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纸质馆藏质量分析包括学科机构分布和内容质量构成两方面,结合图书流通数据,现以北京服装学院图书馆为研究案例,对图书馆藏结构与流通利用情况进行全面分析研究,通过对比近五年入藏图书结构,可以看出图书馆藏书学科分布与学校学科建设目标完全一致。通过流通数据分析,图书馆仍需进一步平衡“藏”书与“用”书的关系,进一步优化馆藏质量。
高校图书馆围绕高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等任务,建设高质量的馆藏资源体系,一直是高校图书馆的基础核心业务。高校图书馆图书借阅率逐年下滑,纸质图书的销售额仍然逐年增加,从一定程度上说明,读者有阅读需求,但是图书馆并不是很多读者的第一选择。图书馆的纸质藏书质量直接影响读者对图书的依赖性。随着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经费大幅缩减,图书馆更要平衡图书“藏”和“用”之间的关系,不断优化馆藏图书质量。
在评价图书馆馆藏图书质量时,主要是从藏书的整体学科结构分布和藏书内容质量构成两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图书整体学科结构分布情况,通过分析馆藏图书分类构成是否能够覆盖及匹配学校专业构成,研究内容包括分析馆藏数据、馆藏学科结构、新增图书分布、重点学科馆藏保障情况等指标。二是藏书内容质量构成,是指图书本身内容是否能够为学科专业较新的研究进展、前沿研究成果、相关研究综述、相关结论等,研究成果是否能够推动学科发展,帮助师生更好地增长学科相关知识,促进师生更好地进行学术研究、生活等,研究内容包括分析图书流通及利用情况、图书出版社及来源、图书作者机构分布等指标。
馆藏数据与流通数据能够反映图书馆“采访—典藏—流通—服务”各项工作的情况,是图书馆优化馆藏、提高服务质量等相关工作的重要数据来源,为优化馆藏和提升馆藏质量提供重要依据。因此,本文尝试以北京服装学院图书馆(下文简称“该馆”)为研究案例,对图书馆藏结构与流通利用情况进行全面分析研究,从质量结构和内容结构两方面分析馆藏质量,期望相关研究结论能够为图书采选提供优化方案,为调整图书馆馆藏结构提供可借鉴方法。
数据来源
以北京服装学院图书馆馆藏数据、流通数据为研究对象,数据统计时间为2022年10月6日。统计内容包括,第一,馆藏结构质量指标,包括馆藏分类结构、年度新增图书结构,图书入藏年限为2018年至2022年;第二,馆藏内容质量指标,包括图书借阅数据、零外借图书数据等,流通年限为2013年至2022年。
馆藏结构分析
馆藏结构是指高校图书馆依据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学科专业、面向学校发展定位、确定合理资源的发展目标,合理分配馆藏建设经费,形成能够支撑学校发展、学科建设的馆藏结构。通过对馆藏结构统计分析,是检验馆藏结构质量的全面性、系统性、科学性的有效评价方法,同时为制订采选方案提供科学指导。通过馆藏系统,对截至2022年12月31日的馆藏进行分析,并对2018年—2022年入藏的各类纸质图书进行统计分析。
馆藏类目结构
以《中国图书分类法》一级类目为分类依据,截至2022年12月31日,通过将图书馆馆藏图书分类与“中国图书馆分类法”进行对比,可以看出,第一,学科覆盖全面。馆藏图书分类包括了“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中的全部22大类;第二,各分类图书数量差异较大。馆藏数量最大的分类是工业技术类(T),占纸质图书入藏总量的25.73%,而入藏量最小的是航空、航天类(V),仅占0.03%;第三,根据馆藏数量排名分析发现排名前7位分类的图书入藏量占纸质图书入藏总量的84.04%,排名前5位分类的图书入藏量占纸质图书入藏总量的69.59%,馆藏数量排名前7位的分类有工业技术类(T)、艺术类(J)、经济类(F)、语言文字类(H)、文学类(I)、数理科学和化学类(O)、历史、地理类(K);第四,馆藏分类集中性高,入藏量占比超过10%的仅有2个分类,分别是工业技术类(T)、艺术类(J)。
北京服装学院本科专业设置共有教育部备案专业31个,目前24个招生专业涉及5个一级学科门类,分别是经济学、文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11个二级专业类,分别是经济与贸易类、新闻传播学类、机械类、材料类、纺织类、轻工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工商管理类、戏剧与影视学类、美术学类、设计学类。北京服装学院本科专业形成以艺为主,艺、工、经、管、文等学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图书馆馆藏分类占比与学校学科发展保持高度一致。
2018—2022年馆藏类目结构变化
通过分析2018—2022年纸质图书的馆藏册数及各分类图书占比情况,逐年对比各类纸质图书馆藏占比变化趋势,发现,五年内各分类馆藏占比整体发展趋势基本保持稳定,工业技术类(T)、艺术类(J)、经济类(F)一直排名在前三位,这符合学校重点学科分布规律。从馆藏占比增长速度来看,艺术类(J)和历史、地理类(K)保持稳步增长,工业技术类(T)、经济类(F)、语言文字类(H)、数理科学和化学类(O)、文学类(I)图书占比逐年下降,一方面是因为受资源建设经费的影响,另一方面说明图书馆图书采选工作根据学校学科发展作出实时调整。
年度新增图书结构分析
年度新增图书结构分析主要以各分类年度新增图书占比为统计指标,各分类年度新增图书占比=本年度该分类图书增长册数/年度图书增长总册数×100%。通过分析年度新增图书结构,可以了解图书馆每年的图书采选结果,掌握馆藏更新情况。
2018—2022年,北京服装学院图书馆各分类年度新增图书占比中,第一,艺术类(J)五年一直排名第一,2019年采购比例较上年下降,但呈现增长趋势;第二,排名第二的是工业技术类(T),2018年到2020年逐年下降,2020年到2022年逐年增长;第三,排名第三的是历史、地理类(K),五年呈现连续增长趋势;第四,经济类(F)2020年采购有所回升,但整体呈现下降趋势;第五,文学类(I),2019—2022年逐年下降,尤其2022年下降最多;第六,语言文字类(H)、数理科学和化学类(O)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分析可知,北京服装学院图书馆图书采选严格按照图书馆中外文图书采选办法进行,基本符合学校学科专业设置。采选排名靠前的艺术类(J)、工业技术类(T)、历史、地理类(K),以及每年采选量下降的文学类(I)、语言文字类(H)、数理科学和化学类(O),这几类图书需要结合该分类图书的流通阅览情况,进一步判断是否调整采购数量,以此提高馆藏更新质量。
图书外借数据分析
馆藏流通率分析
馆藏流通率=外借图书册数/馆藏总册数×100%,其中外借图书馆册数包括续借册数。
依据馆藏管理系统,截至2022年12月31日,北京服装学院图书馆馆藏总量795787册,共借出图书304891册,共借出1564586次,馆藏流通率为38.31%,图书馆借出图书总量基本符合文献流通“二八定律”。
近五年馆藏流通率
分析近五年2018—2022年北京服装学院图书馆的馆藏流通率,可以得出每年的馆藏流通率较低。进一步分析馆藏年代结构发现,2013—2022年馆藏册数占比总共为26.82%,2018—2022年馆藏册数占比为馆藏占比的9.66%。艺术学各学科每年的被引半衰期集中在3—5年,经济学图书文献半衰期为5年。综上可知,图书馆近五年的馆藏占比较低,需要进一步增大新书保障率。
基于借阅图书数量的学科分布
通过分析借阅图书学科分布可知,北京服装学院图书馆排名前三位的是工业技术类(T)、艺术类(J)、文学类(I)。语言文字类(H)、经济类(F)、历史、地理类(K)类借阅数量排名属于第二梯队。结合年度新增图书学科分布可知,近两年文学类(I)采选比重在降低,但借阅情况良好,因此亟须进一步分析二级学科,结合馆藏结构和流通数据,进一步进行调整。
各分类馆藏流通率
分析近10年各分类的馆藏流通率可知,北京服装学院图书馆排名前三位的是文学类(I)、哲学宗教类(B)、历史、地理(K)类。
基于借阅图书数量的出版社分布
对北京服装学院图书馆2018—2022年图书借阅数量较多的出版社进行排序。排名前三名的是中国纺织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社主要集中在综合类出版社,艺术类出版社占比较低(见下表)。
馆藏质量优化策略
通过对北京服装学院图书馆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入藏的馆藏图书学科分布、出版年份分布评价可以看出,图书馆入藏新书的学科分布基本覆盖“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中的全部学科,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近五年新书入藏量较低,从图书外借数据来看,各个学科图书利用情况差异较大,借书率较高的前两名学科是文学类和哲学宗教类,对比每年新增图书学科分布,发现文学类和哲学宗教类年度图书新增数量逐年锐减,故在图书“藏”与“用”之间要找到新的平衡点;第二,图书馆缺乏系统的馆藏结构分析,缺少结合图书利用情况进行馆藏结构优化,在实际工作中主要以固定执行本馆规章制度为主,缺乏对图书采选的再次优化提升。因此,图书馆应结合流通数据,可以在纸质馆藏优化建设过程中,考虑以下几方面。
一是以学校学科专业为中心,掌握学校学科专业方向并设置变化情况,调研各个学科专业图书需求。提高图书分类分布与学科专业方向的匹配度。例如,艺术理论、世界各国艺术概况、绘画、书法或篆刻、雕塑、摄影艺术、工艺美术、高分子化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专业学术著作的学科专业匹配度需加大甄选力度。
二是重点分析学科入藏量大、图书流通率较低的图书。由于该类图书出版量大,但学校相关学科专业读者量小,造成了图书入藏量大,但流通率较低,如经济学、数理科学与化学等图书,在采选时更应加强与学校专业的匹配度,关注权威核心出版社,认真甄选图书,确保图书的质量以及藏书的学术价值和利用价值。例如,经济学类、经济管理类、贸易经济类相关图书,由于专业方向人数较少,但出版图书较多,要保证充足的学术资源的前提下,增加专业匹配度考量,选择更适合的图书。
三是重点关注流通量较大、但学科专业较低的图书。可制定特殊采选方法,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适度增加采购量。例如,文学类图书属于外借流通量较大,但年度新增数量较低的图书,要考虑到由于文学类图书阅读性较强,读者阅读兴趣浓厚,能够营造良好的阅读文化氛围,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大文字类图书的采购量。
高校图书馆纸质馆藏质量提高与结构优化是一项复杂且持续的工作,结合流通数据分析能够更好地以“用”为指导,提供新的图书采选思路。在此过程中,更应该加强读者调研,充分了解读者需求,加强采选图书与读者需求的匹配度。同时,要定期对馆藏及其利用情况进行分析,定期调整和优化馆藏策略,从而不断提高馆藏质量。
(作者单位:北京服装学院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