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信息化的百年突围史

2025-02-06 00:00:00默读Reamo
视野 2025年1期
关键词:激光照排注音输入法

中文打字机:大文豪的小发明

让我们回到19世纪中后期,彼时的西方正大规模地生产着新式打字机,将他们仅有的二十多个字母塞进方块大小的键盘里。

没有人会想到,这一看似“不起眼”的小发明将会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场文字信息化的革命。

当这项伟大的技术传入中国后,却在20世纪初引发了一场关于汉字的激烈争论。

汉字的复杂性使得我们无法用有限的符号将其标示在键盘里,因此,汉字将面临无法被信息化、数字化的窘境。

于是,新文化运动中一批致力于救亡图存的激进知识分子便站出来高呼“汉字不灭,中国必亡”。

彼时任教于清华大学的林语堂正思考着如何在保留汉字的情况下,发明一台中文打字机,这是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创造中文打字机的尝试始于1899年,美国传教士谢卫楼发明了首台中文打字机。然而,繁重的机器和流程,有限的字库与字数大大制约了打字的效率。

1919年,商务印书馆的工程师舒振东发明了舒氏打字机,把字模分成了常用字和生僻字两部分。一般情况下用常用字模来打字,有需要时再补充生僻字模。尽管这种方式大大提高了打字的效率,但还是存在着较高的学习门槛。

两次不太成功的尝试并没有吓退林语堂,他一边学习着机械制造原理,一边亲自动手绘制设计草图。

林语堂终于在1931年完成了中文打字机的设计草稿。然而,此刻摆在他面前的是另一道难题。

金钱成了他最大的障碍,为了制造这台打字机,他一边变卖家产,四处借钱,一边靠作品赚取稿费,期间还写出了代表作《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

1947年,由林语堂亲手设计的“明快打字机”终于问世,这款打字机的尺寸接近于当时流行的打字机,并且采用了一套“上下形检字法”系统,大大降低了操作门槛。

只可惜,这台耗费林语堂三十多年心血的打字机最终还是失败了。当时正值中国内战时期,没有厂商愿意大批量地生产这款打字机,第一台原型机也在不久后丢失了。

尽管如此,林语堂的设计理念却传承了下来。1983年,王永明发明了五笔输入法,在某些方面与明快打字机所采用的上下形检字法是一脉相承的。

作为现代文学的大家,林语堂因其创作的优秀文学作品和两次被诺奖提名的经历而著称。但我们不能忘记的是,正是这台在当时人们眼中微不足道的明快打字机,为汉字开辟了信息化和国际化的道路。

汉语拼音方案:“语同音”的时代

用拼音识读文字、查阅字典、输入文字……如今汉语拼音方案已经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至于我们常常会忽视它并非古已有之,是建国后汉语现代化的产物。

汉字是世界上少有的意音文字,这曾是我们引以为傲的一个特点,但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很多时候我们无法直接从一个字的字形看出它的读音,因此正确地识读汉字需要注音方法的辅助。

在汉语拼音方案被发明以前,我们曾经用过的注音方法就有直音法、反切法、注音符号法等。但直音法要求学习者本身就掌握大量汉字的读音,而反切法则易受各地方言的影响而出现注音不准的情况,注音符号又显然无法适应时代的潮流。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为了提高识字率,把制订一套比较合理的注音方案作为重大工作,并在1955年设立了拼音方案委员会。

委员会提出了民族化与拉丁化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案,并由甲组拟订汉字笔画式方案,乙组拟订国际通用字母拼音方案。

尽管内部仍然存在着分歧,但是委员会中的部分专家隐约意识到拉丁化的字母拼音方案很有可能是汉字与世界接轨的重要契机。

在周有光等人的努力下,委员会最终达成共识,敲定了以拉丁字母为语音形式的汉语拼音方案。方案一经公布,群众提出的意见便如雪片一般飞来,反应热烈,但多数人不同意使用新字母。

随着计算机时代的到来,西方表音文字因为形式简单能直接转化为计算机信息,而汉字却因复杂的字形结构而陷入难以信息化的窘境。

对于这样的形势,语言学家苏培成曾说:“我们失去了一个打字机的时代,不能再失去一个电子计算机的时代。”

于是在众多的输入法中,一种以汉语拼音方案为基础的输入法——汉语拼音输入法脱颖而出,解决了汉字无法被直接信息化的难题。

现在看来,我们应当要感激当年采用了拉丁字母的注音形式,使不表音的汉字能够进入键盘,从而便捷地跨上信息化和国际化的快车道。

拼音方案委员会的委员有:吴玉章、胡愈之、韦悫、丁西林、林汉达、罗常培、陆志韦、黎锦熙、王力、倪海曙、叶籁士、周有光、胡乔木、吕叔湘、魏建功。

我们应该记住他们的名字,今天我们每一次拼写汉字,每一次用汉语拼音输入法敲击键盘,都是他们智慧光芒的闪现。

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

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就是把汉字以编码形式储存到计算机中,输出时再用激光扫描成字。

60年代以后,西方已经开始研究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了,但国内仍处于铅印的时代。

‌1974年8月,原‌四机部等五家机构联合发起设立了‌748工程,分为三个子项目:汉字通信、汉字情报检索和汉字精密照排,旨在改变我国印刷行业的落后面貌,解决汉字的计算机信息处理问题。

当时任职于北京大学的助教王选正病休在家,对于这三个子项目,他唯独钟情于汉字精密照排。根据自己的大胆设想,王选直接提出了要研制西方尚未成功的第四代激光照排技术。

然而,这样一个石破天惊的方案得到的不是众人的鼓励和支持,而是一连串的怀疑与谩骂,甚至有人说他“玩弄骗人的数学游戏”,“梦想一步登天”。身边人的不理解并没有让王选气馁,真正难住他的是汉字的信息化储存问题:西方文字仅二十几个字母,而汉字不仅数量庞大,结构复杂,还有字号和字体的变化,想让当时尚处于起步阶段的计算机直接储存汉字的海量信息无异于痴人说梦。

王选仔细琢磨汉字的结构规律,结合数学与计算机方面的知识,他想到了信息压缩的方式,即用轮廓和参数相结合的方法描述字形。

这一办法将每个汉字数字化后的信息量减少了几千倍,极大地降低了计算机处理汉字信息的压力。

1979年7月27日,中国科研人员首次用激光照排机输出中文报纸版面,报头是“汉字信息处理”六个字,标志着四代激光照排系统取得重大成果。

王选带头研发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让中国印刷行业仅用几年便走完了西方几十年的路,彻底改造了我国沿用上百年的铅字印刷技术,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印刷时代。

这一成果与汉语拼音输入法相辅相成,使计算机处理汉字信息,中国人在计算机上输入汉字、处理汉字、调节字体字号成为可能,让我们在手机上互发短信和邮件成为现实,也让历经几千年岁月的汉字在信息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摘自微信公众号“默读Reamo”)

猜你喜欢
激光照排注音输入法
要命的输入法
用语文方法为数字分组
1979年7月27日:汉字激光照排系统诞生的那一刻
百科知识(2019年9期)2019-06-05 18:02:06
时代楷模 创新典范
——王选与我国第二次印刷技术革命
印刷工业(2019年5期)2019-02-26 09:27:36
《说文解字》注音释义识略
正确选择自己的人生
百度被诉侵犯商标权和不正当竞争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注音有变化
iOS中为什么找不到安装的第三方输入法
电脑迷(2012年22期)2012-04-29 23:34:02
东巴文从音补到注音式形声字的演变
西南学林(2011年0期)2011-11-12 13:06:06