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奔马,又名“马踏飞燕”、“马超龙雀”等,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为该馆镇馆之宝。
铜奔马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3.1厘米,重7.3千克,虽然通体用青铜铸造,却传递出一种灵动与力量之感。马儿昂首嘶鸣,三足腾空,右后蹄踏一飞鸟,鬃毛和尾丝后扬,定格了“速度比肩鸟兽,一跃千里”的动态瞬间。这件文物造型非常特殊,与呈现伫立静姿的其他随葬车马风格完全不同,或许是墓主人生前专门设计铸造出来的一件物品。
铜奔马之所以能仅凭单腿支撑自身超14斤的重量而不倒,是因为其铸造工艺十分考究。在铸造铜奔马时,古人沿用商周时代传统的陶范铸造法,将马头、马身、马腿、蹄下飞鸟等部件分别铸造后再铸接成一体,马尾和马璎珞则单独插在预留的孔洞里。通过X光探伤扫描,还可以发现古人巧妙地利用了青铜和铁两种熔点不同的金属,在铜奔马右后支撑腿内,设计制作了特殊构件作为加强筋,并且在马身与马腿根铸接处以及踝关节、蹄足腕等受力点,专门做了榫卯状的特殊处理,最终制成了坚固的“铁骨铜腿”。
铜奔马用鸟形底座,在艺术上也是一种创造。制作者匠心独运,运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大胆地让马蹄踏在一只凌空飞翔的鸟身上,给人一种遨游天际、无拘无束之感。通过这件器物,我们可以看到汉代人超群的想象力,他们将一个雄健、俊逸的瞬间铸成永恒,给人们留下无尽的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