播共前行

在文化振兴的时代背景下,文化数字化战略是新时代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及战略部署,也是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理论与实践创新。由此可见,非遗文化与数字化的结合不失为一种很好的保存非遗的方式,传播是保护的途径,保护是传播的前提,二者相辅相成,秉持着让民族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目的,凝魂聚气、强基固本,使中华文化全景呈现、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

建立多模态文化数据库

赫哲族文化丰富且多样化,需通过收集并整理多种形式的数据(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全面记录和展示文化遗产的各个方面。李占美等(2018)认为,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构建“赫哲族民族传统文化数据库”是拓展传播层面、提升宣传力度的重要举措。将这些内容数字化并分类储存,确保数据库中数据组织清晰、结构合理。同时,应定期更新,添加新的文化数据,确保数据的动态性。此外,数据库还可以融入数字化教学与开放资源共享功能,数字化教学和开放资源共享是推动赫哲族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重要手段。例如,慕课(MOOC)平台开发文化专题课程,内容涵盖历史、艺术、传统工艺等方面,面向全球用户和趣味化学习内容(如在线小游戏),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提供便捷的全球学习渠道,提高用户参与度。在同一平台上实现文化存储与传播的有机结合,不仅丰富了赫哲族文化的呈现方式,还在教育、研究与国际传播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沉浸式展示

VR和AR技术为赫哲族文化保护提供了新机遇。通过VR技术,大众可身临其境地体验赫哲族传统的生活场景,感受当时的风土人情,近距离观察鱼皮衣的制作工艺;AR技术则可使大众在现实环境中通过手机或AR眼镜“试穿”鱼皮衣等传统服饰或观看动态技艺演示。此外,AR互动体验等数字化手段可提升文旅融合的趣味性,使游客在欣赏自然风景的同时感受独特的民族文化,推动文化传播与旅游发展。在旅游业促进文化繁荣方面,邵琪伟(2013)认为,加快发展旅游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应有之义。李玉梅(2012)认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数字化驱动下的文旅结合新体验,使非遗经济价值得以有效开发,既可使非遗实现资源转化,又可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新兴科技突破时空限制,助力赫哲族文化在更广范围内传承与普及。

线上线下结合,全民与平台共振

全民参与与多平台传播是推动赫哲族文化数字化保护与传播的重要途径。在线下,可通过推出“文化记录志愿者计划”或文化征集等活动,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文化采集与记录。通过培训、分区域任务分配、成果审核整合以及奖励激励等机制,形成全民参与的文化保护体系,增强公众的文化认同感,汇聚全民文化保护力量,提升文化保护的关注度和参与感。在线上,社交媒体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与信息传播模式,而多元化平台的兴起也为文化传播提供了多种选择。借助小红书、微博、抖音、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体平台,采用短视频、直播、图文等传播方式,多维度展示赫哲族文化,满足不同受众需求。社交媒体的强互动性与社群效应进一步增强了用户的参与感,并通过数据分析制定差异化传播策略,提高了传播的精准性与覆盖面。线上线下结合,不仅拓宽了文化保护与传播的渠道,还强化了全民参与和多平台联动的综合效应。

IP形象塑造与文化品牌建设

IP形象在近些年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提炼赫哲族文化元素并赋予其虚拟形象,使其成为具备视觉吸引力和辨识度的文化符号,同时为IP形象构建独特的故事和背景,赋予其内在意义,形成情感连接。徐妍桐(2024)认为,挖掘赫哲族纹饰的文化内涵,是新时期赫哲族传统纹饰IP设计的关键所在。以此种方式可使赫哲族文化更加具象化、亲近化,不但使大众印象深刻,而且有助于增强传播的有效性和拓展商业价值。将赫哲族文化与文创产品结合,如挂件、服饰、手提包等,把赫哲族文化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此外,赫哲族文化还可与品牌、商家合作,推出联名产品、主题活动等,这些方式不仅可以通过产品实物增加文化的可触摸性和互动性,而且有助于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忠诚度的文化产品,提升IP形象的商业价值。

数字化传播的社会效益与经济价值

数字化传播在赫哲族文化推广方面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与经济价值。

在社会效益方面,赫哲族文化借助数字化手段突破时空、地域限制,促进文化传播和跨文化交流,强调赫哲族文化的独特性、多样性和价值,增强受众对赫哲族文化的认同感,赫哲族文化的认知度大幅提升。首先,数字化技术为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新的记录、保存方式。通过高清扫描、三维重建等技术,可以将赫哲族的服饰、图腾画、工艺品等视觉文化遗产准确、全面地采集和记录。其次,通过社交媒体反馈的数据得知,受众与赫哲族文化的互动显著增加,触达更多年轻群体。同时,数字化传播能够使赫哲族文化进入教育、旅游等领域,有助于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

在经济价值方面,数字化传播创造了新的商业机会,形成了线上线下闭环,焕发了非遗新活力。借助数字化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通过对赫哲族文化进行IP形象开发、发展文化衍生品、非遗文化进校园及非遗文化进社区等方式,消费者能够更轻易地产生情感共鸣,树立赫哲族文化故事的核心、产品推广的焦点,甚至成为跨媒体和跨行业合作的载体,为文创产品、旅游体验等产业注入新的活力。数字化传播推动了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的发展。赫哲民俗村融合当地丰富的非遗资源,与现代设计师、工匠们紧密合作,共同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非遗文化产品。这些作品既传承了传统非遗元素,又融入了现代工艺技术,呈现高度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同时也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标准,具有极高的市场吸引力和竞争力。发展数字文化消费新场景,大力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数字文化新体验。

数字化发展中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在推进赫哲族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过程中,仍面临许多挑战。其一,资金与技术的限制。数字化保护与传播的内容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而现阶段的资源可能不足以覆盖开发高质量的多模态内容,同时数字化保护技术和手段尚不成熟,缺乏专业的数字化保护团队和人才。另外,数字化保护平台和系统不够完善,无法有效支持大规模的数据采集和处理。其二,文化保护与侵权问题。在数字化过程中,如何确保赫哲族文化遗产的版权得到合理保护是一个重要问题。数字化内容的传播容易被不当使用或侵权,尤其是当内容广泛传播时,赫哲族文化的原创性和知识产权可能受到侵害。其三,文化市场化商业化冲击。在文化数字化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商业化过度、内容失真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可能会削弱赫哲族文化的真实性。其四,文化接受度与传播平台的多样性。赫哲族文化传播不仅仅要面向全国观众,也要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在国际范围内推广。但由于文化背景与接受度的差异,赫哲族文化在其他地区可能会面临文化差异等问题。其五,地方政府与社区的支持。在推动赫哲族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如果当地政府与社区对该项目的重视程度不够,可能会影响项目的可持续性,因此地方政府与社区的支持至关重要。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及时应对。首先,积极与技术公司或高校进行技术合作,弥补技术短板,同时向政府申请文化保护基金,吸引社会资本投资,获得一定的资金支持。其次,为解决版权问题,可建立有效的版权追踪和维权机制,确保文化产品的合法性。此外,加强文化产品的认证与授权过程,防止未经授权的使用。再次,在赫哲族文化商业化的过程中,要建立严格的审核机制,确保文化展示的真实性,避免由于过度迎合市场而造成文化失真。在进行国际传播时,要做好充分且精确的市场调研,制定适合不同群体、不同文化背景的传播策略并提供多语言支持,注重跨文化的互动,提高赫哲族知名度。最后,对于当地政府与社区,应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争取获得政策支持,同时积极鼓励与社区的合作,让赫哲族文化进社区,通过社区驱动的方式提高文化传承的活力与自主性。通过以上措施的综合实施,可有效解决赫哲族文化进行数字化保护与传播过程中遇到的多种挑战,确保文化特色得以保留并广泛传播,不断向文化数字化为了人民、文化数字化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目标迈进。

综上所述,数字化技术为赫哲族文化的发展传播提供了新的可能,非遗文化在时代洪流中不断保持活力与生命力,实现活态传承,使中华文化全景呈现、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未来,随着数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赫哲族文化将进一步创新传播方式,实现文化保护与经济开发的双重提升。

(作者单位:青岛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赫哲族数字化文化
传承赫哲族音乐的几点思考
幸福家庭(2022年2期)2022-05-14 16:26:43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赫哲族滑爬犁的演化及在赏冰乐雪活动中的应用
武术研究(2020年2期)2020-04-21 10:33:34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谁远谁近?
数字化制胜
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 13:22:30
黑龙江省赫哲族“伊玛堪”说唱保护项目现状解读
人民音乐(2016年1期)2016-11-07 10:0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