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表达性艺术治疗;挫折;优势视角理论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5)04-0038-05
【活动理念】
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心理健康工作要培育学生热爱生活、珍视生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生命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在高中阶段进行生命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承受失败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增强心理韧性。
心理学中的优势视角理论(也称3I理论)从三个角度帮助个体关注自身的内在力量和所拥有的资源,从积极的视角内观自我,从而增强内生力。具体来说,3I指的是“我有”(I have),即外部支持因素;“我是”(I am),即内在优势因素;“我能”(I can),即效能因素。
表达性艺术治疗是指人类通过艺术的形式展现最直接的情感和意念,启发丰富的想象及灵感,促进创造力及洞察力的产生,舒缓、化解情绪,发现自我,培养完善的人格。本节课运用表达性艺术治疗中的绘画方式,并将其贯穿课堂始终。
【学情分析】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认为12~18岁青年期个体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避免角色混乱。埃里克森认为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的冲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青少年自我意识的高涨会带来相关问题,另一方面,青少年在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冲突时会感到困扰和混乱。高中生大多处于16~18岁,是个体全面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在自我意识、认知、人际、情绪和社会适应等方面都呈现出明显的动态变化,此阶段的学生开始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怎样去适应这个社会”“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许多高中生的抗挫折能力较差,缺乏劳动及体育锻炼,意志力较为薄弱,当困难来临时,往往会不知所措,不能辩证地看待挫折事件,认识不到挫折事件背后的积极意义。尤其是高一学生对新环境的不适应,更容易给其带来挫败及不适感。因此,修正学生对挫折事件的认知,引导学生正视生命中的挫折事件,用积极的眼光看待生命过程十分必要。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开启学生对生命的思考,探索和挖掘挫折事件背后的意义。
2.技能目标:引导学生整合生命资源,用积极的眼光看待生命过程,运用3I理论应对挫折事件,增强学生的心理韧性,提升学生的心理素养。
3.情感目标:使学生养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以更积极的心态迎接未来生命中的挑战,带着力量向未来出发。
【活动方法】
讲授法、启发法、活动体验法、小组合作法、情景教学法、绘画表达法。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暖身游戏指导语、画笔、A4纸、绘本《变焦》。
【活动对象】
高一学生
【活动时长】
一课时
【活动过程】
一、团体导入阶段:抓“生命”游戏
(一)团体公约:教师向学生真挚地发出团体公约邀请:真诚分享、积极参与、尊重彼此、保护隐私。
(二)暖身游戏:所有学生手拉手围成一圈,教师朗读指导语,带领学生进入抓“生命”的手指游戏。当学生听到“生命”二字时,左手逃脱,同时右手抓住旁边同学的手指。
游戏所用到的三段指导语如下:
1.生命是一首永远也唱不完的赞歌,唱不尽那千变万化的歌词,赞不尽那变幻莫测的音调,写一首属于生命的歌谣,创造一种生命奇迹的颜色。唱出生命的精彩,才是生命中的强者。
2.生命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生命是一条妙趣横生的风景线,生命是一曲悦耳动听的交响曲。让我们继续演奏另一首《命运交响曲》,让我们振奋精神,焕发青春活力,走好生命的每一步,让我们携手并肩,共同编织生命的摇篮。
3.生命是宝贵的,生命是美好的,是生命赐予我们活着的价值。俗话说得好:“生命是一条艰险的峡谷,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通过。”
游戏结束,教师询问学生成功和失败的体验。
师:同学们,三轮游戏下来,你们有成功的时刻吗?有失败的时刻吗?你们的心情如何?
生1:我没有完全成功,有时候会被同伴抓住手指,失败的时候感觉自己来不及反应。但总体上还是开心的,大部分时刻都能成功。
生2:我不能同时做到左手逃、右手抓,我感觉有点挫败,心里挺不是滋味。
生3:我也是,有时候能抓住同伴的手指,我感到很开心,但当自己的手指不能成功逃脱时,我又很郁闷,心情起起伏伏的。
师:看来很多同学都没有能够一帆风顺地完成三轮游戏。其实,不只是做游戏,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也是一样,有成功的时刻也有失败的时刻,失败时我们会感到郁闷、不愉快。在心理学中,我们将失败带给个体的负面情绪体验称为挫折。就像同学们所说的,挫折让我们感到郁闷和不开心。然而,是否有一些方法可以让我们辩证地看待挫折,不再如此抗拒挫折呢?这堂课我们就来一起探讨“生命中的挫折”。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课堂暖身,为了活跃课堂氛围,增进师生的信任关系。通过抓“生命”的手指游戏唤起学生们对生命一词的关注,从而导入课程主题。三段精选的指导语都是关于生命的积极阐述,为保持积极向上的课程主题基调作铺垫。
二、团体转换阶段:初步感知生命——生命如画
将生命比作一幅画,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和想象,并邀请学生用画笔绘制自己的生命之画。
本环节中,教师的指导语如下:
亲爱的同学们,假如生命是一幅画,作为这幅画的创作者,你希望这幅画会是什么样子?请在纸上画一画吧。
生4:我想,生命就是一棵大树,枝繁叶茂,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师:你的生命之树是翠绿的、茂盛的,你的生命之画看着就充满了力量!
生5:我把生命画作初升的太阳,它充满无限的希望和可能性。
师:看来你对生命的看法是积极乐观的,愿你永远像初升的太阳一般,有朝气、有活力,充满无限的希望。
生6:我把生命比作一列长长的火车,因为生命就是一场旅程,在这场旅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人和事,也会告别许多人和事,有遇见的喜悦,也有离别的伤感。
师:看来你在生命的旅程中曾经有过不愉快的经历,感谢你愿意与大家分享你的观点和感受。
师:同学们,请大家在组内相互看一看,是不是每个人的生命之画都不一样?
生7:是的,每个人的生命经历都不一样,画出来的内容也不一样。
生8:每个人被生活所赋予的生命体验不一样,对生命有着不一样的理解,所以画出来的东西都不一样。
设计意图:将生命比作一幅画是为了将生命具象化,使用绘画的方式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探索,引发学生丰富的感受和表达欲望。
三、团体工作阶段:梳理生命事件,3I赋能成长
教师邀请学生们在组内交流并梳理过往的生命事件,邀请学生代表分享,分享内容最好包含生命中的积极事件和挫折事件。
接下来,教师邀请学生写出一个让自己感到挫折并愿意在课上分享的生命事件,思考引领自己度过艰难时刻的力量和资源有哪些,并试着将这些力量和资源在生命之画上体现出来。
师:同学们,每个人的人生道路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生命的美就在于它的多姿多彩。你一定记得一些令你喜悦的积极事件,也会对一些令你苦恼的挫折事件记忆深刻,请你们深入思考并选取其中让你印象最深刻的挫折事件作详细阐述。
生9:上次的考试我考砸了,这对我的打击非常大,我感觉同学们都在嘲笑我。父母说我不努力,以前我回家还能玩会儿手机再写作业,可现在,父母把我的手机没收了,我感觉都没有可以排遣的方式了。
生10:上次的篮球比赛,刚开始我们队遥遥领先,可是突然就被对手赶超了,之后我们就乱了阵脚,最后输了比赛,有种功亏一篑的感觉。我觉得对手都在嘲笑我们,眼神充满了挑衅和蔑视。
师:看来,大家对挫折事件都有着很深切的体会。在成长的路上,有些挫折我们已经克服了,但有些挫折,我们还未能找到应对它的好方法。现在,请大家回顾你的挫折事件,体会它带给你的感受……请大家选择一支画笔代表挫折事件的色彩,用线条或形状画出它,它长什么样子?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大小如何、在画布上的占比如何?现在,请把这种感受聚集到你的指尖,跟随感受画出你的挫折事件。
教师播放背景音乐,学生创作绘画作品。
师:画完挫折事件的同学请接着思考,是什么力量引领你度过了曾经的艰难时刻?有哪些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或者外界的力量帮助你走出了那段经历?试着在画布上画出来吧。
学生画完后,教师请学生代表分享。
生9:虽然我考砸了,但是老师没有批评我,而是帮我查看错题并查找出错的原因,从老师的话语中我听出来她对我仍然寄予厚望,这种感觉就像是为我插上了一双翅膀,我一下子变得有力量了。所以,我给挫折画上了一双翅膀。
生10:我给我的“挫折小怪兽”画上了爱心和音符。当我回家把篮球比赛失利的事情讲给爸爸听之后,爸爸告诉我胜败乃兵家常事,并安慰、鼓励我,我用爱心代表家人给我的支持。平时我还喜欢听歌来放松自己,所以又在旁边画上了音符。
生11:有一次我和同桌闹得不愉快,冷战了好几天,我感觉这影响到我的学习了,上课时,我的注意力都不能集中。于是我跟妈妈说了这件事,妈妈给了我许多建议,我的好朋友也从中帮忙撮合。后来我反思自己是否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主动向同桌示好,我们俩冰释前嫌。所以我用破冰来比喻我的挫折事件。
师:同学们可真是有创意、有想法,每个人的作品都各不相同,而且大家都能找到很多资源帮助自己应对挫折。有一些来自家人、朋友等外界的支持与鼓励,有的来自自己。心理学的3I理论(见表1)能帮助我们从优势视角出发,关注自身的内在力量和所拥有的资源,3I指的是“我有”(I have),即外部支持因素;“我是”(I am),即内在优势因素;“我能”(I can),即效能因素。
学生分享,教师总结,指导学生结合自身挫折事件运用3I理论重述挫折事件。
生9:考试考砸了,我能获得老师的鼓励、父母的理解和支持,这是我的外部支持因素;我是一个乐观的人,不会因为一时的失利就气馁,这是我的内在优势;我也相信我一定可以把成绩再次提上去,这是我的效能因素。
生11:我获得了妈妈和好朋友的支持与帮助,这是我的外部支持因素;我是一个善于反思的人,这是我的内在优势;我相信我能处理好人际矛盾,于是主动向同桌示好,这是我的效能因素。
师:同学们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结合3I理论重述挫折事件,做到了学以致用,真是太有智慧了。希望你们在今后的生活中也能记得使用3I理论看待挫折事件,从优势视角挖掘自身的资源。
设计意图:通过梳理生命过往中的美好和挫折,形成对生命的完整认知和体验。分享挫折事件有助于学生认知“磨难属于生命中的一部分”,增强学生对挫折的认同感。针对这部分的引导和教育,旨在挖掘学生生命中所蕴含的力量和资源,帮助学生领悟挫折事件背后的意义,指导学生运用3I理论应对挫折,增强学生的心理韧性和提高抗挫折能力。
四、团体结束阶段:感恩成长,未来可期
1.绘制生命礼物
请在挫折事件中提炼出一份生命礼物,并将礼物绘制于生命之画的相应页面上。(提示学生这不是专业的美术创作,没有美丑、好坏之分)
学生在组内轮流分享生命礼物,邀请学生代表展示并分享。
师:挫折事件就像一份上天赐予我们的礼物,在我们的生命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虽然事情令我们很糟心,但回头看去,这件事情让我们增强了抗逆力,找到了许多应对挫折的方法,度过了曾经的至暗时刻,自己仿佛一下子成长了许多。现在不妨拿起画笔,将你此时此刻的感受用绘画的形式表达出来吧。
学生在背景音乐中作画、分享、传阅。
2.绘本欣赏
教师带领学生阅读绘本《变焦》,学生结合“挫折”谈感悟。
绘本《变焦》故事介绍:绘本第一页是一座红色的小山,第二页是一只大公鸡,前一页的红色小山其实是这只鸡的鸡冠。绘本以镜头的形式向后展开。镜头向后拉:这只鸡站在鸡舍上,两个孩子在看它;镜头继续向后拉:这两个孩子站在一座小屋里看鸡;镜头继续向后拉:这座房子只是一群房子中的一座;镜头继续拉:这一切只是一个女孩的玩具!镜头继续拉:这一切原来是一本杂志的封面……镜头不断向后拉,画中的每一页都只是后一页的一部分。当画面来到最后一页,只剩下漆黑背景中的一个小圆点——那是茫茫宇宙中的地球。
师:看完这个故事,同学们有什么感悟吗?
生12:我的感悟是:可能当时那个挫折事件对我来说是一件天大的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来看那个事件,它已经不是一件大事了,仿佛是照相机的变焦镜头,这个事件已经在人生历程中“缩小”了。
师:是啊,我们眼中的全部世界,只是宇宙中的一粒尘埃。遇到困难与挫折时,我们都要学会“变焦”,把视角拉大,这样才能不钻牛角尖。
设计意图:本环节引导学生们转换视角,从更宽广的视野看待生命旅程中的失落和沮丧,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们学会用积极的方法面对生命中的痛苦与失落。绘制生命礼物是整堂课的升华部分,学生通过提炼挫折事件赋予自己的礼物,将礼物绘制在生命之画上,为自己的生命赋能。分享的环节再次强化生命的礼物带给个体成长的力量,促进新观念的生成与内化。
五、升华阶段:谢谢你照耀我的生命
1.致谢
邀请学生回顾过往生命中曾给予自己温暖与力量、支持与爱的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他们的名字写在生命之画的致谢部分。
2.命名
邀请学生为自己的生命之画命名。
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是为了再次为学生赋能,致谢有助于唤醒学生的感恩之心,使其更加清晰地看到生命中的资源,推动学生将课上汲取到的能量和对生命的积极感悟向课外延伸,向未来的生命旅程延伸。
【活动反思】
在课上,学生会有较深度的自我暴露,教师一定要以心理学的专业理念去处理这些情况,以更好地疗愈学生为目的,不能为了追求课堂效果而牺牲学生的安全感。心理教师一定要在课堂上营造安全的氛围,引导学生尊重和保护伙伴们的生命故事。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分享也要给予积极的回应,关注到每一位学生。为巩固课堂效果,在接下来的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期间,学校举办了以“我的生命故事”为主题的心理漫画比赛,学生们积极参与,并创作出大量优秀的作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关于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943/moe_946/202305/t20230511_1059219.html, 2023-04-2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212/t20121211_145679. html, 2012-12-11.
[3]石建军. 心理课程指南[M]. 济南:泰山出版社,2023.
[4]裴燕燕. “画”解挫折——表达性艺术治疗应用于初中生挫折教育心理课[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36):26-30.
编辑/卫 虹 终校/李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