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强调了“两个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自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化建设领域的重要关键词。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对于这五大突出特性的内涵阐释将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认识和理解中华文明的视角,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第一,突出的连续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不仅体现在其5000多年未曾中断的历史上,而且体现在文化传承、思想精华、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等各个方面,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人口规模与文化认同为文明的连续性提供了保障。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隶书、楷书,汉字不仅是记录汉语的文字,也见证了中华文化的传承。除了文字,中华优秀典籍不仅是历史的记录,也成为后人研究历史、学习历史、了解历史的思想精华,这些典籍的存在使得中华文明得以穿越时空,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从夏商周到现代,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包括和谐、中庸、孝道等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得以传承并适应新的时代需求。如“忠”“孝”“礼”“智”“信”构成了中华儿女的基本道德遵循,这些核心价值观念在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中华文明的精神支柱。
这种连续性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的独特之处,也是其最宝贵的优势之一,是其生命力的体现。自中华文明初始的文字、礼仪、哲学思想,到各个朝代的文化、艺术、科技发展,再到现代社会中的经济、法制、政治实践,都是中华文明在不断自我完善与发展中的体现。在这一过程中,中华文明从未断裂,以一种滚石下山般的态势,携带着历史的厚重,一路前行。通过对中华文明连续性的研究,我们可以从历史的角度理解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内在规律,为当前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保护与创新提供历史的借鉴和启示。在全球化的大潮中,如何在保持文化的连续性与发展的同时,又能够保持文化的独特性与多元性,是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需要面对的挑战。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路径,即在保持自身文化的连续性的同时,也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路径。
第二,突出的创新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创新性是文明发展的灵魂,它激励着中华文明不断进行自我更新和自我超越;创新性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它不断地驱动着文化的发展与进步。中华文明的创新性是其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动力,它不仅体现在具体的技术发明、科学发现上,更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社会制度的变革以及思想理念的更新等多个层面。从周朝的封建制、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学变革,再到宋明理学的兴起,每一次社会制度的变革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进步。这种变革涉及社会结构、法律、教育、伦理等多个社会层面,是中华文明适应时代需要、不断进步的体现。思想理念的更新是中华文明创新性的另一重要方面。中国古代的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学派的兴起与更迭,都是对当时社会实际问题的反思与思考的结果。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再到王夫之、顾炎武等思想家对传统思想的再认识,中华文明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能够根据时代的需要提出新的思想、新的解释,这种思想的更新与进步是中华文明生命力的重要来源和不竭动力。
创新是传承基础上的创新,传承和创新从来都是辩证统一的。在文化继承与发展方面,中华文明之所以能连续不息、与时俱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与发展。古代文学、艺术、哲学、科技等方面的成就,都在后世得到继承和发展,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和学术思想。这种创新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变化,而是深层次的社会结构、经济制度、思想观念上的进步与更新。这种创新性不仅体现在物质文明上,更体现在思想文明和精神文明上,如儒家思想的发展、道家哲学的演变等。中华文明的创新性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新的元素,与时俱进,实现自我更新和发展。正是这种创新性,使得中华文明能够跨越时间的长河,不断发展与进步,在世界文明的舞台上独树一帜。
第三,突出的统一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中华文明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统一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观念。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始,统一的文字、度量衡、法律等都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整合,也为中华文明的传播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统一性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它不仅表现在多民族国家内部的和谐共处,还表现在中华民族在追求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历史进程中所表现出的共同愿望。无论是哪个朝代,中华文明都强调“天下一家”的理念。这种统一性使中华文明在保持多元化的同时,又能保持整体的和谐与统一。在今天的全球化语境中,这种统一性的价值可以转化为对国家认同的强化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同时也为处理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有益的智慧和方案。
从2014年到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会议上论述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问题:2014年,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我们要“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党的十九大上正式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9年,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明确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党的二十大等会议上又多次重申这一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2024年,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进一步指出“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了我们强大的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指明了我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实践要求,彰显了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多个民族的文化共同造就了华夏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根脉,这个根脉最终体现的正是各个民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团结奋进,最终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统一性也为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和和平性提供了条件,因为只有在统一的大环境下,各种文化才能得到平等的尊重和发展。统一性为文明的内部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内部结构,有利于文明的内部整合和外部交流。
第四,突出的包容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这种包容性使得中华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能够不断吸纳新的元素,保持活力和生命力。包容性是指中华文化在遭遇不同文明的交流与对话时,具有的一种开放、兼收并蓄的态度。这种态度不仅体现在同化、吸收外来元素的过程中,而且还体现在与这些元素的相互作用与融合中,最终形成了兼有多元特色的中华文明。同时,包容性也为中华文明的和平性提供了基础,因为中华文明强调和而不同,尊重差异,追求共赢。中华文明能够吸收和融合各种不同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也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包容性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基础,它使得不同文化、不同思想能够在文明内部找到容纳点,促进了文明的内部多样性。
生物具有多样性,人类文明也一样。正因为多国、多种族文明差异性的存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对世界命运的思考与关注。1955年,周恩来同志提出“求同存异”,保证了万隆会议的顺利进行。“求同存异”是我国几代中央领导集体一贯的政治理论主张: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既承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重大意义,也包容多国、多种族人民的文化多样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让我们懂得“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道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5年发布的《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中,倡导国际行为体在构建国际文化新秩序中达成这样一种共识,就是彰显尊重主权平等、互相借鉴、共同发展的基本价值理念。多样性是文明天然的内在属性,交互性是文明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与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倡导都延续了整个人类文化的丰富多彩,折射出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形态的尊重、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第五,突出的和平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从古至今,中华文明始终坚持“和为贵”的理念,追求和平共处。这种和平性不仅体现在对外关系上,也体现在内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文化上。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在中华文明中,“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睦邻友邦”“天下太平”“天下大同”等理念世代相传。这种和平性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和其他特征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也是中华文明对外输出时的重要价值。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贡献给世界人民的重要理论主张,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国际舞台上倡导世界人民一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中国是世界和平建设者和全球发展贡献者的国际角色使命。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是中华文明和平交往的有力证明,它不仅是一条贸易路线,更是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彰显中华文明的商品、思想与智慧输向西方,同时也吸纳了西方的科技与艺术成果,实现了不同文化的互惠互利与共同进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贡献给友邻国家和地区共谋发展、共同繁荣的重要实践路径,体现了中国是国际秩序维护者的角色使命。从新中国成立伊始提出我国外交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新时代,中国一切理论主张和实践倡导的出发点都关切人类命运,这种天下情怀是中华文明和平性的深刻内涵。和平性是文明对外交往的宗旨,它决定了文明的对外政策和国际形象,有助于文明在和平共处中实现共同发展。由世界文明发展史观之,一个民族的文明得以复兴或民族精神得以崛起,那么基本就是这个民族复兴和崛起的重要标志,而且这个民族的话语表达与民族文化样态也逐步成为世界文化形态的主导之一。在新时代,很多别有用心的国家和地区扭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话语表达。中华文明内在的和平性就表达了中国不搞文化霸权,我们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内在机理是对世界人民的命运关怀,这不是文化霸权,是大国担当。
在深入探讨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之后,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特性不仅是中华文明的基本特征,也是其内在的生命力所在。连续性让中华文明得以延续5000多年而不衰,创新性让中华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始终保持着前行的动力,统一性使中华文明在多元的世界中保持一致性,包容性让中华文明能够吸收并融合多元文化的精髓,和平性则是中华文明对世界的承诺和贡献。新时代新征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文明的新时代发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传承的机遇。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具有强大的文化自信才能打造文化强国。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为我们今后在文化领域的建设画好了路线图,指引着接下来我们进行实践的任务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